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财政拨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688
颗粒名称:
财政拨款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5
摘要:
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经费来源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令全国书院一律改办为学堂,抚州地区各县官立中小学堂经费来源,主要是承袭过去书院的收入,或会馆、祠庙等公产收入,以及丁漕教育附税、店租、杂租,各项公益捐、附加捐等。私塾教师的薪金和膳食一律由学生家长分担。
7—31 清末部分学堂经费来源
民国时期民国初期,学校经费主要有中央拨款、省库拨款、地方拨款、地方自筹等。省立中小学教育经费由省教育厅拨付;私立中学(已立案)经费由校董会筹集,省教育厅根据省督学对其视察评定的等级情况给予适当补助。按照国家税与地方税划分标准,实行三级财政制度,各级财政负担各自教育经费。学田大部分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小部分由地方学校就地经管,收支情况年终开据清单报县教育行政部门。
民国中期,省立各级学校经费由省库教育经费项下核发,每学期根据各级学校开设班级、学生数多少而定;联立学校经费由联立各县教育经费项下分别筹集;县立各级学校经费由县教育经费项下开支;私立各级学校经费由校董会自筹(基金之利息、私人捐献、田房店租),不足部分采取募捐及由县补助等办法解决。
1927年,江西省教育经费独立核算。翌年,江西省指定以盐税捐每石六银元,内以六分二五(即2元5角)为教育基金,每年收入约200万元作为教育经费专款,除用于省立中学外,酌量补助私立中等以上学校。省立中小学由省教育厅拨付经费。1933年,省立临川中学年经费为银元49114元,省立临川中心小学年经费为银元12360元。私立中等以上学校设立已满二年,且经省督学视察报告办理合法具有成绩,经评定等级及格者,省教育厅给予补助费:高中名列甲等,每年每班420元,乙等340元,丙等260元;初中名列甲等,每年每班360元,乙等300元,丙等240元,丁等不给补助,并警告其改善或勒令停办。中等以上学校补助经费共计27936元。临川私立辅仁初级园艺学校(私立辅仁初级中学)历年均获省教育厅补助。
在中央拨款的同时,县公立中小学经费也从县统筹地方税中支拨,但因时局动荡,人民生活穷困,税收常不能筹足,教育经费难有保障。北伐战争后,各县设立款产委员会(或称经费委员会),征收地方捐税,主要有:(1)丁曹附税(1927年省政府令:各县以丁曹附税全数十成之七拨充县教育经费,定名为教育税捐);(2)原有学款(宾会馆、学宫、族祠、及庙各款产);(3)各种附捐(迷信捐、筵席捐、烟酒捐、屠宰捐、税契捐、房产店铺附加捐等);(4)地方特产税(土特产捐)等。1928年,南丰县地方教育经费预算银元为岁收学款1000元、丁漕税5749元、附捐特捐2850元、其他2400元,共计1.2万元;岁出教育行政经费6480元,学校教育经费10030元,社会教育经费1700元,临时费和杂费1360元,共计1.96万元;不足的7571元由国库、省库补助。1933年,临川县地方经费收入预算中地方税39456.72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264705.99元的13.7%,其中丁漕教育附税27620元,文昌桥店租2400元,田亩捐2200元,杂租1640元,其它补拨经费2549.46元。1934年,全区各地实行政教合一,保学经费从保内学款、公款、会款、祠款、庙款等款项中支拨,不敷之数由保甲经费带征50%和由县按照各区每个保学每月10—20元(法币)补助。
7—32 1935—1941年中央补助各县义务教育及国民教育经费
单位:元
7—33 1937年第七八行政区各县自筹保学经费
7—34 1934—1938年抚州地区义务教育经费
注:1932年,第七行政区公署设在临川,辖临川、金溪、东乡等县;第八区行政区公署设在南城,辖南城、南丰、黎川、崇仁、宜黄、乐安六县。1935年,原第八行政区改为第七区,公署仍设在南城,辖南城、南丰、黎川、光泽、资溪、临川、崇仁、宜黄、乐安、东乡等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停拨补助义务教育经费。1938年,学校经费一半来源于保甲的投资,一般达到50%以上。1939年,省政府规定:“各县筹办县立初中,其经费由田赋附加呈奉核准者,准予照旧办理,但仍应设法另筹抵补……应以(一)筹募基金(提倡并奖励地方士绅乐捐),(二)依法征收学费(照部规定初中学生每名每学期收学费10元)为筹集经费之来源,不得已时方可抽征特产捐、房铺捐等,但此后绝对不准增收田赋附加。”
1940年,推行国民教育,教育经费由各县负责50%。同年9月,省务会议通过《江西省实施国民教育三年计划》,规定:“保国民学校经费,平均每校年支600元,校长教员薪俸应占80%,办公费20%”。1941年,江西省先后制订《江西省劝勉寺庙祠会捐拨财产充作国民学校基金办法》、《捐资兴学褒奖规程》等,规定教育经费由县政府统筹统支。保国民学校经费年定800元,中央及省库补助300元,保自筹350元;乡镇中心学校初级班,以一班相当于一所保学计算,由地方自筹经费为主,也可领取中央及省补助。学校经费基本为县筹和自筹各一半。抗
战期间,县教育经费多被挪用。抗战胜利后,亦未改观。如1945年,临川县教育经费支出1941万元,占县财政总额的33.2%,翌年,教育经费进一步压缩,支出为462万元,仅占县财政总额的16.6%。以后,各县教育经费每年岁出虽有增加,但纸钞贬值,物价飞涨,加上官府贪污腐化成风,教育经费被层层克扣,到解放初,全区90%的中小学濒于瘫痪。
新中国成立后 政府财政拨款一直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县(市)属学校经费以地、县(市)财政负担为主,国家财政每年给予适量补助;乡村办学经费,一般由乡村财政负担,国家适量给予补助。在财政体制改革以前,全区教育系统的财政拨款均属于国家财政,实行“统包统支”、“按期拨款”。1994年财政分税改革以后,国家财政拨款主要适量补助学校的办学经费。
1949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通令规定:凡省立各级学校、社教机关所有开支均由省负担,县(市)立各级学校、社教机关所有开支由县(市)经费开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全区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公办、民办并举,学校大量增加,学生人数激增,而教育事业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长期偏低,中小学经费紧张,危房问题突出,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政府投入比重越来越大。
1953年起,地方教育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
1956年,中央发布通令,小学经费由各省自筹解决,并由公粮附加税中抽30%作为补助小学经费,民办小学则贯彻“谁上学,谁出钱”的原则,另从全县的学杂费、乡公粮附加、合作社公益金中提取适当经费给予补贴。人民公社化后,小学经费的大部分由社队公益金或公积金支给。
1961年,全省教育事业费压缩25%。
1963年,各县从农业税附加中提出25%作为中小学修缮费。
1971年,文教事业费与基建费分流,原提取的25%农业税附加修缮费的比例不变,县(市)教育事业费列入县(市)财政预算。
1979年后,教育事业经费的绝对数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所加的经费主要用于人员经费(教职工调资,落实政策补发工资等),公用经费比例相对缩小。1980年,贯彻中央“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教育事业费由各县统筹安排。1985年,中央提出教育经费财政拨款要达到“两个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教育经费的逐步增长)的要求。1986年,省委、省政府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各级政府给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的1.5%”,但不少地方并未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1993年,贯彻财税体制改革决定,乡镇中小学的教育经费由乡镇财政所管理。
1996年,全区各级财政部门在预算安排、拨付教育经费方面,基本上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的要求及“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财政预算原则,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有稳定的来源。全区教育事业费财政预算20242万元,征收其他各项教育附加等收入2921.78万元,两项合计23163.78万元,实际拨出教育经费22212.04万元。
1997年,全区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决算总指标为21059.3万元,与1996年年终决算的18738.3万元相比,增加2321万元,增长比例为12.4%;实际支出数为21653.5万元,与上年的19419万元相比,增加了2234.5万元,增长11.5%。其中个人部分支出为
19636万元,占总支出的90.68%,公用部分支出2017.5万元,占总支出的9.32%。省计委、教委、财政厅下拨补助地方教育预算内基建非经营性投资和支出预算(拨款)、扶持贫困地区中小学危房改造修缮和改造补助专款、扶持贫困乡中小学建设项目共计36万元,地区财政也下拨教育扶贫专项补助款10万元给各县(市)。
1998年,省计委、教委和财政厅下拨323万元给抚州,用于义务教育和基本建设。1999年,省人大常委会修改了《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义务教育经费(包括教师工资)由县政府统一管理,同年,中央和省财政下拨师范教育补助经费、特殊教育经费、专控商品教育附加费等经费458万元。
2000年,省政府明确规定,从当年起,连续三年省、地、县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按同口经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区预算内教育经费共计30817.2万元,其中,教育事业费拨款29539.9万元,基建拨款810.1万元,其它经费拨款467.2万元。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