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教育方针的贯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663
颗粒名称: 清末教育方针的贯彻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需要而确定的一定时期的具有全局性的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需要而确定的一定时期的具有全局性的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封建社会,儒家教育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忠、孝、仁、义”是其一脉相承的教育培养目标,集中体现儒家思想的《四书》、《五经》是其教学的经典,也是科举取士最主要的考试内容。清末,吏治腐败,列强入侵,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强烈冲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翌年,又颁《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教育以“忠孝”二字为准则。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学部提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以之作为教育宗旨,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抚州地区施行新学,始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抚州知府何刚德根据清廷“废科
  举”、“行新学”的诏令,改兴鲁书院为抚州中学堂。此后建昌府兴办了建昌中学堂。学堂虽行新学,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物理、化学、算术、体育等新学科和民生艺能等新内容,以造就既效忠王室又熟悉“洋务”的所谓“通才”,但仍以“经书”的学习为主,孔孟思想仍为教育之本。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