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620
颗粒名称: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要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要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益。围绕这一课题,地区和各县(市)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入课堂,调查研究,摸清教学现状。地区和各县(市)教研室的教研员,每年都有一半时间,深入到城乡中小学的课堂,与教师共同钻研教材,商谈教法,设计教学方案,听课评课,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据统计,1981至2000年,仅地区教研室的教研员共听课评课12000多节。通过调查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是,重知识传授、轻智力开发,重老师的“教”、轻学生的“学”,重统考学科、轻考查学科,重卷面分数、轻能力培养;教学结构呆板,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照本宣科,一讲到底,填鸭式,满堂灌;为了弥补课内教学时间的不足,部分学校占用学生节假日,加班加点补课,布置大量作业,频繁进行考试,致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地区和各县(市)教育局(委)从1991年开始,把“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为重点课题,组织地、县(市)教研室教研员和广大教师,从教学指导思想、备课钻研教材、改革课堂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课标准、进行质量评估、开展教学实验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改革课堂教学的新路子,力争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有新的突破。
   (二)、制定课堂教学评估标准。为了规范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地区教研室在学习兄弟地区先进经验、广泛听取本地区学校领导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于1992年制定了《抚州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印发各校试行,要求各校教师进行教学,地区、县(市)教研室教研员和学校领导听课评课,均以此为标准。经过多年实践,适应情况变化,1998年8月,地区教研室对此《评价量表》作了修改,并印发全区中小学实施。
   6-1 抚州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说明:一堂课中,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得超过30分钟,学生训练一般不得少于10分钟。严禁拖堂,否则,视为不合格课。
   (三)、举办教材教法培训。从80年代以来,地区和各县(市)教研室每学年每个学科都开展了2至3次教研活动,基本形式是:举办教材培训班,召开专题教学研讨会或教学经验交流会,举行观摩教学等;主要内容是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教法,进行集体备课,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比较重大的培训活动有:1981至1991年,主要是组织教师分年段分学科学习教学大纲,逐册逐章逐节钻研教材,帮助教师过好“教材教法关”。据统计,地区和各县(市)教研室共举办教材培训班100多期,召开专题教学研讨(或经验交流)会400多次,参加学习的中小学教师和教研员35000多人次。1992至1997年,主要是通过举办学习班、研讨会、观摩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分年段分学科学习《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24个学科教学大纲,逐册逐章逐节逐课钻研全国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据统计,地区和各县(市)教研室共举办教材学习班60多期,召开专题教学研讨或经验交流会200多次,参加学习的中小学教师和教研员20000多人次。通过学习,大家明确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目标和要求,较好地领会了《课程计划》的精神实质,掌握了各学科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排体系、教学要求、知识结构,以及各学科各类型课堂教学的步骤和方法,为全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1997年至2000年,主要抓普通高中教材教法培训。为了使普通高中更好地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增强普通高中的办学效益,提高普通高中的教学质量,国家教委决定:1997至2000年在天津、山西、江西等三省(市)进行《全日制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的试验工作,目的是检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可行性,为2000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方案积累经验,提供依据,奠定基础。为此,地区教委成立了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和8个学科研究指导小组,制定了《抚州地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规划》,重点抓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工作。1997年8至9月,组织11个学科389位教师参加省级培训,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高中各科教学大纲和高一年级教材教法,听取人民教育出版社各科教材编写专家的辅导报告,回校后,及时向本校未参加省培训的教师进行了传达。1998年5至9月,组织10个学科430名教师和教研员参加省级培训,主要是学习和研究高二年级各科教学要求、教材教法,期间有观摩教学和经验介绍;与此同时,地区采取说课、观摩教学、经验介绍、辅导报告等方式,举办了新一轮高一年级6个学科教学大纲、教材教法学习研讨班,参加学习的教师和教研员226名。1999年8至10月,组织8个学科277名教师和教研员参加省级培训,主要是学习和研究高三年级各科教学要求、教材教法,期间有观摩教学、经验交流等;与此同时,地区采取说课、观摩、评课、辅导报告、经验交流等方式,举办了高一和高二年级4个学科教学大纲、教材教法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教师和教研员173名。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为搞好全区普通高中“课改”试验工作创造了条件。
   (四)、开展优质课评比竞赛。从1987年起,地区和各县(市)教育局(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全区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了优质课评比竞赛活动。竞赛分学校、乡(镇)、县(市)和地区四个层次,校级竞赛要求全校教师人人参加,乡(镇)以上竞赛主要选拔中青年教师参加。到2000年底,全区性优质课竞赛,中小学每个学科都进行了两次,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进行了三次。竞赛一般采取临时抽签确定教学内容、上课节次、任教班级的办法,抽签后,由教师个人独立进行备课,要求教师根据教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授课类型,鼓励教师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改革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使用电教媒体),写好教案。特别强调从备课到上课,都要面向实际,注重实效,不弄虚作假,不搞花架子,向45分钟要质量,真正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下功夫。评课时,严格按《评课标准》办事,看实效,评特色,着重看施教者如何贯彻“三主”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如何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如何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等。要求评委客观公正,不徇私情,不评印象分,不评感情分。竞赛结束时,一般都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讲评,既肯定成绩,又实事求是指出存在问题,勉励获奖者珍惜荣誉,永不自满,再创辉煌,失误者吸取教训,虚心求教,力攀高峰。为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竞赛结束后,地区和各县(市)教研室分别组织获全国、省、地竞赛一、二等奖的教师,到城镇和农村中小学巡回讲学,内容包括随堂上示范课、介绍教学体会、作专题学术讲座、与听课教师研讨教学问题等。
   1996年以后,又在全区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了“说课”活动。所谓“说课”,就是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由授课教师向其他教师全面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说课”的内容是:(1)说教材,即在明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思品教育三方面的目的要求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编写意图进行分析,说出本节课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或本学段、本年级、本册书、本单元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与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关键等;(2)说学法,即结合教材特点、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实际,说出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怎样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既学会知识技能,又掌握学习这类知识技能的方法;(3)说教法,即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说出本节课教学的基本思路、教学内容,以何种教学方法为主,采用哪些教学手段及其理论依据;(4)说教学程序,即就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如新授前的准备,新知识的教学及练习、板书等),说出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如这节课的内容要分几步完成,每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对于板书,则要说出其设计的意图等。“说课”既有一定的操作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性,是一种比较科学化、理论化,涉及的内容较多和层次较高的教研活动,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1998年以来,说课、评课与优质课竞赛交错进行,一般是先说课,后上课和评课。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