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65年)办好夜校向文化大进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531
颗粒名称: (1956—1965年)办好夜校向文化大进军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1956—1965年)办好夜校向文化大进军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1956年,为适应农业合作化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向文化科学大进军的号召,专署下发了《关于大力开展农村扫盲工作的指示》,全区农村、城镇广泛开展扫盲运动,开办农民夜
  校,再次掀起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技术的热潮,涌现了许多父教子、媳教婆、弟教兄、孙教公、姑教嫂、婆媳同上学、夫妻共识字的动人事迹,扫除文盲26万多人,有19万能识500字的半脱盲者转入了民校。
   1957年,专署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农村扫盲工作领导的通知》、《继续加强当前农村扫盲工作的通知》、《关于积极做好组织农民坚持常年学习的通知》和《对开展今冬农村扫盲工作的指示》,要求扫除80%左右40岁以下的青壮年文盲。专署文教办举办扫盲干部短训班,培训扫盲义师6000人。通过一年努力,全区1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0%至40%)基本脱盲,其中50—60%的农民转入了常年民校。
   1958年,专署提出年底扫除全区所有青壮年文盲的号召,各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扫盲热潮,近90%左右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参加了扫盲学习,大批教师、学生、社会知识青年和社、队干部参与了扫盲工作。但是,随着“大跃进”的发展,各地大炼钢铁,大放高产卫星,农村劳动力调动频繁,许多常年夜校无法坚持上课,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已脱盲者有30—40%的人处于复盲状态。
   1959年,扫盲工作形势有所好转。全区参加学习的农民达28.9万人,其中参加业余初中学习的3000人,业余高小的2.8万人,业余初小的8.8万人,扫盲学习的17万人。乐安县增田公社农民红专学校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区扫盲先进集体,其代表出席了1960年全国文教“群英会”。
   1960年至1963年,专署文教处先后下发《对当前扫盲业余教育和小学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对今冬明春开展扫盲和业余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农村业余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积极地开展农村业余教育工作的意见》,各地大力发展农民夜校,开设速成班、小学班和初中班,学习政治、技术、文化,推动生产。1963年,全区2087个生产队开展了扫盲教育,办班1724个,学员5万余人,占青壮年总数的19%。
   1964年,专署文教处制发了《关于建立常年农民业余夜校的意见》。12月,全区扫盲业余教育现场会先后在崇仁、宜黄两县召开。崇仁县参加扫盲和业余教育的农民学员1.5万人,做到了“队队有夜校,村村有班组,夜夜有读书声”。全区建立了一批常年夜校,有学员10万多人,其中5万余人能坚持常年学习。
   1965年6月17日,《江西日报》刊登省教育厅、宜黄县文教局工作组的文章,介绍宜黄县黄陂公社秀山大队“一揽子”学校办得好,文盲村变成文化村,普及了初小教育。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