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55年)以扫盲为主的识字速成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530
颗粒名称: (1950—1955年)以扫盲为主的识字速成教育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1
摘要: (1950—1955年)以扫盲为主的识字速成教育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1950年,依据政务院《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工农文化补习学校、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在全区遍地开花,冬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习内容以省教育厅编辑出版的《农民识字课本》、《土改法》以及时事政治为主,要求农民能识1000个常用字,阅读通俗的书刊,写农村常用便条。到1951年冬,全区共开办冬学班2000个,学员5万人。1952年,专署下发《迅速开展扫除文盲运动的通知》,各县均成立了“扫除文盲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备扫盲专职干部4至12人,各区乡成立扫盲协会,配备扫盲专职干部1至2人;全区推广由解放军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的“速成识字法”,大力开展扫盲运动。是年,全区参加扫盲学习的农民2.2万人。
   1953年初,农民业余教育开始出现不顾客观实际盲目冒进的倾向,为此,专署扫盲办公室制发了《抚州专区缩减扫盲任务办法的初步意见》,在全区范围内整顿扫盲工作,建立和健全区乡扫盲机构,拟订扫盲制度,配备专职教师,培训义务教师720名。各乡成立了农民夜校班委会,由乡文教委员、义务教师、学员代表3至7人组成,负责管理全乡夜校工作,使夜校活动开展得井井有条。是年,全区参加扫盲学习的农民2.5万人。
   1954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快速发展,农村中需要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全区56万农村青壮年中,还有文盲、半文盲45.9万,占82%左右,部分地区如黎川县龙安乡青壮年中的文盲、半文盲达91.2%,20个自然村竟有7个自然村的农民都是文盲。为此,专署对全区农民扫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80%以上的冬学转为民校,遵循“农闲多学、农忙少学”的原则,开办早班晚班,组织学习小组,采取送字上门、田头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扫盲,使学习制度化、经常化。各地加强了对义务教师的培养提高,区、乡设立了传授站,对义师进行业务辅导,组织义师集中备课,开展示范教学或观摩教学,表彰先进典型。各县还集中举办义务教师训练班,每期7至10天,全区共培训义务教师2000余名,其中农民教师(民校高级班毕业的学员)131人,占义务教师总数的6%。全区参加扫盲学习的农民共5万人。大部分农民能识字1000左右,为农业合作社培养了一批记工员和会计。同时,利用冬学阵地,较系统地对广大农民进行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
   1955年,省委、省人委联合发出《为迎接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大力发展冬学工作的指示》,全区增办了一批学校,增加了扫盲教师,参加扫盲学习的农民计10万人,扫除文盲8万人。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