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师范专科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524
颗粒名称: 抚州师范专科学校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3
摘要: 抚州师范专科学校建于1977年冬,初名江西师范学院抚州分院,校址在临川市羊城路154号。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抚州师范专科学校建于1977年冬,初名江西师范学院抚州分院,校址在临川市羊城路154号。1982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抚州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9月,经中共江西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学校升格为副地级单位。
   学校创办时,设中文、数学、英语、美术、化学、物理、体育七个科七个专业,学制三年。1983年8月,成立生物科,开设生物专业。1985年9月,将科改为系,由正科级升为副县级。1986年8月,为加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输送合格初中师资的步伐,学制改为两年,同时,中文、数学两系各增招一成人班。1987年8月,增设政教系,开设政治教育专业。1988年8月,学制改回三年,政教系更名为政史系。1993年8月,新办艺术系,设美术、音乐两个专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启动,为使教育更好地为全区经济建设服务,1991年秋,在中文、政史、数学、物理四个系,分别增设了文秘与公关、证券与投资、会计电算化、电子电脑等四个非师范专业,学制两年。1997年8月,停办上述四个专业,在有关系开办了汉语言文学、英语、体育、美术装潢、计算机应用、电子应用技术六个非师范专业,学制三年。同时,数学系改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并招收本科生,学制四年。初步形成了专科与本科并举,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新格局。
   抚州师专是在原抚州师范学校基础上创建的,占地124亩。创办之初,校舍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且多是50年代初的破旧房屋,办学条件较差。从1980年开始,地委、行署和省教委等逐年加大了对学校基建的投入。学校利用有限资金,建校舍,添设备,购图书,逐步扩充教学、生活用房,理化楼、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图书馆先后拔地而起,建筑物错落有致;iop-spinl0D、CD-ROMsevec光盘塔,WNl-88型图书监测仪、Ky-27型摄像机、JVC编辑系统……陆续购进安装、交付使用。现有校舍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2.5万平方米,有大小教室60个,电化教室2个,学术报告厅2个,室内球场及体操房2个,实验室26间,计算机房5间,语音室2间,演播室1间;另外,面积为3534平方米的艺术楼于1998年年底竣工。学校固定资产价值2682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资产1085万元,中外藏书(含四库全书)32.47万册,中外期刊1000多种……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化教学网络。
   办学初期,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职工147人中,专任教师87人,具有讲师职称的只有3人,难以开出全部课程。为了克服这一困难,1978年春,从全区各地调进一批中学教学骨干或
  曾在赣东大学及省内外高校任教过的老师。1980年8月,又挑选了15名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1981年后,分进一大批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教师队伍日益壮大。与此同地,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视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确定了以校内培养、在职进修、自我提高为主,外出进修、委托代培为辅的原则,一方面组织教师结合教学科研,制定在职进修计划,通过以老带新、优质课比赛、教学科研成果评比、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外语、计算机应用水平;另一方面,拨出一定经费,鼓励教师外出进修提高。建校二十多年来,教师参加各类骨干教师进修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国内访问学者、委托代培研究生及“专达本”函授计500余人次,扩大了教师视野,拓宽了教师思维,更新了教师知识,逐渐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素质好、结构趋向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并有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性学会担任职务的教师。2000年,全校有教职工408人,其中专业教师228人,教授12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称174人。
   该校坚持以德育为本,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根据新时期的新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新措施,配备了得力的党务干部和班主任,组建了一支精干的专、兼职政工队伍;建立了校党委委员包系、系党员包班、专业教师包寝室,以及校领导接待日的“三包一接待”制度;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马列主义学习会(邓小平理论学习会),创办了业余党校和团校,设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和思想品德教研室,开设了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创办了《校园生活》、《公寓之声》、《读书报》,开辟了健康高雅的文化专栏,开展了创“文明寝室、文明班级、文明校园”,做“文明大学生”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全校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1989年,学校被推荐为全国先进师专,获30万元嘉奖;1990年,被评为江西省校风建设先进单位;1991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校风建设文明单位。
   该校以改革为动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挖掘办学潜力,拓宽办学渠道,优化专业结构,在办好师范专业的同时,增办非师范专业;在不放松基础理论教学的前提下,适当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加强重点学科、主干课程建设和外语、计算机及其他应用学科的教学,开拓横向性、边缘性、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学习、吸纳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改革教学内容,尽可能反映学科的前沿信息,突出高师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分析传统教育利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讲授、自学、讨论、辅导、演示、实验、电化教学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级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格考试制度,严肃考风考纪,改革考试方法,各系专业课普遍建立了试题库,采取闭卷、开卷、笔试、口试、实际操作、毕业设计等多种考试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其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实践性环节,开展富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强化普通话、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等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探索教育实习新路子,实施“2年+0.5年+0.5年”定向顶岗实习模式(即二年在校学习,半年到中学顶岗实习,半年回校学习提高)。
   抚州师专坚持以科研促发展,鼓励教职工潜心科研。学校设置了科研处,配备了管理干部,制定了科研工作制度,确定了理论联系实际、科研与育人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加强了对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国家、省、地及学校科研课题,发挥多学科优势,组织教师跨系联合,协同作战,既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搞好应用课题研究;建立了临川市东馆乡科技兴农点,与崇仁县山斜乡联合开发食用菌研究项目,与全区重点中学携手探讨素质教育问题;创办了《抚州师专学报》,立足本校,面向全国,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突出师专性、地方性特色,迅速反映教学科研成果,为学校教学及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二十年多来,学
  校教职工申报和承担国家及部委科研项目5项,省级科研项目28项,本校及地区科研项目259项,撰写和出版专著20余部,主编、参编教材及工具书等75种,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53篇(其中在国外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16篇),在本校学报及其他地级刊物发表论文680篇。先后获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0项,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0项,地区优秀科研成果奖43项,获国家专利3项,其中对模糊数学、实“域”理论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量子力学、黑洞理论的研究为国内瞩目,比较教育、临川文化、赣东文化名人的研究,得到了省内外专家、学者的赞誉。
   二十多年来,抚州师专培养了20届计1.2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分布在全区各县(市)及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北京、上海、南昌等地,绝大部分奋战在教育战线,另有一些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他们敬业爱岗,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如数学系80届毕业生金德甫,已聘为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系83届毕业生席殊,现是全国颇有名气的硬笔书法家,任北京3S习字专门学校校长、武汉大学3SFM研究中心主任、江西3S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数学系81届毕业生、清华大学教授应明生,对模糊数学的研究饮誉中外;数学系80届毕业生、南昌大学教授曾广兴,在“实域理论”和“实代数几何”等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出成绩;物理系81届毕业生、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朱建阳,在弯曲时空量子场论、黑洞理论的研究方面取了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抚州师专毕业生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13人,在国内获得硕士学位的150多人,在省内外重点高校聘为教授的6人,评为副教授的34人,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的300余人,担任中学校、处级领导职务的407人,走上地、县(市)各级领导岗位的455人,另有4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4人被评为省、地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被推荐为省、地拔尖人才。
   抚州师专创办以来,学校历届主要领导人有:潘济陶、廖世忠、邱寒星、崔新民、周蔡坚、黄维清。现任校长范绎民,党委书记李国华。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