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教学、生产、科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484
颗粒名称:
教学、生产、科研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3
摘要:
全区共大均实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办学体制。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全区共大均实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办学体制。
一、教学、劳动的时间安排
根据共大总校的规定,全区各共大的教学与生产劳动时间大致比例为25:19。一般的做法是统一管理,分段安排,适当调剂,相互结合,一般劳动由多到少,专业劳动由少到多。具体安排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段交叉进行;还试行过半天劳动,半天学习,一天劳动一天学习,半周劳动半周学习等多种方式。1964年后,主要有三种方式:一周劳动,一周教学;半月劳动,半月教学;三至四周劳动,三至四周教学。
红星共大的安排是:学习时间,第一年5个月,第二年6个月,第三、四年7个月;劳动时间,第一年6个月,第二年5个月,第三、四年均是4个月。每年假期1个月。乐安共大教学与劳动时间比例为5:5。
南城共大由于校办产业的发展,逐步减轻了学生生产自给的压力和学生的劳动负担,1978年后,学校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教学与生产劳动的时间由原先的1:1,改为4:1,加强了文化课的教学。
二、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形式
要搞好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必须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为此,各校一直十分重视生产基地的建设。每年冬季,各校都集中一定的时间组织师生搞农田基本建设,修水库、筑水渠、平整土地、施肥改土、绿化造林、修路架桥等,逐步改善生产条件,以建立稳定的农、林生产基地。
乐安共大垦殖了杉山、油茶山440亩,茶叶265亩,油桐山40亩,蜜桃20亩,另有水田456亩,旱地24亩,合计1245亩,另有工厂1个,养猪场2个,制茶场1个,粮食饲料加工厂1个,蔬菜基地30亩。
南城共大所在的林冈山,原是“下雨一片脓,天晴一块铜”的红壤丘陵,当地群众流传的一首歌谣称:“林冈林冈,一片荒凉;山不长树,地不产粮;豺狼出没,路人惊慌。”1960年建校后,全校师生先后修建小型水库7座,造肥改土,平整土地,植树造林,筑起300多亩稳产高产农田。到1976年,水稻亩产达到1200多斤,是建校时的7倍。他们还建起了果园、养猪场,养鱼场及小型加工厂,做到了钱、粮、油、菜、肉五自给。进入80年代,该校有生产实习基地2250亩,其中水田450亩,板栗400亩,茶叶250亩,柑桔200亩,苗圃400亩,水塘50亩,其它500亩。过去该校实行“半工半读”,基地生产劳动主要由学生负担,学生每年约有一半时间用于劳动,文化基础理论课相对薄弱。后工读比例调整为1:4,生产基地大部分由学校统一管理,农工承包经营,留下小部分与专业对口的基地,归各专业部门管理,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学习技术技能的实习基地。
3-45 1963年抚州地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生产基地(亩)
3-46 1972年抚州地区共大生产基地情况
3-47 1972年抚州地区共主产义劳动大学生产收入情况
全区共大三结合的形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自给为主的结合,本着为生产服务的原
则,做什么,学什么,研究什么。1962年,黎川德胜关共大、南城共大、东乡红星共大经济自给程度都达到100%。其余共大也达到一定程度的自给,如临川共大达90%以上,崇仁共大达40%以上。到1972年,全区各共大的钱、粮、肉、油、菜“五自给”又有不同程度的提高。70年代,乐安共大根据当地林业资源丰富的特点,重点办好林业专业,除抓好粮油生产外,加工厂以竹木加工为主,学校的研究也以此为主攻方向。该校每年生产粮食20—26万斤,油菜1200斤,桐油400斤,茶叶1200斤,勤工俭学的总收入每年为12—14万元,除完全自给外,还自筹几十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兴建了数栋大楼,面积达5000平方米。到1980年底,学校撤销前,有固定资产65.88万元,银行存款10万元,库存商品材料5.8万元,资产总计为108万元。另一种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的结合,集中时间学习,按照授课计划和科学研究的规划安排生产内容,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紧密结合。南城共大做到“三对口”、“三为主”。“三对口”是指实践基地与农业生产实际相对口,与专业设置相对口,与培养目标相对口。一年一度大会战,逐步建立了“三对口”的农林牧的教学、生产、科研基地,使“工”有实践场所,“读”有学习课堂。“三为主”是指学生以学为主,生产劳动以专业劳动为主,专业劳动以实习、实验性的劳动为主。
三、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管理
1960年以后,全区共大推行专业与生产基地合一的做法,即把与专业对口、规模适应的生产基地分别划给各有关专业(科)机构管理,教学、生产、科研的任务也下达到有关专业(科),由专业(科),统一计划,统一安排,统一调度。一些学校还试行组、队、班合一的管理办法,即各专业教研组与相应的专业生产队合并,成立教学生产研究组,负责管理本专业教学和生产。班组作为最基层的单位,分别向相关的专业教学生产研究组承包生产任务。教学生产研究组的教师和技术工人分配到各班级,除教学任务外,还负责班级的生产指导和组织管理。这些做法进一步贯彻了“以学为主”和“以专业劳动为主”的原则,提高了生产管理的效益。南城共大实行“任务到班,分科核算,全校平衡”的管理体制,由学校根据各科的学生人数、生产基地状况和历年的生产基础等实际情况,规定各科应达到的自给要求,下达粮、钱、油和饲料的指标。各科根据下达的自给任务,制定生产计划,任务落实到各班。超产部分按金额30%奖励给学科,作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之用。
四、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成果
全区共大坚持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办学体制,既出了人才,又创造了物质财富。1977年,南城共大接受县委交给的杂交水稻栽种任务后,增设了“杂交水稻的栽培”课,编写了5万多字的讲义,师生共同在田间、地头搞制种试验,学生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生产技能,当年就向全县提供杂优良种2.27万斤。在长期的教学、生产、科研实践中,该校先后获得80多项科技成果,如亩产930斤的“南共1号”晚稻良种,一年能长成高5米、胸径7.8厘米的泡桐育苗技术,亩产皮棉超过150斤的红壤植棉高产技术,以桉叶素治疗猪水泡病的疗方等。不少成果获省、地科技进步奖,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东乡红星共大也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如农学专业的水稻、棉花、高粱、红薯高产试验,兽医系的猪、兔、鸡的高产品种试验。1985年,黎川共大研制真空烧结炉成功,填补了华东地区该项技术空白,被机械工业部华东交流技术情报网评为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