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学校例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461
颗粒名称:
学校例介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11
摘要:
介绍了初高中职业教育学校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临川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临川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创办于1983年,当时名抚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简称“抚州市一职”),由原抚州市第四中学高中部改办而成,与第四中学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93年8月,抚州市一职开始独立设校,并从第四中学迁到原抚州市二小。1996年8月,原抚州市一职、二职合并为临川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2000年4月,改为现名,全校有教职工80人(专业教师54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31人。开设的专业有电子电器(中专班、普职班各1个)、服装缝纫(中专班)、装潢美术(中专班)、电脑文秘、电脑财会、艺术等,在校学生963人(其中高中、高职636人,成人培训班327人)。校舍建筑面积6369平方米,校办企业年创利润5万余元。
该校始终重视教学管理工作,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细则》、《学校结构工资制试行方案》、《专业及实训课教学规范要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学校社会治安综治目标》等,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重视专业课的硬件建设,分阶段落实教学任务,重点抓好实训操作技能培养,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钻有所专,毕业后能把所学专业技术服务于社会。毕业生大部分走向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少量报考对口高校、成人高校。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该校适时调整专业,如设电脑文秘专业取代原文秘专业,服装缝纫专业取代原针织专业。沿海地区对电子电器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学校就开办短训班,让高中毕业的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后能尽快上岗,加快了人才的培养与推荐。学校专门成立学生处,负责毕业生境内外的就业安置。在教学工作中,学校根据新生文化程度高低不一,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特殊情况,在提高学生文化知识基础上,强化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训练,毕业前分期分批到对口专业单位实习或就业;加大文化及专业课教学份量,使学生的专长得到充分发挥,毕业后都能找到较理想的升学或就业的出路。在学生毕业去向问题上,学校除积极推荐部分学
生到国外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外,十分重视毕业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学生热爱家乡,为振兴临川经济服务。许多学生从事个体经营,开设批发部、营业点和社会服务性行业,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社会的认可。
1993年独立设校以来,该校毕业生计4500余人(其中含原抚州市二职毕业生1000余人),其中向日本国歧阜县输送服装专业研修生75人,向新加坡、毛里求斯、美国塞斑岛等输送电子、服装缝制工76人,向江浙、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沿海地区输送电子、服装、保安人员300余人,向本地造纸厂、雅士利制衣实业公司、府中酒楼、厂矿输送400人;近50名学生通过大中专招生考试进入对口高校学习;大部分毕业生直接参加当地经济建设,成为布匹、南杂、烟酒、装潢、电器维修、照相、服装、幼儿园个体专业户。他们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技能在全市各个经济建设行业中施展才华,作出贡献。1995年、1999年,该校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评为警民共建先进单位。1998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
临川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临川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64年,其前身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临川分校。1984年8月,共大临川分校更名为临川职业技术学校,校址设临川七里岗。1994年,经省教委批准,更名为临川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6年,定名为临川中等专业技术学校。2000年,有教职工116名,其中专任教师79名,高级教师12名,一级教师36名。校园占地面积12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1989年以来,共投资228.3万元,兴建了教学楼、办公楼、培训楼、教师宿舍楼、学生寝室,装修了大小餐厅,安装了自来水、锅炉等,另有教工、学生阅览室,藏书5.1万册,基本满足了教学和生活的需要。
该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电脑会计、装潢美术、电子电器、电工、农技、企业管理、特种养殖等8个专业,10个教学班,学生868名。
该校把培养当地经济建设所需实用性技术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开设了水产、果林、建筑及装潢美术等专业。教学方法上,坚持理论教学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既重视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务求学生理解吸收,又注重在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力争学生掌握精通。办学形式上,坚持长班与短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先后与江西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抚州培训中心联合开办了教学一部,在上顿渡创办了教学二部,在温泉乡创办了武术学校,在赣州市还创办了分校。
该校把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专业素质强的教师队伍视作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关键,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向大专院校毕业生中要专业教师;(二)动员一些文化课教师改行,到有关学校培训,学成回来从事专业教学;(三)充分发挥原共大留下来的专业教师的作用;(四)对那些难度大、技术强的专业,聘请行家里手登台传授技术。学校既有一批长期从事职业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骨干,他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省地优秀班主任、全市“十佳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
该校坚持产教结合,发展校办企业,提高办学效益。1970年,创办了标准件厂,主要生产各种木螺丝。1973年至1976年,开荒造田156亩,创办了校农场。现有赣东教育电脑公司、茶薪菇生产加工集团公司、春苗服装公司、工艺美术创作有限公司、珍禽开发公司、教学设备厂、标准件厂、防盗门厂、塑料制品厂、学生保健用品厂、特种养殖场、园林花卉场、农业开发基地等企业。在管理方面,通过委派、调进、聘请等方式,选调能人管企业,任厂长;实行企业化管理,签订经济责任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几年来,校办企业年创利50
万元,改善了办学条件。同时,学校推广的“水稻抛秧”新技术,茶薪菇的培植,“新澄1号杂交西瓜”的栽培等科研项目,均获得成功,得到省、地科委的肯定,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该校改办15年来,向社会输送毕业生3086名,培训学员2649名,其中为对口高校输送学生263名,培养兽医247名(其中19人担任乡镇兽医站站长职务),汽车、拖拉机驾驶员418名,农林水及建筑技术员1958名(其中386人晋升为农艺师和工程师),乡村干部688名(其中98人担任乡镇以上主要领导职务),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振兴当地经济作出了贡献。
从1988年起,学校连续被评为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和全国中小学绿化知识普及宣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1987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首批示范性职业高中;1992年,经国家教委认定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1995年,经省教委复评,国家教委再次认定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
富奇汽车职业学校
富奇汽车职业学校创办于1996年,座落在临川市环城西路8号富奇汽车厂生活区内,有较完善的教学、生活设施和进行机械加工、汽车制造、汽车修理的实习训练基地。学校占地33亩,校舍建筑面积9920平方米。2000年,有专兼职教师56人,实习训练指导教师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9人,中级职称者33人;有职业中专班12个,学生415人。
该校是一所国有企业创办的新型职业学校,面向区内外招生,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兼收历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发职业高中毕业证。经省教委批准成立的职业中专班,学制三年,发职业中专文凭。学生实行双证制,经考试合格者,发有关专业的技术等级证书;学习汽车驾驶的学生,考试合格者,发给驾驶执照。开设有汽车制造、汽车驾驶与维修、机械与电器、模具与钳工、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等6个专业,实行“学生加学徒”的培养方式,既抓技术理论的教学,又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技能训练和实习时间占三分之一以上。学校鼓励学生课余、休息日、寒暑假参加生产实践。不少学生一边上学,一边做工。学校实行企业化管理,除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基本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外,兼职教师、指导教师、勤杂工、生活服务人员,均根据教学需要在厂内外聘请。厂内400余人的专业技术队伍和大量技术工人,为学校提供了充足的师资后备力量。因此,学校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较强,发展也比较快。由于开设的专业技术性强,学生毕业后就业门路比较宽,就业率高。九八届80余名毕业生,已全部推荐就业。三年来,该校招收职业中专班13个,622人,其他班2个,68人。
崇仁县职业教育中心
崇仁县职业教育中心创办于1987年。其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崇仁分校,当时设在礼陂乡洋陂村龙济寺。1960年,迁至罗陂岗;1981年,校内增办崇仁县第三中学,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87年,从崇仁三中分出,迁至县城择地另办,并改名崇仁县职业中学;1993年,迁至县城郊西中学校址;1996年,更名为崇仁县职业教育中心。1999年,在县城中心——人民广场内侧重建校园,新建了总面积为6589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和办公大楼。据2000年统计,学校占地面积87.7亩,山林面积2875亩,农场耕地面积420亩;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有教职工61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高级教师8人,中级教师15人。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造就高素质的建设人才,从1993年秋开始,该校在办学形式、专业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设施、毕业生出路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在办学形式上,实行独办与联办并举,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在专业设置上,先后增设了农村电工、电脑
会计、家电维修、美术装潢、服装工艺等专业;在师资配备上,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先后分进大专毕业生及外单位调进专业教师5名,选送3名教师到省职业师院学习进修,加强专业教师力量;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1995年秋至1996年暑假,先后兴建了师生食堂,全面维修了校舍,购置了300套课桌凳,50张学生床铺,添置了部分实习设备(缝纫机、电动机、电视机等),共耗资12万余元;在解决毕业生出路方面,有选送升学、就地安置、推荐就业等途径。从1991年开始,县政府每年划拨一定数量的招工指标,安置该校毕业生到本县企事业单位工作。
1996年来,该校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547人,其中选送省高等职业学校8人,被本县企事业单位招工278人(包括技校毕业生63人),与县建设银行联办在职人员学历教育毕业生39人,推荐到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就业85人。这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多数能发挥所学专长,尽责尽力,为发展当地经济作出积极贡献,受到社会好评。
宜黄县职业教育中心
宜黄县职业教育中心创办于1995年。2000年,有教师19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中级教师7人,有教学班2个,学生52余人。学校占地近30亩,校舍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尽管办学条件比较艰苦,但该校想方设法,多方筹资,投入近10万元,开辟了服装专业的实习实验基地,拥有较为齐全的整套先进服装设备,不仅满足了教学、实验需要,而且具有较强的校服生产和外贸加工能力。另外,兴建了电子电工实验室。在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溶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于一体,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位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而且学到过硬的实际操作本领。同时,从严管理后勤工作,爱护学生,使学生专心读书。已毕业学生300余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华,逐步成为宜黄县经济腾飞的一支生力军。
乐安县职业中学
乐安县职业中学创办于1984年9月,由原乐安县第三中学和石陂中学合并组建而成,座落在县城东隅。2000年,有教职工42名,其中高级教师5名,一级教师13名,技师1名,高级技工2名。有学生502人(职高22人,高中483人)。校园面积39亩,校舍建筑面积5461平方米,学校藏书7000余册。校办工厂固定资产13万元。农场136亩,其中果园15亩,栽有桔树、枇杷、蜜桃、梨、葡萄等近20种果树,年产鲜果近4万斤;水田、鱼塘3亩;杉、松、茶等林地118亩。1994年,经省教委批准,农技、畜牧、美术装潢等3个专业升格为中专班,并被县政府定为示范性职业高中。
该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严治校,求实办学,形成了团结刻苦、博学奋进的校风。在全面培养、强化基础、注重能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加快了各项改革:(一)根据本县经济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开设相应专业。十几年来,学校先后开设农技、畜牧、家电维修、服装制作、实用电工、包装制品、美术装潢、汽车维修、财会、制鞋等10个专业,共培养1379名毕业生。(二)坚持走与社会联合办学的道路。1990年,学校同县劳动就业局联合对200余名待业青年进行上岗前专业培训;1991年,与鞋楦厂联合开办制鞋专业班,毕业学员42名;1994年,与县教育局联合举办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班;1996年起,与富奇汽车制造厂联合开办汽车驾驶与维修班。(三)针对职教经费不足的实际情况,开办实习基地,以基地扶专业。1988年,学校在开设包装制品专业的同时,创办了包装制品厂,作为包装制品专业班学生的实习基地,其产品远销湖南、福建、浙江等地,实现年产值55万元,创利润近3万元。1989年,校办农场种植水稻,开办果园和水产养殖,使其成为农技专业班的实习基地,农、果、林、鱼的创收,既弥补了学校办学经费
的不足,又使学生学到了搞好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技能。
该校自创办以来,先后有105名学员考取了各类大、中专院校。学生参加省、地、县竞赛,有45人次获奖。1996年,美术装潢专业学生创作的科幻作品《火星植树》、《月球奥运会》,获国家中小学美术书法作品三等奖。全县各乡镇农技人员中,绝大多数曾在该校就读过,有相当数量的职校毕业生走上领导岗位。
南城县高级职业中学
南城县高级职业中学创办于1992年,其前身为南城县第三中学,校址在原建昌镇北街永红小学内。1992年5月,改名为南城县高级职业中学。2000年,有专任教师60人,其中专业教师23人(高级教师7人,一级教师16人),实习指导教师4人。校园占地面积80亩,校舍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设有计算机及应用、文秘服务、电脑财会、服装设计、家用电器维修、汽车修理与驾驶(与江西富奇汽车厂联办)等专业。按省教委规定,职业中专学制三年,职业高中学制二年。
该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政治思想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探索后进生心理特征,坚持鼓励原则,增强学生信心,坚持兴趣原则,激发学生上进,坚持竞争原则,促进学生赶超,后进生转化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制定了长短结合、两腿并举、教贸相联的办学方针,在理清办学思路,稳定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拓宽了办学路子。与南昌市工业职工中专联合办校,招收了4个班的成人中专学生,开设了微机、财会、服装、文秘等专业。在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挤出10多万元,添置30多台微机,建成了微机房。为适应专业教学需要,学校选送数名青年教师到大学进修,提倡并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自学,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打好基础。
面对市场竞争需求,该校积极与工矿厂家挂钩,培养急需人才,先后为江西二压厂开办青工培训班,为县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县武警中队、县财政局等单位开办电脑培训班。1995年、1996年,与省青年华侨劳务开发公司、省离退休人才开发中心、南昌电脑服务公司联系,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安置问题。同时,与上海浦东开发区和浙江、广东等地联系劳务输出,均收到一定成效。
为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该校成立美术学习兴趣小组,开展“我爱我的专业”、“我爱我们的职中”演讲比赛,举办微机打字比赛、书法比赛等;每年开学,对高一年级新生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封闭式军训;开展文艺、体育活动,活跃校园生活;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1997年,该校第一次参加职教类高考,13名学生报考,有8名录取本科,当时全区16个职高统招指标,该校占了一半。120名毕业生,分别安排在深圳海量公司、亚历高电子厂、福州轴瓦材料厂等单位工作,受到社会好评。
南城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南城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简称南城卫生职校)的前身为南城卫生学校,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中专性质学校,隶属于县委、县政府和地区卫生局双重领导,县委、县政府负责行政、党群管理,地区卫生局负责业务管理。校址附设在县医院内;1959年单独办学,校址迁至南城县建国路高士第;1962年,学校停办;1966年9月,复办南城卫校,附设在县医院内;1968年又停办;1978年,创办抚州卫生学校南城分校,暂设县医院门口的天主堂。1979年,校址迁至南
城县盱江大道123号。1988年,更名为南城卫生职业技术学校,面向全省招收职工中专、职业高中学生,由省教委发给毕业文凭,不包分配,职工中专班毕业生回原单位工作,职业高中毕业生推荐到县(市)卫生部门工作。1994年,学校被批准为职业中专学校。1994年后招收的学生,由省教委颁发职业中专文凭。2000年,有教职工28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4人。学生408人,共6个班。校园占地面积13亩,校舍建筑面积8256平方米,设有8个教室和形态实验室、理化实验室、机能实验室、临床实验室、电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和广播室。各种教学仪器设备价值15.6万元,藏书1.5万册。
该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教学为中心,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加强师德、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教学质量的管理,先后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暂行条例》、《学生管理章程》、《学生考勤管理条例》和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力求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师生的素质。
1978年复办以来,该校经历了普通中专教育期、过渡期和成人教育期三个阶段。1978—1980年,面向全区招收包分配的学生,开设医士、放射医士、助产士三个专业,三年共招收271人。1981—1983年,停止招收统分学生,在继续完成1979、1980年在校统分生的教学任务同时,积极开展成人教育,先后举办了全区会计训练班、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士培训班、基础理论培训班。1983年,学校首次在全区招收在职卫技人员三年全日制的职工中专班。1984年初,全区4所卫校分校进行撤并,乐安分校并入南城分校。尔后,经省卫生厅同意,省教委批准,南城卫校被定为江西省职工中专办学单位,当年面向全省招收了职工中专妇幼医士专业班,学校进入成人教育期。与此同时,学校大胆探索教改新路子,开展乡村医生现状调查,进行乡村医生正规化、系统化教育的可行性论证。同年秋,向有关部门报告并筹划招生事宜。1985年春,学校面向全省农村招收了首届自费乡村医士专业班。1987年,省卫生厅在该校召开全省县卫校工作会,《半月谈》、《江西日报》、《健康报》、《江西卫生报》先后报道了该校的教育改革情况。
根据市场人才的需求,该校先后开设了社区医学(医士)、妇幼卫生(妇幼医士)、助产士、预防(公卫医生)、乡村医士等专业(三年全日制);举办了3个短训班。乡村医士专业除招收本地区的学生外,还有外地区及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外省学生。目前有社区医学(医士)、妇幼卫生(妇幼医士)、乡村医士3个专业,在校学生463人。
20年来,该校共培养中级医务专业人员2434人。1985年至1987年,连续3年被抚州地区卫生局评为医教先进单位;1987年,被省卫生职工中专评为医教先进单位,位列“五好办学单位”总分第一名;1989年,被评为全省文明卫生单位;1991年,被评为全省办学质量先进单位;1994年,被评为全省成人教育先进单位;1996年,被授予地区文明单位和省内保达标单位;1997年,被评为省医教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南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南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95年,由当时的县职业中学、农职业中学、琴城中学合并而成。教学本部在原琴城中学,原县职中改为职教中心培训部及校办服装厂,原农职中改作学校的农场及学农基地。2000年,有教职工100人,其中高级教师9人,中级教师25人,专业教师及专业指导教师31人。校园占地面积约1415亩,其中校本部为23亩,校农场为1392亩,校舍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设有电脑实用、电脑财会、服装、幼师、汽车维修、电子电工等6个专业,在校学生1389人,拥有装配了31台电脑的微机室一个,12座操作台的电工电子实验室一个,20台电子琴的幼师琴房及练功房各一个,48台高速电动缝纫机的服装车间一个,
100台普通缝纫机练习房两个。此外,还有图书室、理化实验室、学生宿舍、食堂等。
为争创全区一流职业学校,该校提出以管理促质量,以质量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的办学方针。在教学管理方面,注重抓质量,以质量取胜。在教学原则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教学为主。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一方面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实习基地去实践,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边干边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开设了服装模特、书法、舞蹈、音乐等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全区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竞赛中,该校学生参加全能和五个单项的全部比赛,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该校始终将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作为职校兴衰成败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逐步确立了立足当地经济建设,瞄准沿海劳务市场,注重国外研修输出的工作思路,由校长亲自挂帅,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安置小组,广泛收集信息,积极与外界联系,在推荐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先后向沿海发达地区输送了大批毕业生,还向日本、美国、新加坡、博茨瓦纳、毛里求斯五个国家输出服装、电子、花木、幼师等研修生共78名。1997年10月,日本国羽岛市工商界企业代表到该校考察,招收了31名学生赴日本研修。此后,该校又向深圳、东莞等外资企业推荐两批近70名毕业生。
该校拥有一个以栽种桔、柚、板粟等果树为主的千亩农场和一个以生产校服为主的美达服装厂。几年来,学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制订了生产承包责任制。农场得到飞速发展,昔日的荒山野坡,如今果树成林,水、电、路设施俱全。1997年,农场共收蜜桔24万斤,1998年40万斤,盛产期高达80万斤以上。美达服装厂以生产校服为主,有48台高速电动缝纫机,100台普通缝纫机,由于不断开拓市场,提高管理水平,年产值达150多万元,走出了以敦促产、以产养教、产教结合的新路子,为学校提供了办学经费,也为学生走向市场,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见习场地”。
1998年,该校通过了省教委评估验收,成为全省3所根据新标准验收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之一。
黎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黎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85年,其前身为黎川县陶瓷职业学校。1988年,定为省示范性职业学校;1992年,定为江西省重点职业高中。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职业中专,改名为黎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址设在县城东郊东门排村的凤形山上,校园占地面积21亩,校舍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2000年,有20个班,610名学生,教职工60人,其中高级教师7人,中级教师16人,专业教师20人,大专以上学历达90%,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4人被评为地区优秀教师。
该校立足本地,面向市场,狠抓内部管理,注重教学质量,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建校以来,开设过工业企业管理、陶瓷工艺、陶瓷雕塑、陶瓷机械、陶瓷电工、陶瓷美术、陶瓷热工、文秘公关、工艺美术、电子电工、电力运行、电算财会、微机应用等近20个专业,现以微机应用、电子电工、工艺美术专业见长。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毕业生1200余人,大多数被本县陶瓷、电子、电力等企业单位录用,不少人成为企业的技术中坚。目前,毕业生的安置工作已转为面向沿海开放城市,有200余人被推荐到深圳、厦门等地就业。1998年,该校3个专业的160多名应届毕业生,在当年3月份就基本安置完毕。学校还积极举办各类成人短训班,为
社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988年以来,与县劳动就业局联合举办待业青年上岗前就业培训班11期,为县粮食局举办培训班6期,为县纪委、组织部、公安局、教育局、人武部等举办微机培训班27期。该校还充分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为各部门提供上门服务:帮助设计、安装、调试县教育电视台;承接县邮电局、公安局程控电话系统的安装;负责日峰镇户口、县委组织部的全县党员和干部档案、教育局每年中考档案等数据库的微机管理,以及县城各单位的微机安装、软件配置、维修上网等工作。同时开办各类服务部,直接为广大市民服务。
该校教研活动成绩显著。热工专业教师曾为联营瓷厂解决了鸡冠红高温釉配方问题;工艺美术教师成功地设计“青花园球坛”、“天字坛”、“西施女”、“八仙”、“闪光式天女散花”等创新产品,填补了县陶瓷产品多项空白,其中“闪光式天女散花”获省颁发的《创新产品证书》;电子专业教师设计的“天女散花电源电路的改进”、“满天星式天女散花”获县科技进步二等奖;校长余世源研制的“孔雀开屏”、“多功能音响”、“闪光式留言花瓶”等三项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学校教师在国家、省、地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10多篇论文分别获国家、省、地、县级奖。学校教师还主编或参编出版了《微机应用基础教程》等教学专著6本,辅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4人,其中95级学生参加全国职校生作文大赛获特等奖,另外获省级奖6人,地级奖10多人。
1990年,该校被评为抚州地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1991年,被评为江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1995年,被评为抚州地区“十佳学校”;1996年,被评为抚州地区文明单位。
广昌县职业技术学校
广昌县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3年,其前身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翠雷山分校。1984年春,校址迁到盱江镇大塘杆堡村民小组旁。2000年,有5个专业,7个教学班,学生340人;教职工20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4人。校园占地面积70亩,校舍建筑面积3522平方米,教学设备齐全,环境安静,风景宜人。
该校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掌握至少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以自尊、自爱、自强、自信、遵纪、勤学、团结、奋进为校训,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学生思想动态,通过政治课、班会、校会、团组织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参观访问、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等形式,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该校认真落实培养目标,实行全日制教学,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劳动以专业实习和学生自身生活服务性劳动为主。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市场发展需要,先后开设了农业、林业、幼师、建筑、牧医、养殖、家电、缝纫、计算机及应用、财务会计、预备军人、乡镇企业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分专业课与文化课。文化课又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为政治、语文、数学、体育;选修课为英语、物理、化学。专业课与文化课之比为1:2,对专业课教学十分重视。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了家庭(家里的农田、果园、猪场等)、学校(学校的生产基地)、社会(社会上的工厂、工地、商店、学校等)实习基地,努力做到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自编了《白莲栽培》、《食用菌栽培》等乡土教材,进行了食用菌生产实验。办学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有二年制、三年制的长班,也有三四个月的短训班;有教育部门办的专业,也有与其他部门联办的专业,如与农业局联办农业班、牧医班,与建设局(环保局)联办建筑班,与乡镇企业管理局联办乡镇企业管理班,与县人民武装部联办预备军人班,与林业局联办
林业班。还有跨地区联办的专业,如与南昌市工业职工中专联办计算机及应用、财务会计专业班,与广东省东莞市育才中等专业学校联办电子和缝纫专业班。
该校自创办以来,共培养各类人才1000余人,其中担任本县副科级以上干部有数十名,村以上干部数以百计,各行各业的初级技术人才遍布全县,更多的是战斗在当地工农商学各条战线的平凡岗位上。1991年,该校被抚州地区行政公署评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金溪县职业教育中心
金溪县职业教育中心原名金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3年秋(其前身为金溪县华侨职业学校),1995年改名为金溪县职业教育中心,主要任务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2000年,有教职工32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19人,大专以上学历18人;学生286人。学校占地面积34.5亩,校舍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先后投资近30万元添置教学设备,装备了电脑、缝纫机、多功能教室和电子实验室。
该校以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分长线班和短线班两种。长线班学制二至三年,实行“双证制”,毕业生除取得国家承认的正式职业高中或中专毕业文凭外,通过考核还可获得省级劳动部门颁发的全国通用的“技术等级证书”;短线班学制一至三个月。学生毕业后,学校负责推荐就业。
该校走出了一条内引外联,产教结合,招生与就业相配套的办学路子:(一)“联合办学”。1995年和1996年,与抚州技工学校合作开办财会班、电脑班;1997年,与富奇汽车厂教育中心联办汽车驾驶与维修班;1998年,与江西省高级职业学校、东南进修学院采取“1+X”的联办形式办学。不同的学制发不同的文凭:二年制发职高文凭,三年制发中专文凭。(二)“产教结合”。创办了产值30万元的校服生产厂,既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基地,又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三)“招生与就业配套”。先后与深圳市龙岗区劳动部门、江西省轻工业厅、外经公司抚州培训中心、中外合资鸿江织造有限公司、杭州名仕街服装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劳务输出协议,已安置毕业生76人,另有1人赴日研修。
该校以团结、守纪、务实、创新为校训,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培养了一批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1998年,学生参加全区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竞赛,获两个单项第一,团体总分第三名。与华侨农场联办的厂长经理培训班学员,如今在领导岗位上大显身手;茶叶栽培及加工专业毕业的学生,已成为金溪县各乡镇场茶叶部门的技术骨干;1994年与金溪昌达公司联办的电脑培训班的学员,以及1995年家电维修专业班毕业的学生,由于精通电子技术,有的成了电子厂的骨干,有的在部队担任新闻摄影师。
金溪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金溪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的前身是抚州卫生学校金溪分校,创建于1978年8月,由金溪人民医院代管,大部分师资和教学设备依靠县医院提供。1989年1月,改名为金溪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行政上受县人民政府领导,业务上受地区卫生局、地区教育局指导。2000年,有教职员工21人,其中教师14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7人。
该校占地面积19.2亩,校舍建筑面积3289平方米,教学用房、办公用房、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图书阅览室和食堂一应俱全。校内建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单双杠等运动场所。教学设备比较齐全。自开办以来,培养护理、药剂、公卫、妇幼、乡医毕业生共883人,培训药剂、乡医524人,还为“红色证书工程”培养在职乡村医生168人。2000年,设乡医、妇幼2
个专业,学员共277人。1990年、1998年,该校被评为地区文明单位;1991年和1992年,两度被评为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94年、1996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
资溪县职业中学
资溪县职业中学创建于1982年,原名资溪县第二中学,1984年改名为资溪县职业中学。校园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鹤城西部,占地面积51亩,校舍建筑面积6242平方米。除教学设施外,还有实习工厂、运动场、物理化学实验室,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2000年,全校教职工33人,其中基础课教师28人,专业课教师5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9人;在校学生470人,其中职高214人。
遵循服务经济建设的原则,该校先后开设了农学、财会、服装、建筑、电子电器、文秘、机械、幼师等专业,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走出了一条具有资溪特色的职教发展路子。1996年秋,增开了板材制作、油漆彩绘、雕刻、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并打破常规,暑假开学,突破近年招生徘徊在50人左右的被动局面,全校学生达600多人。同时,与乡镇企业、劳动人事局联合成立培训中心,培训木制工艺、电子、食用菌等专业人才380人。
该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实习同步,创办了实习基地。1996年,师生自行设计、研制的两个系列80多种木制工艺品推向市场,远销美国、法国、韩国,受到海内外客户的青睐。根据农村普遍缺少音、体、美教师和经济实用人才的状况,1997年秋,学校开设了幼师、体师和电脑三个专业,要求学生“立足一地,精读一书,身怀一技,开创一业”。在管理体制、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学生管理等方面,该校进行综合改革,逐步形成集人才培养、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办学模式。
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
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前身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红星分校,校址在东乡县圩上桥镇。1984年,改名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2000年,有学生427人;教职工61人,其中文化基础课教师15人,专业课教师24人,实习指导教师7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8人。学校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有办公楼、生化家电维修实验室、微机房、糕点房、宿舍、食堂、礼堂和运动场。另有校办农场一个,其中水田360亩,旱地130亩。先后开设了园艺、畜牧兽医、工艺美术、家电维修、农牧蚕桑、医疗保健、幼儿教育等专业。招生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的农村青年。园艺、畜牧兽医、工艺美术及农牧专业,学制三年;蚕桑、家电维修、医疗保健及幼儿教育专业,学制二年。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回农村,少部分进入高等院校深造。1998年,蚕桑专业毕业生由县政府择优分配到各乡当农民技术员。
198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该校基础上创办东乡县食品技工学校,与该校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东乡县食品技工学校行政上归县教育局领导,业务上归省劳动厅技校管理处管理。先后开设专业有食品加工、电工、财会、计算机应用、化工等,其中食品加工、电工专业学制三年。1993年以前,招生和分配纳入国家计划,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非农业户口青年,招生范围为全区12个县(市)。1993年以后,招生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条件放宽,户口粮食关系和婚否不限,但仍需参加全省技校招生统一考试,学生毕业后,由省劳动厅颁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中专学历,按合同就业,或自谋职业。
该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创建了兽药厂、蚯蚓良种繁殖场、良种鸡养殖场、蚕室、桑园及生物、化学、家电维修实验室、微机房、糕点房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做
到学以致用。同时,强化内部管理,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该校引进竞争机制,进行量化考核,将固定的班主任津贴改为班主任基本津贴,制订《先进班级月月评细则》,评比结果与班主任津贴挂钩,并作为评优晋级依据;将助学金改为奖学金,根据学生的操行和学习成绩,奖优罚劣,促进良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学校还经常通过电话、书信、家访,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沟通情况,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学校设立教学奖和超课时奖,按照教学常规要求,将每个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辅导、教研活动、计划、总结等情况,全部记录在案,每学期评比一次。还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任课教师和学生座谈会,评议教学工作,推动教与学相互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该校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深入市场找生源,与用人单位直接挂钩,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多渠道办学,先后同广东惠州市荣光精密仪器厂、南昌医疗保健学校、南城酒厂、金溪县劳动局等单位联合办学。至2000年,学校输送职高毕业生近2000人,其中考入高等院校41人,并为抚州地区12个县(市)培养中级技术工人1166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生产能手,有的自办经济实体,成了经济改革中的弄潮儿。1990年,学校被抚州地区行署评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