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市第三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329
颗粒名称: 临川市第三中学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临川市三中创办于1966年秋,初名抚州市三中,校本部设在城外正觉寺侧建昌会馆,二部在城南。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临川市三中创办于1966年秋,初名抚州市三中,校本部设在城外正觉寺侧建昌会馆,二部在城南。1968年,本部并入二部。1969年,与市十小合并,改称育红学校,分设中学部、小学部。1970年,恢复三中校名。1971年,成为完全中学。1980年,定为省重点中学。1996年,改名临川市三中。
   该校占地面积60亩,校舍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万多册。2000年,有教学班44个(高中24个班,初中20个班),学生2650人,在职教工123名,其中高级教师45名,
  一级教师65名,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的占教工总数的90%以上,获全国、省、地、市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和拔尖人才的近60人次。全校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教学论文和教学经验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至1997年底,国家级报刊的有40多篇,省级的有80多篇,地、市级的(含年会获奖论文)有160多篇。
   该校注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德育首位意识,开展了以党和国家重大事件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以争先创优百分赛为形式的遵纪守法教育活动,以创建文明校园为中心的“免疫工程”活动,以“六五四三”德育工程(即做到“六不”:不看黄色书刊、录像,不进“两室三厅”——游戏机室、桌球室、卡拉OK厅、录像厅、营业性舞厅,不跟游手好闲的社会青年交往,不乱丢乱画,考试不舞弊,不乱花钱;进行“五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天搞一次环境卫生,每周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每月开一次主题班会,每学期参加一次社区德育活动;组织“三百”活动:看百部爱国影片,唱百首爱国歌曲,读百本爱国图书)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促进校园文明程度和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严格管理是该校特色。该校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均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一)实行教师聘任制,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工作量、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效果、班主任工作等进行考核,通过建立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对教师实行德、能、勤、绩的考核量化管理,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促进校风、教风、学风的转变。(二)推行年级负责制和教研组长例会制,发挥年级组协调教学、综合管理的职能作用,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发挥教研组的学科教研优势,针对学科特点,确定教研项目,选好教研课题,完成教研任务,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三)严格教学管理,力求做到“六个注重”:即在目标上,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制度上,注重教学常规的落实;在教学环节上,注重课堂效果;在教学关系上,注重教风、学风建设;在领导作风上,注重深入教学第一线;在管理措施上,注重健全制度、检查落实及考核评估。每次考试做到严格组织,严谨命题,严格监考,严肃阅卷。(四)严格师表规范,在党员中深入开展“三忆、四比、五带头”活动(即忆入党誓词、忆党的宗旨,忆入党以来的表现;比学习,比奉献,比表率,比成绩;带头贯彻党的决议,带头搞好本职工作,带头维护团结,带头维护校园治安,带头廉洁守纪),在教师中,推行以爱国奉献、爱校敬业、爱生育才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建设十条规定》、《教师忌事忌语二十条》,要求教师树爱业之德,扬勤业之风,开创业之路,争立业之绩,切实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加强素质教育,该校确立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体,以心理素质为中介,以品德素质为导向,以智能素质为中心的奋斗目标体系,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校开设了微机课、语音课、劳技课、音乐欣赏课,组建了舞蹈队、合唱队、鼓乐队、体训队以及数、理、化、生、微机奥赛小组和写作、英语、绘画等共十几类几十个兴趣活动小组;开办高、初中艺术特色班;每年定期举办校运会,组织新生军训,举行演讲、书画、文艺比赛,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高中新课程计划》有效实施。到2000年,学校共为高等学校输送学生近4000人,参加全国、省、地各类学科竞赛,有350人次获奖。学校篮球、足球、毽球多次获地区竞赛冠军,女篮、女足曾获全省比赛第二、三名,并为体育院校输送了一批人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该校逐步形成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校风,严谨、扎实、创新、协作的教风,刻苦、有恒、勤思、互助的学风,多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办学效益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地区绿化先进单位;1999年,被评为地区文明单位。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