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学校组织机构与职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324
颗粒名称:
学校组织机构与职能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5
摘要:
1998年下半年,全区中小学试行教师聘任制,由各县(市)教委对各校定编,委任校长作法人代表,由校长聘任副校长及各处室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再由班主任聘任科任教师。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清末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学堂以主办人为监督(或称总办),主管人为副监督(或称堂长),监督(总办)由知府地方官兼任,地方绅士充任副监督(堂长),并设会监、司事、教司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学部颁布《学堂管理通则》,各中学堂遵章设监督、监学、庶务、会计、书记、书籍及仪器管理各一员,执行管理条规,各司其责。
民国时期 1912年,抚州中学、建昌中学设校长、教务主任、训导主任、庶务主任及会计、书记员、图书管理员、仪器管理员等。
1927年春,改中学校长制为委员制。11月,根据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西省中学校组织大
纲》要求,废委员制,恢复校长制。区内2所省立中学设校长1人,主持全校事务;教务、训育、事务主任各1人,分别掌握全校教务、训育、庶务事宜;高中部、初中部各设主任1人,秉承校长综理各该部一切事宜;高中部每科设科主任1人,每年级设级主任1人,初中每年级有2班以上者,设年级主任1人,分别管理各科、各年级有关事宜;高中设师范科者,附设实验小学,并设主任1人。
1932年12月,根据省教育厅修正的省立中学校组织大纲,中学取消年级主任;完中初中部及初级中学在6班以上者,设训导员若干人,协助训育主任分组训导学生。教职员分别组织各学科会议(分国文、外语、数学、自然、社会、艺术、体育等学科),各设主席1人(由本学科教员推举),协助教务主任计划该学科教学事宜;增设行政会议,由校长及各主任组织之,议决全校行政事宜;原校务会议改为教职员行政会议。1933年,根据省厅颁发的《江西省中等学校行政组织暂行办法》规定,全区中学废除原教务、训育、事务、宿舍主任,实行教导训育合一制,初中设教务主任1人,综理全校教导事宜;副教导主任1人,协助教导主任分负其责。完中设教导主任1人,副教导主任2人,管理全校教导事宜。初中各年级2班以上者,每年级设年级主任1人,高中设有2科以上者,每科设主任1人,协助教导主任分负各年级、各科教导之责。各主任均以专任教员充任。主任以外的专任教员及兼任教员,对于全校学生均应协助各主任负分组指导之责。
1938年,根据省厅修改的《中学校行政组织大纲》,各中学推行导师制,取消原有教导主任、科主任、年级主任,改设主任导师1人,掌理全校训导事宜。每班设导师1人,分担各班训导之责。至于学校行政、训育、庶务事宜,分别由校长、主任导师、教务主任、事务主任召集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讨论决定。
1940年起,实施教育部颁布的《中等学校行政组织补充办法》,全区中学行政组织的设置按学校规模大小而定,规模较小的学校一般只设教导处,其下分设教务、训育、体育、卫生等组,设会计1人,并视工作情况,酌设事务处。规模较大的学校设教务、训导、体育、事务四处,下设若干组,分别管理有关事宜,设会计室,办理会计事宜。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9月,根据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学校的几项制度之规定》,各中学实行校务委员会制:(一)校务委员会由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员、学生、事务代表组成,为学校最高议事机构;(二)各校设校长1人,教导主任1人(设有分校、分部者,校长、教导主任均设副职);(三)规模较大的中学设事务主任1人;(四)每校职员(包括教导处干事、事务处会计、事务员)3人(以3班为基数,每增加3班增1人),工友2人(每增加3班增1人),教员每班2人。私立中学仍实行董事会制,设校长、教导主任、事务主任及董事长、董事等。
1952年秋,根据政务院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全区中学实行校长责任制:(一)设校长1人,领导全校工作;必要时设副校长,协助校长处理日常事务。(二)设教导、总务两处,各配主任1人,在校长领导下分别主持全校教导、行政事务工作。规模较小的中学,一般设事务员。(三)每班设班主任1人,由校长就各班教员中选聘,在教导主任领导下,负责联系本班各教员,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四)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由各科教员组成,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每组设组长1人,由校长就各科教员中选聘。(五)设校医1人,负责全校卫生和医疗工作。(六)设教育工会、学生会、青年团等社团,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协助学校完成教学计划,推进业余政治学习,并增进师生员工的生活福利。(七)中学设下列会议:校务会议、各科教学研究会议、班主任会议、家长会议。
1957年“整风反右”后,全区中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中和规模较大的初
级中学设党支部,配专职或兼职党支部书记。校长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主持全校行政工作。
1963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区中学实行在当地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下设教导、总务二处,规模小的学校仅设教导主任和事务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实行革命委员会制,革委会由工(贫、军)宣队、师生代表和“革命领导干部”组成,设主任、副主任主持学校工作;下设政工、教育革命、后勤三组,分别管理学校有关事项。学生按连队建制,全年级一个连或二个连,连下分班,连设指导员1人,连长、副连长若干人,由教师或工宣队担任(其中有的副连长由学生担任)。
1978年9月,根据教育部颁布修改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区中学均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一切重大事项均须经过党支部讨论决定。校长为学校行政负责人,设校务委员会。规模小的中学,一般用全体教职员会议代替校务会议。设教导、总务二处,规模小的只设教导主任和事务员。党支部领导下的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教育工会发挥各自的作用,协助学校行政做好有关方面工作。
1983年10月29日,根据省委批转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党组《关于调整充实中小学校领导班子的几点意见的请示报告》精神,完中和规模较大的初级中学设专职书记1名,校长1名,副校长2人,规模较小的初中,设专职书记1人,正副校长各1人。重点中学和规模较大的完中设校长1人,副校长2人,正副教务主任各1人,正副总务主任各1人。中学党支部书记和正副校长平均年龄不得超过55岁。省重点中学专职书记和校长,原则上配备正科级干部担任;一般普通中学的党支部书记和校长,原则上配备副科级干部担任。1990年9月,临川中学定为副县(团)级单位。同年12月,地区教育局根据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党支部书记和校长任课的暂行规定》,要求完中和千人以上的初中党支部书记和正副校长,每周至少任课3节;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每周不得少于6节;千人以下的初中党支部书记和正副校长的任课时数还应多一些。并规定未完成授课任务的校长和党支部书记,其所在学校不得评为先进单位,其本人也不能评为先进工作者。
1984年3月,行署批准地区教育局、劳动人事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管理工作问题的请示》,规定从1984年4月1日起,中小学教师均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为主,劳动人事局配合,除经县以上党委批准选拔进领导班子外,任何部门不得抽调教师改行做其它工作。
1989年后,根据省委要求,各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完中设立政教处,有的初中也设立了政教处。
80年代后期,各中学管理普遍实行年级制,设年级主任或年级组长,多数由教师担任,也有的由校级领导兼任,临川中学等校还设年级党支部,任命年级书记。教师分年级办公,教学上各项工作分年级开展。年级制有利于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减轻学校领导的负担,但削弱了教研组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研究的开展。有的中学设有科研处,目的是加强教学研究;有的设有保卫处,负责学校治安工作。
1998年下半年,全区中小学试行教师聘任制,由各县(市)教委对各校定编,委任校长作法人代表,由校长聘任副校长及各处室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再由班主任聘任科任教师。下面是临川市二中校、处级领导职责:
(一)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执行教育方针、教育计划、教学大纲和有关政策,执行上级的决议、指示,领导师生完成中学教育培养目标。
2、全面负责学校工作,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协调各系统的工作关系,以实现总体管理目标。
3、主持学校党支部工作,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带领全体党员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4、组织制定与实施工作计划,定期检查、总结工作,主持行政会议、校长办公会、支委会和党员大会,发扬民主,征求意见,作出决策,检查督促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定期向全校教职工和上级报告工作。
5、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负责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决策,抓好校纪校风建设。
6、负责对全校的教育教学措施和教学改革作出决策,督促教导处、科研处贯彻实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7、负责对全校的总务工作、基本建设、勤工俭学(含校办工厂)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审批大宗财经收支,把好学校财经关。
8、掌管学校人事,负责考核、确定学校的各级干部,确定学校教职员工的奖罚、调配。
9、代表学校处理各种对外关系,接待上级主要领导,汇报学校工作。
10、认真贯彻知识分子政策,尤其是关心教师的疾苦,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二)办公室主任
1、协助校长、党支部书记组织实施上级指示及学校决议,做好党政会议记录,检查贯彻落实情况。
2、起草文件,保管印章,督促检查学校档案室工作。
3、负责组织教工政治学习、开会,承办教职工的考勤、考绩、奖惩等工作。
4、承办教职工的调入调出、转正定级和退职、退休的管理服务工作。
5、负责对外接待事务安排,对内协调各处室工作,接待处理来信来访,处理办公室日常行政事务。
6、做好各处室干部的管理工作。
7、做好建党对象及学生毕业、升学等的政审工作。
(三)教导处主任
1、当好校长的助手,全面主持教导处工作,撰写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2、审核各教研组计划和总结,检查和考评教研组工作。
3、检查、掌握教师教学情况,负责教风检查,组织实施教学常规和教师工作考评。
4、具体督导体、美、音教学和体育卫生工作。
5、检查、督促图书室、阅览室工作。抓好学校题库建设。
6、负责全校的学籍管理工作。
7、负责沟通教学信息,具体落实对外教学接待事宜。
(四)科研处主任
1、当好校长的助手,全面主持科研处工作。
2、拟写教研计划和总结,确定教学改革实验专题,研究、部署、检查学科教学改革情况,指导总结教改经验。
3、检查指导学校实验班的教学,研究超常教育规律。
4、具体督导文科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科竞赛,组织实施文科教改实验专题的阶段性验收。
5、抓好教育教学年会论文的撰写、收集、评选工作。
(五)政教处主任
1、当好校长的助手,全面主持学校德育工作,贯彻执行《中学德育大纲》,拟写政教处工作计划和总结。
2、具体负责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会同团委抓好创文明班级的百分赛的评比活动。
3、组织值周工作,检查值周班主任、值周教师和学生坚守岗位,完成任务的情况,实施评比奖惩,及时处理有关问题。
4、组织实施法制教育,掌握正反典型,协助政法部门和学校保卫领导小组及时查处违法违纪事件。
5、维护校内正常教学秩序,排除外来干扰。
6、领导班主任工作,督促学生认真贯彻《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学生奖惩。
7、会同工会做好教职工思想教育工作。
(六)总务主任
1、当好校长助手,全面主持总务处工作,拟写总务工作计划和总结,坚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
2、协助校长管理好校办工厂,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配合教导处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加强劳动教育。
3、关心师生员工的生活和健康,抓好校医室工作,开展爱国卫生活动,负责全校的环境卫生。
4、制定学生公寓管理制度,督促有关人员维护学生公寓的住宿安全、环境清洁。
5、分管学校计划生育工作,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杜绝违反计划生育现象。
2000年6月23日,抚州地区行政公署作出《关于进一步改革基层教育管理工作的决定》,规定全区中学机构和领导职位设置如下:
1、内设机构:24个班以上(含24个班)的学校,设立办公室(兼工会工作)、教导处(兼科研工作)、政教处(兼团的工作)、总务处;12-23个班的学校只设教导处(兼政教、科研和团的工作)、总务处(兼工会工作)。
2、校级领导职数:除校长外,24个班以上(含24个班)的学校设副校长2-3人;12-23个班的学校设副校长1-2人;7-12个班的学校设副校长1人;6个班以下(含6个班)的学校不设副校长。
3、中层干部职数:24个班以上(含24个班)的学校设4-5人;12-23个班的学校设3-4人;7-12个班的学校设2-3人;6个班以下(含6个班)的学校设2人。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