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313
颗粒名称: 劳动教育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劳动教育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清末 全区中学堂均无劳动课。
   民国时期 各中学虽有劳作、手工课设置,但劳动教育不被重视。1934年,全区先后创办青年劳动服务团及青年假期劳动服务团,以中等以上学校全体学生及各级学校教职员为团员,利用寒假及星期例假参加劳动服务。各校开设劳作课程,倡导学生热爱劳动。但鉴于当时的教育体制,教育与生产劳动严重脱离,劳动教育徒有虚名,收效甚微。
   新中国成立后 劳动教育受到重视,提出教育为工农兵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把劳动教育列为中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1954年1月,抚州专署文教科根据全国中学教育会议精
  神,提出要向初中毕业生积极宣传参加生产劳动的意义。6月,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宣传提纲》,劳动课正式列入中学课表。8月,地区和各县(市)成立高小、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和升学指导委员会,广泛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当年,抚州市一中被省定为劳动教育试点学校,并在该校召开了全省劳动教育现场会。该校高三学生宋喜明带头下乡当农民,以后在农村作出成绩,成为全国知青的典型之一,当时有“北邢(邢燕子)南宋(宋喜明)”之称。
   1957年后,各中学增设劳动技术课,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到工厂、田间的现场上课,向工人、农民学习。1958年,各校纷纷办起工厂、农场,组织学生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一度出现学生劳动过多的现象。
   1959年6月,根据省教育厅《关于1959-1960学年度全日制中学教学计划中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精神,地区文教处对全区中学生产劳动教育和学生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间作出具体规定:初高中各年级生产劳动课每周2节,采用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课本,系统讲授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劳动时间,高中每学期9周,初中每学期6周,可按季节集中进行,也可分散安排。此后,省教育厅对劳动时间作过几次调整,全区中学均按调整的时间执行。这期间,学生的生产劳动主要是结合建校进行的。60年代中期后,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公益劳动为主,如植树,兴修水利以及大扫除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中学实行开门办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劳动,参加政治运动,一方面学校自办工厂、农场。如临川县学校有农场80个,耕地1939亩,林场23个,开荒山3414亩;饲养场25个,耕牛56头,养猪282头,鸡495只;工厂46个。由于师生劳动频繁,冲击课堂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1977年,恢复高考,轻视文化知识学习的情况得到根本改变,但一度又出现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在新的条件下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此后,各校把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并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使学生逐渐养成劳动习惯。各中学还相继开办工厂、农场,如临川二中的校服厂、临川一中的印刷厂、临川中学的精密铸造厂、南城县龙湖中学的柑桔园等,既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场所,又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1978年,广昌县有13所中学办有农场、工厂,农场面积403.5亩,山林100亩,鱼塘6口。
   1981年,全区中学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草案)试行》,陆续开设劳动技术课,初中每学年2周,每周4课时,三年共144课时;高中每学年4周,每周6课时,三年共432课时。中学劳技课的内容,包括工业生产劳动、农业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公益劳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材多采用省编《劳动技术课本》。
   1987年3月,地区教育局转发了教育部基教司制订的《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进一步要求落实劳动技术课。1996年,又转发了国家教委《关于加强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发挥劳动技术课的主渠道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技术教育。
   从1991年起,各中学普遍建立劳动基地,认真制订并组织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方案。据2000年底统计,全区中学共建劳动基地2304个,土地面积为1861公顷,勤工俭学开展率达92%,当年总收入为689.7万元。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