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中学教育培养目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283
颗粒名称:
中学教育培养目标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3
摘要:
清末立学宗旨“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到新中国成立初,全区各中学遵循“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一、清末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提出无论何等学堂,立学宗旨“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论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学部成立后,拟定新的教育宗旨,即“忠君”、“尊孔”和“尚公”、“尚武”、“尚实”。抚州中学堂和建昌中学堂在实施上述教育宗旨方面,除注重经学外,新增了一些有关科学知识和民生艺能的内容,以造就既“忠君”又适用的“通才”。
二、民国时期
1912年,国民教育方针公布,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纲要》)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国民教育宗旨,它完全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宗旨,体现了资产阶级教育关于人的智、德、体、美要和谐发展的思想,对民国初年抚州地区普通中学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929年,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华民国今后之教育,应为三民主义之国民教育”。同年4月26日,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全区各中学据此加强了三民主义教育。
1931年9月3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会通过《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规定中等教育的目标为:(一)确立青年三民主义之信仰,并切实陶冶其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二)注意青年个性及其身心发育状态,而予以适当的指导及训练;(三)对于青年应予以职业指导,并养成其从事职业所必具之知能。
1932年12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学法》,规定“中学应遵循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继续小学之基础训练,以发展青年身心,培养强健国民,并为研究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之预备”。
1933年3月,教育部颁布《中学规程》,其总纲第二条规定:“中学为严格训练青年心身,培养健全国民之场所。”并提出下述具体培养目标:(一)锻炼强健体格;(二)陶冶公民道德;(三)培养民族文化;(四)充实生活知能;(五)培养科学基础;(六)养成劳动习惯;(七)启发艺术兴趣。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省政府颁布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要》以及省教育厅制订的《全省战时教育计划》、《江西省中等以上学校战时教育实施纲要》,全区中学对学生一律实施军事管理,从学科、精神、政治、体格、生产劳动、战时服务等方面加强训练。同时,根据省教育厅颁发的《中等学校以上导师制施行细则》(1938年)、《中学教育改进计划》(1939年)、《县立中学实施计划大纲》(1941年)等要求,省立中学“注重严格的选择教育,以培养人才为主,学生一律根据智力、学力予以慎选,设法充实学校的设备,提高学生的程度,以作继续研究高深的学术的准备”;县立中学“根据地方性与实习性的特质,成为一县文化的中心,注重地方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三、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初,全区各中学遵循“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
开展教育工作,使青年一代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成员。
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中学教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青年一代,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以便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或参加建设工作打好基础。根据《规程》要求,全区中学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主要目标是:(一)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本国语文,得到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二)发展学生为祖国效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其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的国民公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三)培养学生体育卫生的智能和习惯,以养成强健的体格;(四)陶冶学生的审美观念,并启发艺术的创造力。
1963年3月,中共中央颁发《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中学的教育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据此,全区中学确定培养目标为:(一)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逐步培养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使学生在小学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三)使学生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具有健康的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中学教育受到很大影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地区教育局根据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强调中小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要有好的思想,过硬的本领,还得有强健的体魄;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而且还要重视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重视锻炼强健的体格。
1981年,地区教育局根据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学教育要完成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确定中学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立志为人民服务,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使学生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使学生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具有健康的体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初步掌握一些劳动技能。
1983年,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给全区中学教育指明了方向。
1992年,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精神,地区教育局要求全区小学和初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并规定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
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未来人才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要求。其中文化素质的要求是:有良好的学习心理,想学习;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会学习;有扎实的学习基础,能学习;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能学会。据此,1997年,地区教委颁布《关于在全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要求全区中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强调要把“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健体”、“有特长”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