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振兴时期(1980.1—2000.10)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282
颗粒名称: 全面振兴时期(1980.1—2000.10)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3
摘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对教育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和决策,强调人才和知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使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抚州地区中学教育进入全面振兴时期。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对教育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和决策,强调人才和知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使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抚州地区中学教育进入全面振兴时期。
   1980年12月,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意见》,将全省重点中学调整为110所,要求重点中学在贯彻教育方针、学校管理、教改实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示范作用。是年,抚州市一中、抚州市三中、临川县一中、崇仁县一中、宜黄县中学、乐安县一中、南城县一中、南丰县一中、广昌县中学、黎川县一中、金溪县一中、资溪县中学、东乡县一中被定为省重点中学。
   1983年8月,中国民主同盟抚州市委员会在华东地院内,创办民盟求知学校(后迁市委党校内),该校以服务社会、为高中升学落榜青年提供文化补习为目的。到1987年,举办普通高考文化补习班5届共10个班,就读学生609人;成人高考文化补习班5届共7个班,就读学员465人;初中升学补习班1个,学生41人;其它专业培训班3个,学员181人。
   1984年,南城县进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教育改革试验。1985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全区所有中小学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办学体制。
   1980年,全区中等教育基本上是以普通中学为主体,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仅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15%左右。经过多年调整,到1990年底,全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5所中专)在校学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29.196,当年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招生总数
  的31.8%,全区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局面开始改变。
   此外,高、初中学校的比例逐渐趋于合理。1990年,全区有普通中学249所,在校学生175139人,其中,普通高(完)中45所,高中在校学生27146人,占中学生总数的15.5%;初中204所,在校学生147993人,占中学生总数的84.5%。
   1990年,抚州市在全省第一个宣布实施初中义务教育。1992年,全区12个县(市)全部实施初中义务教育,走在全省最前列。其中抚州市区和各县县城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抚州地委和行署制定《关于贯彻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全区中学教育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实施初中阶段义务教育进入一个新阶级,初中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逐年提高。全区共筹措资金681万元,用于改善重点中学办学条件,重点中学建设取得新的进展。1995年,抚州市一中、临川县一中、南城县一中、南丰县一中首批通过省教委的省重点中学评估验收,并被评为省优秀重点中学。
   1996年1月,经省评估验收,临川市二中晋升为省重点中学,并被评为省优秀重点中学。至此,全区共有省重点中学14所。
   1997年,地区教委下发《关于在全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把“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健体”、“有特长”作为学生素质的要求;成立了素质教育试点领导小组,制订了《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小学学生素质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南城、黎川为试点县,并要求各县(市)也要抓好一两个试点单位,争取在“九五”期间办好一批素质教育的示范学校。
   1998年,抚州地区虽然遭受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给教育事业带来重重困难,但全区教育工作者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中学教育不仅未受影响,而且有所发展,工作有新的突破。是年,全区有中学242所(其中完中33所,初中209所),在校学生220824人(其中初中193021人,高中27803人),每万人口中有中学生627人(其中高中生79人,初中生548人),每万人口中学生数是解放前1948年的8.6倍;中学教职工中专任教师12238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7.9%,高中为45.2%。
   这时期,民办中学开始起步。1999年7月,经地区教委批准,民办临川玉茗中学创办,学制三年,年招生规模200人,在全区范围内招收应、历届初中毕业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抚州地区第一所从事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私立中学。2000年7月,经地区教委批准,民办东乡县马圩镇梁家初级中学创立,学制三年,招生规模定为100人,招收附近3个村的高小毕业生。
   1999年6月,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抚州行署批转地区教委《关于在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全区中学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
   (一)初步建立了素质教育的管理模式。地区教委从评价制度入手,进行了三项改革:改革对学校的评价制度,改变了单纯用高、中考升学率评价学校的片面做法;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否定了单纯用文化课成绩评价教师业绩的做法;改革对学生的测评制度,实行“等级+特长+鼓励性评语”的全面评价学生素质状况的制度。
   (二)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优化教学管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入手,在全区中学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研究,变升学竞争为办学水平竞争,将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按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评估等级分配,努力把学校的注意力引导
  到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上来。认真抓好高中新课程方案的试验,严格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课、授课,创造条件,切实搞好所有学科类课程的教学。
   2000年,全区中学教育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当年3月8日,地区教委下发《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若干规定》,提出十条要求:(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程与课时;(2)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不得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3)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不得随意要求学生提前到校或推迟离校;(4)严格按照上级教育部门公布的用书目录征订和使用中小学生用书,不得组织中小学生购买省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以外的教材和音像制品;(5)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不准超量布置课外作业;(6)严格控制考试科目与次数,不得随意组织书面考试;(7)严格控制办补习班和补课范围,补课教师不得收取报酬;(8)严格管理教学组织,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行为;(9)严格控制竞赛活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学科类竞赛活动;(10)小学实行学业成绩等级制,不得再用百分制评价小学生。6月,各县(市)认真贯彻行署《关于进一步改革基层教育管理工作的决定》,对中学的班子、教师队伍和办学规模等进行了调整。9月后,根据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又采取了如下措施:(一)重点中学剥离初中,如临川一中、二中秋季不再招收初一学生,东乡一中、宜黄一中、金溪一中、南丰一中、南城一中等校也开始剥离初中;(二)部分薄弱完中撤销高中部,如临川七中、九中从秋季起停止招收高一学生;(三)完中高中部继续扩大招生,东乡师范、南城师范开始招收高一学生,部分职业中学(如临川职教中心)也招收普高学生,全区高中招生人数达15819人,比1992年增加一倍,比1999年也增加2201人;(四)其它部门办中学也作了调整,校数和学生人数均有减少。
   2-73 2000年全区其它部门办中学及民办中学情况
   2000年,全区中学教育取得新的成绩,上了新台阶。当年高考,抚州地区文科、理科和文理综合上省专线考生人数,均居全省首位。
   2-74 1949-2000年全区中学学校数
   (续)
   2-75 1949-2000年全区中学毕业生数
   (续)
   2-76 1949-2000年全区中学招生数
   (续)
   2-77 1949-2000年全区中学在校学生数
   (续)
   2-78 1997年全区普通中学一览
   临川市
   (续表)
   崇仁县
   乐安县
   宜黄县
   南城县
   南丰县
   广昌县
   黎川县
   资溪县
   金溪县
   东乡县
   2-79 1997年全区厂(场)矿子弟中学一览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