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273
颗粒名称: 中学教育发展概况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32
摘要: 清末 清政府两次下令改书院为学堂。2000年,全区中学教育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一、清末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和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两次下令改书院为学堂。抚州知府何刚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将抚州府城兴鲁书院改为抚州府立中学堂(初名普通学舍、抚郡中学堂),是全区第一所中学,也是全省最早开办的三所中学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昌府以府城书院为校舍创办建昌府立中学堂(初名建郡中学堂)。至此,全区有公立中学堂2所。
   宣统三年(1911年),教育界人士黄道休(女)创办私立毓灵女子初级中学堂,是抚州地区最早创办的女子中学,也是最早的私立中学。
   二、民国时期 1912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要求将原中学堂改为中学校。当年,抚州中学堂改为抚州中学校,建昌中学堂改为建昌中学校。
   1914年,省决定将原设中学一律改为省立,抚州中学校遂改为省立第七中学,建昌中学校停办,私立毓灵女子初级中学校改为私立毓灵女子初级中学。
   1923年,省教育厅依照前清郡治,将全省划为南昌、九江、赣县、鄱阳、吉安、临川、宜春、宁都、上饶、南城、樟树、星子、大余13个中学区。建昌中学校恢复并改为省立第十一中学。同年,尧师鲁等人集资在抚州创办私立铺仁初级中学,至1933年7月,共毕业学生9届。
   1926年,抚州六县公立女子中学在抚州开办,设3个班,学生65人,教职员13人。同年,国民革命军光复江西,组织政务委员会,并派员维持学校。1927年2月,省政务委员会决定,全省重划为14个中学区,省立各中学与师范合并改组,重定校名。省立第七中学与省立第三师范合并改名为临川中学,省立第十一中学改名南城中学。同年11月,省立各校又重新改组,临川中学改为省立第八中学,南城中学改为省立第十二中学。1927年,省立八中又改名临川中学。当年,宜黄县私立志明中学开办。
   1931年,东乡县私立开智初中创办。
   1936年,省立第十二中学改办省立南城乡村师范。当年,全省有省立中学10所,其中抚州地区2所,即临川中学和抚州六县公立女子中学。
   1938年,教育部颁发《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领》,省教育厅制定《江西省中学校导师制施行细则》,要求融青年训练大纲、战时后方服务、高中军事管理、初中童子军管理及各种战时教育办法于导师制度之中,全区各中学于次年贯彻实施。是年,南丰县立中学创办;私立江西中学黎川分校初中部开办,1941年,设高中部。
   抗日时期,全区中学教育有新的发展。1939年,崇仁、临川、金溪、宜黄、乐安、南城等县陆续创办县立中学;1940年,资溪、东乡县立中学创立;一年后,黎川县立中学创办;两年后,广昌县立中学创办。一批私立中学也相继创办,其中有创办于1940年的金溪县振德中学,创办于1941年的金溪县应钦中学、抚州教会办的真光中学,创办于1945的崇仁县增辉中学、金溪县溪头中学等。
   同时,还因为日军入侵,南昌等地沦陷,一些外地中学陆续迁入。如1937年,私立心远中学、上海江西中学、南昌九县联立洪都中学先后迁入南城;1939年,省立南昌第一中学先后迁入广昌县驿前村、白水村,南昌九县联立洪都中学初中部由南城县迁东乡县,私立章贡中学由临川县迁黎川县,上海江西中学迁东乡县(翌年迁上饶,改名祝同中学);1940年,私立章江中学迁广昌县甘竹村;1942年,私立剑声中学迁广昌县头陂村。此后,章江中学、洪都中学等校相继迁入南丰县。这些外地学校在当地招收学生,推动了当地中学教育的发展。
   1939年,双目失明的万维章在梅庵路临川中学旁创办私立尔瞻高、中级普通补习学校。金溪县崇麓乡南村秀才胡英甫在姚坊村禅居寺开办中学补习班。这是本区创办最早的两所中等补习学校。
   至1944年,全区有省立中学2所,联立中学1所,县立中学12所,私立中学3所,共计18所。另有外地入迁中学近10所。为避日军侵扰,多数迁于乡村,校舍大都借用庙宇民房,图书、仪器及其它校具,因几经搬迁,大多损失殆尽。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9月,教育部在重庆召开全国教育善后委员会议,确定中等学校仍以地方办理为原则,全区随即进行中学恢复工作。迁入抚州地区的南昌等外地学校,陆续迂回原地。
   2-67 1945-1948年全区部分私立中学情况
   2-68 清末民国时期全区公、私立中学一览
   2-69 1948年全区普通中学一览
   1948年7月,依照省教育厅《中等以上学校改进办法》、《整顿私立中学办法》的规定,省立中学以办理高中为主,初中班级逐渐紧缩(以开办3班或4班为原则);县立初中足以容纳当地升学需要的,可不再增设,私立学校严格限制设立。是年底,全区有省立中学2所,县立中学11所,私立中学5所,在校学生3845人,其中高中生462人。临川中学1928年至1948年,共有高中毕业生489人(其中中师109人,建筑科37人),初中毕业生1572人。
   2-70 1930-1948年全区中学情况
   1930-1948年全区中学情况(续)
   民国时期,抚州地区中学教育比较落后,教育基础尚好的临川县,1946年,只有中学生2379人,平均每万人中仅有中学生73人,其它县的比例就更低了。
   三、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地区的中学教育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一)接管和改造时期(1949.5—1952.8)
   1949年5月抚州解放,原有公私立中学由人民政府接管。至1949年9月,全区中学接管工作基本结束,省立临川中学、省立临川女子中学、临川县立中学、临川县立辅仁职业学校合并为省立临川联合中学;南城县立中学、省立南城乡村师范学校初中部合并为南城县中学;除资溪县立中学停办外,其余县立中学改为“××县中学”,即崇仁县中学、宜黄县中学、乐安县中学、南丰县中学、广昌县中学、黎川县中学、金溪县中学、东乡县中学。保留的私立中学有临川县真光中学、金溪县浒湾中学、崇仁县增辉中学。经调整合并,全区有中学14所,其中省立中学1所,县立中学10所,私立中学3所,在校学生2009人,教职工274。
   2-71 1949年9月全区普通中学情况
   1950年,抚州专署对全区中学作了调整:教会真光中学停办,学生并入临川联合中学;私立金溪县浒湾中学并入金溪县中学;资溪县中学复办;崇仁县中学停办,1951年秋复办。1952年2月,崇仁县私立增辉中学停办,学生并入崇仁县中学。
   (二)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1952.9—1957.12)
   这个时期,全区中学教育逐渐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专署文教科根据中央提出的“整顿巩固,提高质量,控制发展,稳步前进”的总方针,对全区中小学进行了整顿,在整顿巩固的基础上,教育事业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起来。
   1953年,临川联合中学被确定为全省9所重点中学之一。是年,根据省规定的学校命名原则,中学校名各冠以所在地、市、县名称:完中为“×××中学”,初中为“×××初级中学”。
   1954年,各地落实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大力办好高中、完全中学,适当发展初中。临川联合中学更名为临川中学,南城县中学改为完全中学。1955年秋,在上顿渡镇创办临川县初级中学。1956年,崇仁县中学改为完全中学,临川县初中改为临川县第一初级中学,临川县李渡镇增办临川县第二初级中学。南城县增办新丰初中,金溪县复办浒湾中学。
   1957年秋,抚州市创办抚州市初级中学,黎川县开办东山中学。当年,全区有中学19所,其中完中3所,在校学生8399人(其中高中生1094人),为1948年的2.35倍。
   (三)发展时期(1958.1-1966.5)
   1958年,随着“大跃进”的到来,全区兴起群众性的办学热潮。临川县第一初中(后改为临川县上顿渡中学)、第二初中(后改为李渡中学)以及南丰、宜黄、金溪、乐安、广昌、黎川、金溪、东乡各县县中均改办为完全中学,高中部开始招生。新开办的初中有:东乡县小璜初中,黎川县宏村初中、茶亭初中,南丰县太和初中、白舍初中、洽湾初中,广昌县赤水初中,崇仁县秋溪中学。另乐安县创办4所农村初中,抚州市荆公路公社、若士路公社、桥东公社各办起1所民办初中,临川县唱凯小学、温圳小学戴帽初中均单独设校。全区中学数量迅速增加,但资金投入、设备、师资跟不上,保证不了教学质量。
   1959年,根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初中教育要适当发展,高中教育要有较大发展”的要求,全区中学教育的发展加快步伐。是年,东乡县开办詹圩、南辽、东源、杨桥4所农村初中,宜黄县创办黄陂、梨溪初中;临川中学改名抚州市第一中学,抚州市初级中学增办高中,改名抚州市第二中学;资溪县中学增办高中部。
   1960年,黎川县开办城关镇初级中学,临川县的温圳、唱凯增办高中,展坪、湖南两所戴帽初中单独设校,并在罗湖等16个公社各创办1所初中,广昌县增办长桥初中,南丰县增办市山初中,东乡县开办王桥初中,省属企业东乡磷肥厂、红星垦殖场、东乡铜矿三厂(场)矿子弟学校增设初中部。
   至此,全区共有普通中学82所,其中完全中学16所,初级中学66所(详见下表),学生22076人,其中初中18816人,高中3260人,教职员工1185人。
   2-72 1960年全区普通中学一览
   说明:校名后括号内数字为创办初中或改办完中时间。
   这期间,中学教育的发展,普遍采取小学戴帽附设初中班,初中增办高中班,学生提前毕业等办法,由于超越了客观条件的许可,出现战线过长,发展过快,力量分散,师资不足,资金、设施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区教育系统开始重视教学质量问题,控制中学发展,县城以上完中主要集中力量办好高中。到1963年,全区普通中学减至59所,其中完中14所,学生13395人。师资力量得到充实,教学条件有所改善,校舍紧张现象有所缓解,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有所增加。
   1963年3月,根据《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条)》的要求,全区中学建立教学、生产劳动、科研三结合的体制,恢复正常教育秩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63年6月,省人委批转省教育厅《关于重点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的意见》,抚州市一中、南城县新丰中学(初中)被定为省重点中学。
   1964年,全区根据中央实施“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全日制、半农半读教育制度;八小时劳动制度、四小时劳动制度)的指示,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发展半工(农)半读教育,使中学教育结构发生大的变化。抚州市若士路公社与桥东公社的半工半读学校、荆公路公社的桑蚕职业中学、建设局的建筑工读学校以及抚州市工读学校(设市干部职工业余学校内)先后创办,市五金厂、针织内衣厂于1965年也创办半工半读学校,培养车工、刨工、钳工、针织保全工、档车工等。同年,赣东报社创办半工半读印刷职业学校,市郊公社也创办半耕半读学校3所。到1965年,全区农职业中学发展到95所,在校学生7045人;全日制普通初中调整为45所,在校学生13873人,普通完中14所,在校高中学生2718人。同年,东乡一中被定为全省三所教学改革试点中学之一,并选定初一年级2个班进行教改试验,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6—1976.10)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区中学停课闹革命,大部分师生外出串连或参加学校内外批斗“走资派”和“牛鬼蛇神”的运动,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校舍设施、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严重受损。
   1968年,根据省革命委员会发出的《关于学习贯彻执行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的决定》,各地推行农村一村一校经验,做到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同年,省革委会抓促部下发《关于1968年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二部制和小学附设初中班,尽可能多地吸收一些学龄儿童和高小毕业生入学”。是年,全区一部分城镇中学迁往乡村,一些县中改为“五七”中学,普通中学增至360多所(含附设初中班的学校),比1965年增加了5倍多,在校学生32778人,比1965年增长了近1倍。
   70年代,全区厂(场)矿子弟中学也有较大发展。创办于1960年的核工业部华东地质局261大队子弟学校,1963年开办初中部,70年代末开办高中部。创办于1969年的江西地勘局912队子弟学校,1970年由永平迁入临川县上顿渡。除原有的东乡磷肥厂子弟学校、东乡铜矿子弟学校和红星垦殖场子弟学校、黎川县德胜关中学、东山中学、茅店中学(三校均为德胜关垦殖场子弟学校)外,一些县(市)也陆续开办子弟学校(中学部),如抚州市的印染厂、富奇汽车厂、抚州纺织厂、周渡贮木场,崇仁县江西重型机械厂、永胜机械厂,乐安县721矿等都开办了子弟学校(中学部)。到70年代末,全区厂(场)矿子弟学校(中学部)超过20所。
   1975年,地区革委会政治部教育组又一次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把学校办到农
  民家门口,让“农民的子女入学方便”。此后,小学办初中,初中办高中,教师逐级上拔,造成教师奇缺,教学水平低下。许多中学几经迁并,校舍被占,图书仪器设备散失。据统计,全区被占校舍面积达109116平方米。
   当时,全区中学均实行“二二”制,即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废除新生入学和毕业考试制度,否定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基本教育原则和教学计划。文化基础知识被削减,外语课被取消,数学、物理合并为“工业基础课”,内容主要讲“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和水泵)和土地测量;生物、化学等归并为“农业基础课”,把基础知识纳入生产系统中;语文、政治、历史三科合并,以毛泽东著作作为基本教材。学校规章制度被认为是“关卡压”,遭到批判,以致学校纪律松散。学生名义上是中学毕业,实际上多数达不到中学毕业程度。
   (五)复苏时期(1976.10—1979.12)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全区教育战线拨乱反正,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人民群众兴教的热情,学校工作迅速走上正轨。
   1977年,全区普通中学继续发展,至1979年,学校数虽比1968年有所减少,但学生人数达到149981人,比1965年增加9倍,比1968年也增加5倍,其中高(完)中105所,占中学数的35.9%,学生人数达28012人。完中校数和高中学生数之多,在全区历史上是空前的。
   同年,根据省文教办公室颁发的《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意见》,抚州市一中、临川县一中、乐安县龚坊中学等被定为省、地重点中学。1978年4月,全区试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后,全区中学的各项制度趋于完善,教学秩序进一步走向正轨,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六)全面振兴时期(1980.1—2000.1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对教育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和决策,强调人才和知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使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抚州地区中学教育进入全面振兴时期。
   1980年12月,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意见》,将全省重点中学调整为110所,要求重点中学在贯彻教育方针、学校管理、教改实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示范作用。是年,抚州市一中、抚州市三中、临川县一中、崇仁县一中、宜黄县中学、乐安县一中、南城县一中、南丰县一中、广昌县中学、黎川县一中、金溪县一中、资溪县中学、东乡县一中被定为省重点中学。
   1983年8月,中国民主同盟抚州市委员会在华东地院内,创办民盟求知学校(后迁市委党校内),该校以服务社会、为高中升学落榜青年提供文化补习为目的。到1987年,举办普通高考文化补习班5届共10个班,就读学生609人;成人高考文化补习班5届共7个班,就读学员465人;初中升学补习班1个,学生41人;其它专业培训班3个,学员181人。
   1984年,南城县进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教育改革试验。1985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全区所有中小学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办学体制。
   1980年,全区中等教育基本上是以普通中学为主体,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仅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15%左右。经过多年调整,到1990年底,全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5所中专)在校学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29.196,当年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招生总数
  的31.8%,全区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局面开始改变。
   此外,高、初中学校的比例逐渐趋于合理。1990年,全区有普通中学249所,在校学生175139人,其中,普通高(完)中45所,高中在校学生27146人,占中学生总数的15.5%;初中204所,在校学生147993人,占中学生总数的84.5%。
   1990年,抚州市在全省第一个宣布实施初中义务教育。1992年,全区12个县(市)全部实施初中义务教育,走在全省最前列。其中抚州市区和各县县城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抚州地委和行署制定《关于贯彻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全区中学教育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实施初中阶段义务教育进入一个新阶级,初中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逐年提高。全区共筹措资金681万元,用于改善重点中学办学条件,重点中学建设取得新的进展。1995年,抚州市一中、临川县一中、南城县一中、南丰县一中首批通过省教委的省重点中学评估验收,并被评为省优秀重点中学。
   1996年1月,经省评估验收,临川市二中晋升为省重点中学,并被评为省优秀重点中学。至此,全区共有省重点中学14所。
   1997年,地区教委下发《关于在全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把“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健体”、“有特长”作为学生素质的要求;成立了素质教育试点领导小组,制订了《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小学学生素质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南城、黎川为试点县,并要求各县(市)也要抓好一两个试点单位,争取在“九五”期间办好一批素质教育的示范学校。
   1998年,抚州地区虽然遭受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给教育事业带来重重困难,但全区教育工作者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中学教育不仅未受影响,而且有所发展,工作有新的突破。是年,全区有中学242所(其中完中33所,初中209所),在校学生220824人(其中初中193021人,高中27803人),每万人口中有中学生627人(其中高中生79人,初中生548人),每万人口中学生数是解放前1948年的8.6倍;中学教职工中专任教师12238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7.9%,高中为45.2%。
   这时期,民办中学开始起步。1999年7月,经地区教委批准,民办临川玉茗中学创办,学制三年,年招生规模200人,在全区范围内招收应、历届初中毕业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抚州地区第一所从事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私立中学。2000年7月,经地区教委批准,民办东乡县马圩镇梁家初级中学创立,学制三年,招生规模定为100人,招收附近3个村的高小毕业生。
   1999年6月,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抚州行署批转地区教委《关于在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全区中学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
   (一)初步建立了素质教育的管理模式。地区教委从评价制度入手,进行了三项改革:改革对学校的评价制度,改变了单纯用高、中考升学率评价学校的片面做法;改革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否定了单纯用文化课成绩评价教师业绩的做法;改革对学生的测评制度,实行“等级+特长+鼓励性评语”的全面评价学生素质状况的制度。
   (二)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优化教学管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入手,在全区中学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研究,变升学竞争为办学水平竞争,将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按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评估等级分配,努力把学校的注意力引导
  到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上来。认真抓好高中新课程方案的试验,严格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课、授课,创造条件,切实搞好所有学科类课程的教学。
   2000年,全区中学教育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当年3月8日,地区教委下发《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若干规定》,提出十条要求:(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程与课时;(2)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不得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3)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不得随意要求学生提前到校或推迟离校;(4)严格按照上级教育部门公布的用书目录征订和使用中小学生用书,不得组织中小学生购买省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以外的教材和音像制品;(5)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不准超量布置课外作业;(6)严格控制考试科目与次数,不得随意组织书面考试;(7)严格控制办补习班和补课范围,补课教师不得收取报酬;(8)严格管理教学组织,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行为;(9)严格控制竞赛活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学科类竞赛活动;(10)小学实行学业成绩等级制,不得再用百分制评价小学生。6月,各县(市)认真贯彻行署《关于进一步改革基层教育管理工作的决定》,对中学的班子、教师队伍和办学规模等进行了调整。9月后,根据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又采取了如下措施:(一)重点中学剥离初中,如临川一中、二中秋季不再招收初一学生,东乡一中、宜黄一中、金溪一中、南丰一中、南城一中等校也开始剥离初中;(二)部分薄弱完中撤销高中部,如临川七中、九中从秋季起停止招收高一学生;(三)完中高中部继续扩大招生,东乡师范、南城师范开始招收高一学生,部分职业中学(如临川职教中心)也招收普高学生,全区高中招生人数达15819人,比1992年增加一倍,比1999年也增加2201人;(四)其它部门办中学也作了调整,校数和学生人数均有减少。
   2-73 2000年全区其它部门办中学及民办中学情况
   2000年,全区中学教育取得新的成绩,上了新台阶。当年高考,抚州地区文科、理科和文理综合上省专线考生人数,均居全省首位。
   2-74 1949-2000年全区中学学校数
   (续)
   2-75 1949-2000年全区中学毕业生数
   (续)
   2-76 1949-2000年全区中学招生数
   (续)
   2-77 1949-2000年全区中学在校学生数
   (续)
   2-78 1997年全区普通中学一览
   临川市
   (续表)
   崇仁县
   乐安县
   宜黄县
   南城县
   南丰县
   广昌县
   黎川县
   资溪县
   金溪县
   东乡县
   2-79 1997年全区厂(场)矿子弟中学一览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