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956
颗粒名称: (一)老傩
分类号: J722
页数: 2
页码: 2980-2981
摘要: 老傩历史较悠久,所演节目大都取材于神话故事,表演古朴粗犷,气氛庄严肃穆。此类最具代表性的有4个傩班 南丰老傩,除上述4个傩班外,上堡、石浒的“跳八仙”,中和的“跳八架”都属于此类。
关键词: 南丰 老傩

内容

老傩历史较悠久,所演节目大都取材于神话故事,表演古朴粗犷,气氛庄严肃穆。此类最具代表性的有4个傩班: 石邮傩舞 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傩舞班由8人组成,共有12个面具、演出8个节目:《开山》《纸钱》《魁星》《雷公》《钟馗醉酒》《跳凳》《傩公傩婆》《双伯郎》。伴奏乐器仅为一个单面蒙皮的斗鼓和一面直径约70厘米的低音锣,均用竹片敲击。傩班内部以长者为首,称作“大伯”,并严格论资排辈迁升,不得僭越。表演古朴粗犷。正月初一起傩,十六搜傩(亦称收傩或圆傩)。初二离村赴附近各村堡表演,十六下午返村。起傩和搜傩,都要举行十分庄严肃穆的仪式。石邮傩舞在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舞协拍成电影。
   甘坊傩舞 始建于晚唐懿宗至宣宗年间(公元860—888),已有1100余年历史。傩班由24人组成,共有38个面具,12个节目,其中《开山》《魁星点斗》《判官醉酒》(又名《二鬼偷花》)《财神》《傩公傩婆》《福禄寿三星》《江猪白猗》《大汉》(即《叠罗汉》)为传统节目。《哪吒》《召四将》《捉猿精》《唐僧取经》等4个节目,是后来为适应娱人需要而移植的新节目。和石邮一样,班内严格论资排辈,长者为尊,称为“正印”。也是正月初一起傩,正月十六圆傩。起傩和圆傩仪式很隆重,并保存有一套较完整的请傩和送傩祷告词。跳傩时,凡属正面的神圣角色,一律穿长袍,其余是短打扮。表演者手势始终不离香火诀,保留驱鬼逐疫的原始色彩。动作稳健文静,舞姿潇洒自如。伴奏乐器为小堂鼓、小板鼓、小云锣、小钹,两面小苏锣,全部用小竹片敲击。
   庚溪竹马 傩班始建时间无考,仅1个节目,5个演员,5个面具(这和其他傩班面具必须是偶数恰相反)。表演时,先由1个军士肩扛半卷大旗,踯躅前行,然后是3个将军陪同主将登场。整个表演全部是单脚落地行进,伴奏乐器也仅为两面大锣。正月初一在本村表演,初二进县城。进城后,5个演员按原先规定路线分开各自走街串巷,挨户收钱,最后到西街一户赵姓人家门前集中,表演竹马。正月十六日表演结束。表演中用半卷的大旗及两面锣,寓“偃旗息鼓、鸣锣收兵”之意。庚溪竹马头用木头雕刻而成,仅有成人拳头大小,系在演员腰前,再用一根长约1米左右的竹篾片系在后腰,用战袍后襟覆盖,代表马后半部。
   水北和合 傩班仅2个演员、2个面具、1个节目即和合。和合本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人物。
  在神话故事中,一对爱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取和谐好合之义。而水北傩舞的和合,却将其寓为生财有道的财神,让其一个拿笔墨(记账)、一个拿算盘(算账),脸上戴着笑逐颜开的面具(取和气生财之义),踩着由两面相差五度的小鼓和一付小钹敲击时发出“嘣咚嘣咚且卡”节奏,手舞脚蹈。整个舞蹈活泼明快,妙趣横生。据当地老人介绍,和合的伴奏音乐“嘣咚嘣咚且卡”与南丰方言“播种播种去吧”相偕音。因此跳和合,除象征和气生财之外,还提醒人们适时耕种,莫误农时。和合这一傩舞节目,南丰县大部分傩班都有(宜黄神岗、广昌甘竹也有,神岗和合,一拿扇,一拿木炭),但最有特色的当属水北和合。
   南丰老傩,除上述4个傩班外,上堡、石浒的“跳八仙”,中和的“跳八架”都属于此类。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