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705
颗粒名称: (二)研究机构
分类号: C24
页数: 6
页码: 2760-2765
摘要: 2000年,全区有县级以上科研机构2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3573人,其中高级职称1657人。有地属科研机构7个,在职人员329人,其中专业科技人员163人(高级技术职称37人、中级职称46人、初级职称80人)。至2011年,全市有县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2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民营科技型企业193家;有市属科研机构8个,人员209人,其中科技活动人员129人,科学家和工程师96人。
关键词: 科技 研究 机构

内容

2000年,全区有县级以上科研机构2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3573人,其中高级职称1657人。有地属科研机构7个,在职人员329人,其中专业科技人员163人(高级技术职称37人、中级职称46人、初级职称80人)。至2011年,全市有县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2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民营科技型企业193家;有市属科研机构8个,人员209人,其中科技活动人员129人,科学家和工程师96人。
   江西电渣熔铸研究所 1987年12月成立,有2个科研基地厂。建所初期,全所有干职工15人(专业技术人员11人)。该所电渣熔铸技术兼有精炼提纯和凝固成型2种功能,为生产优质高强度机器零件毛坯新兴技术,经国际联机检索为国内首创。1986年6月,该成果通过机械工业部鉴定,同年被列入国家“七五”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1987年6月,该成果通过国家级技术评审。1988年10月,获首届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同年11月,获省科委国家发明奖。1993年,被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主要研究论文《电渣熔铸曲轴的新工业产品的冶金质量及性能》两次在国际学术会上宣读,并于1988年4月被收录第九届国际真空特种熔炼会议专刊,1989年5月获第56届世界铸造会议论文奖。1990年1月,经地区行署专员办公会研究决定,将黎川特钢厂、抚州热处理厂与江西电渣熔铸研究所合并,成立江西特钢厂。1990年江西特钢厂(黎川分厂)研制成功电渣熔铸6P125ZQ大曲轴,其毛坯重4吨,总长5米,各项指标达到技术要求,结束国内大马力柴油机汽车曲轴从国外进口历史。2001年后,该所基本未开展工作。
   抚州市工业技术研究所 1973年抚州地区农机研究所成立。1981年5月,抚州地区农机研究所改称抚州地区工业经济情报研究所。1987年1月,在工业经济情报研究所基础上成立抚州地区工业技术开发中心。1990年5月,抚州地区工业技术开发中心改为抚州地区工业技术研究所,内设一室(化工、食品产品开发与检测)、二室(机械、建材产品开发与检测)、办公室等3室。下设科达实业公司、富延化工设备公司、网架工程公司。2000年全所有干职工21人(不含公司人员),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人。该所自建立至2000年底,共完成科研课题17项,其中获科技成果奖7项,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主要科技论文26篇。此后,该研究所职能削弱,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抚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9年8月,以江西省南城农业试验站为基础,在临川县湖南乡鹏溪村成立抚州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隶属抚州地委农村工作部和抚州专署农业水利处。1960年10月,抚州专区农业机械研究所并入农科所。1962年8月,更名为抚州专区农业科学实验场。同年11月,抚州专区综合化验室并入抚州专区农业科学实验场,改为原名抚州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65年5月,所下属单位良种示范场迁至金溪县陆坊公社,成立抚州专区良种场。1968年12月精简机构,经抚州专区革委会决定,抚州专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并入,成立抚州专区农林科学实验场。1970年1月,抚州专区农林科学实验场分家,分别成立抚州专区林业科学实验场和抚州专区农牧实验场。1970年4月,抚州专区水产养鱼队并入抚州专区农牧实验场,10月,抚州专区农牧实验场再次更名抚州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72年1月,更名为抚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88年5月,该所将科研与生产分开,成立抚州地区畜牧良种场、抚州地区园艺场、抚州地区粮棉原种场。所内设人事秘书科、科研管理科(学术委员会)、生产经营科(科技开发部);专业科研机构设水稻、旱地作物、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新技术(品种)引进、情报资料等6个研究室;此外,还兴办技物结合服务中心、新型肥料研制中心、高新技术服务部、饲料经营部、农工商服务公司等5个技术开发服务经济实体。2000年全所有干职工222人,其中科技人员82人(含高级技术职称20人、中级技术职称20人),有固定资产380万元,建筑面积9289平方米,科研试验水田8公顷、旱地和果园1.73公顷,科研仪器价值4.2万元,有科技情报资料6万余份。
   2000年10月抚州撤地设市后,更名为抚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隶属抚州市农业局。所内设行政办公室、科研管理科、生产经营科和水稻、旱作物、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新技术引进、科技情报研究室等。2011年,全所(含3个场)有干职工112人,其中科技人员51人(高级技术职称8人,中级技术职称10人,技师9人)。有土地面积64.33公顷,其中水稻试验田33.33公顷,钢架温室大棚2000平方米,现代化土壤化验室400平方米。固定资产1000万元,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科研仪器价值16万余元,科技情况资料7万余份。
   至2011年,农科所共承担完成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6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3项,完成技术推广项目230余项。通过技术鉴定成果72项,有50项成果获奖69次,获省部级奖12项、地厅级奖35项;协作项目获国家级奖5项,省部级奖18项,地厅级奖4项。成果累计推广面积533.33万公顷,增产稻谷320万吨,增加产值16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和地方财政总投入的100倍。70年代—80年代,参与全国籼型杂交水稻选育研究协作联合攻关,1981年6月获国家发明特等奖(协作);选育的赣晚籼4号列为全国重点推广品种,1983年荣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92年始,先后在921006、931008、940703、961020号返回式卫星和970704号高空气球上搭载水稻稻种,进行太空育种(诱变育种)科学试验,共成功搭载各类稻种60个(次),品种400克,分别在省内外进行区域试种,效果良好,有的开始推广。该所ABT生根粉系列产品获1996年国家科委科技进步特等奖,晚籼良种754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被列为全国重点推广品种,在江西省及南方稻区累计推广面积190余万公顷。2005年杂交晚稻“协优962”获抚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列入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720篇,其中50余篇获优秀论文奖,在国际上发表或被摘录论文10篇。
   抚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1959年9月成立,原名抚州专区农林垦殖科学研究所,隶属抚州地区农林垦殖局。1969年10月,该所与抚州专区农业科研所合并为抚州专区农林试验场,场址在临川县湖南公社鹏溪村。1970年2月分开,迁至临川县温泉乡。1984年5月,该所将科研与生产分开,成立温泉试验林场。研究所内设办公室、科研科、园林花卉科。2000年全所有干职工6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3人(含高级技术职称7人、中级技术职称7人)。有固定资产105万元,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科研仪器价值5万元,山场面积400多公顷,科技资料及书刊3000余册。该所建立后,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42项,其中获科研成果奖25项。抚州撤地设市后,抚州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更名抚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下设办公室、科研科、生产科、园林花卉科等3科1室;在职工作人员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6人(含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16人),工勤人员24人(含技师1人)。
   2000年始,实施全省重点林木良种建设基地项目,2006年该项目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2008年该所成功筛选和繁育桐优1、桐优2、桐优3,通过江西省林木品种委员会良种审定。2009年实施国家马尾松、油茶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基地31公顷,率先建立1.5代以上种子园。同时,组建抚州市林科所园林花卉中心,获得国家建设部批准的城市园林绿化贰级资质。
   抚州市柑桔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前有江西省农业院南丰苗圃。1950年更名为南丰县示范农场。1954年改称抚州地区柑桔技术推广站。1956年,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在南丰县设立江西省南丰柑桔试验站,归省农业厅直接领导。1957年秋调整机构,与江西省双金柑桔实验站合并,由双金站在南丰设柑桔实验推广工作组。1958年春工作组被撤销。1972年,在南丰蜜桔园艺场基础上设南丰县农业局柑桔实验推广站,与园艺场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员。1974年场所迁至大坪嵊,建南丰县柑桔实验站。1983年,该站更名为南丰县蜜桔研究所。1984年5月,该所由抚州地区农牧渔业局接管,更名为抚州地区柑桔研究所。研究所下设柑桔良种选育组、柑桔栽培技术研究组、柑桔病虫害防治研究组。从事以柑桔良种选育及推广、速生优质丰产栽培、病虫防治技术、贮藏技术、柑桔营养诊断及化验技术等项研究。2000年,全所有干职工77人,其中专业科技人员17人;有科研试验园1.67公顷、柑桔生产示范园20公顷;装备有生物技术组织培养室全套设施、植物营养诊断、土壤化验全套常规分析仪器。2000年10月,更名市柑桔研究所。2001年2月,抚州柑桔研究所交由南丰县管理,更名为南丰柑桔研究所,级格降为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所占地面积33.3公顷,其中桔园面积17.2公顷。2007年设国家现代农业柑桔产业技术体系南丰蜜桔综合试验站。2008年10月,市政府收回并重组南丰柑桔研究所,级格为副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与同时成立的市果业局合署办公。2011年有在职人员16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5人、管理人员2人;有办公楼1栋,坐落于南丰县子暄南路,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有科研基地13.33公顷。
   1987年至2003年,该所承担省市级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攻克南丰蜜桔红壤土地栽培、疮痂病防治、红蜘蛛防治、简易地下通风贮藏等技术难关,成功选育杨小2-6良种,获各类科研成果奖12项。主要科技成果有《温州蜜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柑桔大棚容器育苗》及推广应用、《南丰蜜桔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南丰蜜桔良种开发研究》等。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上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科普文章60余篇,编制南丰蜜桔标准化规程。2001年11月,南丰蜜桔获全省柑桔评比金、银、铜奖。2002年,南丰蜜桔优良株系杨小2—6选育研究获江西省科技成果证书。2003年,《南丰蜜桔优良株系杨小2—6选育研究》项目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南丰蜜桔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被认定为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04年,“南丰蜜桔优良株系杨小2—6繁育与示范”获科技部和财政部立项。2005年,“南丰蜜桔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示范与推广”获科技部和财政部立项。
   至2011年,该所共承担重大科研课题48项,其中江西省“七五”攻关课题2项;获科技成果奖17项,其中南丰蜜桔优质高产及加工技术获国家“星火”科技四等奖。
   抚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1963年江西省抚州鱼苗种繁殖站建立。1969年该站并入抚州专区农科所。1975年7月,成立抚州地区水产科学研究所。2000年有干职工26人,其中专业科技人员8人(含高级技术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5人)、高级工人技师3人;有养殖水面1.67公顷。该所引进珍珠养殖技术和三角帆蚌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以云南源江鲤和婺源红荷包鲤杂交成功,成为全国荷源鲤4个繁殖基地之一。获主要科研成果奖13项。2011年全所有干职工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人(含高级技术职称2人,中级技术职称6人)。有固定资产352万元,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科研试验水面12.33公顷,科研仪器价值26.5万元,科技资料集书刊5000余份。
   2001年,该所更名抚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后,加大水产科研生产管理和推广应用力度,鼓励科技人员开展生产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和养殖管理,科技培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全市水产产业发展,培养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生产、管理职工队伍,形成自繁、自育、自养科学水产生产体系。2003年建成抚州市水产良种繁育中心。2005年完成池蝶蚌繁育及育珠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项目被评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2008年完成“美国青蛙健康养殖新技术研究与推广”“草鱼疫苗接种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及国家级星火计划“丰产鲫养殖示范”项目。2009年参与实施国家发改委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优质育珠蚌(池蝶蚌)良种繁育及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鱼蚌联养技术的研究”。2010年完成“中科3号”鲫鱼养殖示范。2011年实施完成省级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匙吻鲟养殖示范”。
   2001年至2011年,该所引进开发水产养殖新品种10多个;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获省(部)级奖2项、市级6项;在各级学术会议及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其中国家及省(部)级主要学术论文26篇。
   抚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1978年成立,与抚州地区药品检验所合署办公。1980年该所挂靠抚州地区人民医院。1991年独立建所,内设办公室、检测与开发中心、软科学研究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培训中心、科技开发与咨询服务部、门诊部等机构。至2000年,全所有职工2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3人)。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98项,其中获省级科技成果奖7项。该所更名抚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后,2003年至2010年共申请省级课题5项,其中省科技厅课题、重大招标课题和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各1项,省卫生厅适宜技术推广课题2项,科研经费近10万元,适宜技术推广模式在全省推广。2004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城市项目1项,科研经费20万元;2008年课题《中医药防治妇科疾病研究》获抚州市科技局科学进步3等奖,市科技局科研鉴定课题5项,完成科研论文11篇,推广基层适宜技术124项,举办市级培训班38期,完成省级培训班6期,参加培训学员共计1000多名。2005年该所完成第一批抚州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设立若士路社区、荆公路社区、洋洲社区等3个卫生服务站,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2006年该所成为全市首家经省卫生厅批准开展不孕不育生殖辅助技术医疗机构。
   2010年,抚州市医科所建设抚州市西湖绿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国债项目,集医疗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康复理疗、计划生育指导等于一体。2011年底,该所与抚州市西大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在原有17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基础上,增加财政补助事业编制20个。
   县(区)科研机构 20世纪50年代始,域内各县(市)先后建立农业技术实验站。70年代后,相继建立水产科学研究所、林业科学研究所、科技推广站等科研机构。80年代,建立一批县(市)管专业科研所。
   临川1962年5月成立县农业科研所。1972年建立县林业科学研究所。1983年抚州市建立蔬菜科学研究所。
   南城1972年2月成立县水产科学研究所。至2011年,该县科研机构有科技情报研究所、农业科学研究所、水产科学研究所、林业科学研究所。4所各有科技人员3名~5名。
   黎川1972年成立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崇仁1960年成立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副科级机构,财政差额补贴事业单位;2011年该所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具有中级技术人员1人。1975年崇仁县林业技术推广站成立,股级机构,财政差额补贴事业单位。2008年始,站属地域由县政府纳入永康工业园范围开发、经营,林技站林业科研活动处于调整中。2011年该站有工作人员14人,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1人,助理级2人。1979年成立崇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股级事业单位,隶属县科技局。2011年有工作人员4人,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2人,退休2人。1988年7月崇仁县麻鸡研究所成立,副科级机构,财政差额补贴事业单位,隶属县科学技术局。2011年有人员3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1人,退休1人。1988年成立崇仁县白蚁防治研究所,事业单位,隶属于崇仁县房产管理局。2011年有在岗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9人。1995年成立崇仁赣东钳蝎研究所,属民营科研机构。
   宜黄1981年成立县野生植物研究所;1986年建立科技情报所,设事业单位编制4个。此外,该县还建立宜黄野生植物利用实验站,隶属科技局管理。
   资溪1975年成立县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设在高阜良种场。1976年资溪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设在嵩市镇杜兰村。1981年成立资溪科学技术情报站,为科技局下属机构,1986年更名为科技情报研究所,事业编制2个。2005年成立县面包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全省第一家民间组织申请同意成立的科学技术研究院。
   金溪1984年5月成立县茶叶科学研究所。
   广昌1959年成立县农业科研所,1984年建立白莲科学研究所,1987年建立驿烟科学研究所。90年代后,农业科学研究所、广昌驿烟研究所因改制撤销。
   东乡1977年2月成立县糖料科学研究所;1987年成立县畜牧科研所。
   各专业科研所研究成果运用生产后,取得明显经济效益。1984年,抚州市蔬菜科研所蔬菜杂交优势利用及无公害蔬菜生产成果,获省农业厅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1996年,东乡县畜牧科研所华绿神蛋研制生产项目,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铜牌奖;东乡县糖料所与县甘蔗办公室合作完成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成果,获省“星火”科技二等奖。
   2011年,全市11县(区)有科研机构18个,人员663人(含科技活动人员125人、科学家和工程师23人)。
   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 域内大中专院校一般均设立科研处(室、科),完成政府及教育、科研主管部门所下科研任务,或自找科研项目。1978年至2000年,全区各大中专院校科研成果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6项,其中获全国和省科学大会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26项、四等奖4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四等奖7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或国际专业杂志刊登论文110篇,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交流或国家级专业杂志刊登论文701篇,主编或参编科技著作(含中专以上教科书)144集(册)。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2004年有13项科研项目立项,其中省级教改课题1项;2005年立项科研项目2项,其中获江西省第二届高校优秀多媒体课件比赛“三等奖”1项;2006年有4项科研项目立项,其中省级教改课题2项、省社科规划课题1项;2007年科研项目获江西省第二届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8年该院发表论文论著58篇,其中,核心论文5篇、一般论文39篇、主编参编教材14篇,科研项目获江西省第三届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2009年发表论文论著49篇,其中,核心论文3篇、一般论文37篇、主编参编教材8篇、1篇获优秀教材奖,科研项目立项33项,其中,省级教改课题2项,省高校人文课题、省卫生厅科技课题各1项。2010年发表论文论著65篇,其中,SCI论文、CSCD核心库论文(第二署名单位)、核心论文各1篇,一般论文50篇,主编参编教材12篇;科研项目立项44项,其中,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高校人文课题3项,省级教改课题、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省卫生厅科技课题各2项,省教育厅科技项目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1年该院发表论文论著79篇,其中,SCI论文2篇、CSCD核心库论文3篇、核心论文12篇、统计源论文5篇、一般论文47篇、主编参编教材10篇;科研项目立项33项,其中,省科技支撑项目、省高校人文课题、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各1项,省级教改课题、省卫生厅科技课题各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东华理工大学2005年至2011年有5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9项,省部级奖励43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96项,其中,国际原子能资助项目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44项;发表学术论文近600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70部;发明专利10项。至2011年,已建立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应用技术研究所、核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核资源与环境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核设施数字工程实验中心、江西省数学国土重点实验室、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临川文化研究所、勘察设计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科学与工程计算研究所、资源环境与岩土工程研究所、政策研究室、法律事务中心、数量经济研究所、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等19个研究机构。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至2011年,累计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2项;参与承担教科研项目34个,其中,省级32项、市级2项,科技研究项目《一种酸莲奶及其制备工艺》《一种发酵板鸭及其制备工艺》荣获国家专利。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