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119
颗粒名称: (三)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
分类号: TU2
页数: 2
页码: 2431-2432
摘要: 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在抚州始于民国32年(1943),系抚州城十字街的杨正太商店建筑部分梁、柱构件,采用进口的斑马牌水泥和竹节钢筋施工。1954年专区人民医院两层的住院部梁、柱开始广泛使用。至1969年发展到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成为全区当代建筑结构的主要材料。
关键词: 抚州 建筑设计

内容

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在抚州始于民国32年(1943),系抚州城十字街的杨正太商店建筑部分梁、柱构件,采用进口的斑马牌水泥和竹节钢筋施工。1954年专区人民医院两层的住院部梁、柱开始广泛使用。至1969年发展到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成为全区当代建筑结构的主要材料。
   混凝土生产 包括配料、搅拌、运输、养护等工序。配料按设计规定的配合比执行,早期为体积比,1957年以后,采用重量比。搅拌由50年代的人工铲拌逐步发展到机械搅拌。1981年年底,地区建筑工程局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厂建成年产3万立方米的中承式混凝土搅拌站,采用先拌水和水泥、后投入砂石的“二次投料搅拌新工艺”,提高强度,节约水泥。振捣早期是人工用铁钎或竹杆振捣。进入60年代,因推广干硬性混凝土,普遍采用平板或捶入式振动器。80年代初,为改善和易性、早强、缓凝等性能,掺入三乙醇胺、木钙等减水剂及NC、NF早强剂。养护普遍采用稻草或草袋覆盖后人工不定期浇水,保持潮湿。
   钢筋处理 钢筋的除锈、调直、切断、焊接和弯曲成型及应力,钢筋的冷拉、时效、锚固头加工,均由早期手工操作发展到机械化、工厂代生产,绑扎大部分为22号镀锌铁丝,少量的钢丝网采用点焊。接头有人工用铁丝绑扎和焊接两种,到1989年,地区建筑工程公司在地区邮电局电信大楼和抚州市五交化大楼以及江西省图片社工程中,引进气压焊接技术于现场粗钢筋连接,提高接头质量,节省钢材,降低成本。
   制模 域内20世纪80年代前使用松木制模,模板支撑多用杂木或毛竹,上支横楞,铺设模板、梁柱模板用木枷或螺栓固定,支撑用板条拉结,以保证模板和支撑系统的固定,支撑下端垫木为对头木楔,可方便拆模板和调整支撑高度。1985年后地区建筑工程公司购置钢模板,其支撑和大楞多采用钢管。钢模可保证浇捣混凝土的质量,而且进度快。临川县建筑工程公司1986年开始在上海市承接彭浦新村七期一街坊住宅群施工任务时,购置2000平方米定期组合钢模替代木模,用以浇捣框架和梁、柱、板等构件。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两种。先张法是在浇注混凝土前将钢筋张拉到设计控制应力,并用夹具将其临时固定在两端的台座或钢模上,然后浇注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一般不低于设计强度的70%)后,放松预应力钢筋,钢筋回缩,通过混凝土和钢筋间的黏结力,使混凝土获得预压应力。此工艺常在预制构件厂的长线台上进行,它能集中成批生产中小型预应力构件,如空心楼板、屋面板等。地区建筑工程公司1969年开始在预制构件厂建造长线台,制作空心楼板等构件。
   后张法是先制作混凝土构件(块体),并在构件上预留预应力的孔道,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穿预应力筋(束),用千斤顶或张拉机进行张拉,并利用锚具把预应力筋(束)锚固在构件的两端,然后在孔道内灌浆,使预应力筋不受锈蚀,并与构件速成整体,通过锚具传递应力,使混凝土受到预压应力。此工艺用于预制构件厂也可用于施工现场,能生产较大型构件,如屋架、屋面梁等。地区建筑工程公司1970年在江西车辆开关厂的总装车间中,生产18米跨度的预应力折线形钢筋混凝土屋架;1981年分别在地区建筑工程公司建工俱乐部和抚州第二棉纺织厂影剧院,生产21米跨度和24米跨度的预应力折线形钢筋混凝土屋架。到1990年年末,全区各县(市)建筑工程公司和机械设备、技术力量较强的乡、镇建筑工程公司均能利用长线台生产预应力空心楼板。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市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临川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