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350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土纸
分类号: TS766
页数: 2
页码: 1855-1856
摘要: 域内土纸生产历史悠久,产区遍布各县,产品品种规格有连史、黄表、京丹、中则、毛边、斗方、长方、草纸、宫堆纸等70余种。产量较多的县是宜黄、资溪和乐安。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机制纸大量生产,加上手工纸不能适应钢笔、圆珠笔等书写工具的需要,市场需求减少,生产逐年下降。至90年代,只有少量土纸生产。
关键词: 土纸 毛边纸

内容

域内土纸生产历史悠久,产区遍布各县,产品品种规格有连史、黄表、京丹、中则、毛边、斗方、长方、草纸、宫堆纸等70余种。产量较多的县是宜黄、资溪和乐安。
   宜黄县二都、梨溪、南源、神岗、圳口、中港、蓝水、城南、黄陂等地毛竹资源丰富,自古多用嫩毛竹碎成纸浆,制作草纸、胶纸、连史纸、爆竹纸,尤以生产草纸为多。明、清时期,该县有2000余户从事土纸生产。民国19年(1930),产草纸约3000担(150吨),主要销往江西省景德镇和湖北省天门等地。二都集镇是该县最大草纸集散地。草纸分嫩纸、粗纸两种。嫩纸色泽淡白,薄嫩柔韧,多用于包装瓷器、南货、百货及搓纸捻。粗纸色泽暗黄,较为粗糙,多用做焚化纸和卫生纸。胶纸每刀42张,故又称“四二”纸,色泽褐黄,吸水力强,主要用做包装纸和卫生纸。民国I1年,宜黄县嫩土纸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优质纪念奖。
   资溪县分布有众多土纸作坊。主要产品有黄表、安表、连史、京丹、毛林、黄巾则、白中则等品种。据民国23年(1934)统计,该县年产土纸5万箱。
   乐安县从明朝起,以竹子为主要原料生产毛边纸、表芯纸、斗方纸。到1953年,乐安老庄毛边纸槽已发展到108个,年产量5.5万千克。老庄毛边纸细嫩洁白,张面光滑干净,厚薄均匀,吸水性强,颜色适宜,不易受潮,拉力强,不褪色,很适宜毛笔书写、印刷书报。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机制纸大量生产,加上手工纸不能适应钢笔、圆珠笔等书写工具的需要,市场需求减少,生产逐年下降。至90年代,只有少量土纸生产。
   一、生产工艺
   (一)采料与制作
   砍伐挑选刚长出嫩竹尖梢和已长出5层左右的竹子砍伐。砍伐后,将竹子断切平整,剔除杂质与霉烂部分,裁成长1.4米左右竹段。
   削制 将已裁好的竹段(竹床),削去竹青皮。
   劈竹床按蔸段、中段、梢段劈成竹块,蔸段每块3厘米,中段每块3厘米~5厘米,梢段每段劈3刀~4刀。
   (二)淹沤与漂洗
   下芜塘放入竹麻之前,池塘底部先铺一层竹麻。然后将成捆竹麻置放于石灰之上。随即除去捆索,堆放整齐(竹麻堆放每层高度17厘米)。接着放水,等待水浸与竹麻平行时,再撒上一层石灰。每放一层竹麻放一次水,待水与竹麻平衡后,铺上石灰,直至装满池塘。
   漂洗 淹浸竹麻成熟后,在池塘内洗去竹麻上石灰潭滓取出竹麻,放掉池内石灰水,洗干净池塘,用木头、老毛竹架空池塘底,再将竹麻重新整齐地堆放池内底架上。竹麻顶层竹青朝上,加盖青冬科芒,用石头压紧,然后放水,水满后,人站在竹麻上用劲踩来踩去,挤出竹麻中所含黄碱水,然后把水放掉,再放进清水,反复踩压,又放掉碱水。循环4次~6次,直至碱水去净。一星期后,使池塘全部脱水,让竹麻自然发酵,促其沤腐。脱水发酵时间长短,据气温高低而定,一般室内温度30℃时,发酵时间4天;25℃时为7天;20℃时为10天。再放入清水,漂洗出污水,换入清水,直至取料时,再放出污水,换进清水。
   剥竹麻 取出竹麻,剥掉青皮,撕去竹节,刮去泥渣,剔除杂质。
   (三)踩浆与制纸
   踩竹麻 将竹麻放入踩槽内,用脚不停踩踏,边踩边洒水,使竹麻在压力之下,与槽底篾扎频繁摩擦成厚糊状纸浆。在踩踏过程中,洒水量由少到多,逐步增加。
   下纸浆槽 将原糊浆放入做纸方槽内,放进渣水调匀,搅拌扒碎固块,使之成为流质浆。然后拉钳拉尽杂物,再加入濑水(9种野生植物做成),使之与纸浆起化学作用
   做底 先在纸浆槽内平放下槽拆,以起隔浆渣作用,确使纸浆内无杂质、杂物。再竖放好隔槽板,最后将纸簾(包括麻木、竹纸麻)平放纸浆水中,浆水便渗进簾面。四指端平,卸下簾床,随即将纸簾反扑在榨板上,迅速掀起纸簾,榨板上就留下一张“纸”。
   (四)焙纸
   榨水 当榨板上纸集到一定数量时(一般为700张~1000张)便启动榨床。榨出纸内水分,裁平毛边,逐张钳张,送往焙房。
   焙纸 在焙笼外,砌成爽墙,从一头下方烧火,使焙笼外壁逐渐变热,然后将湿纸平贴在壁上,受热焙干燥后,将纸取下。
   补残 在焙纸过程中,如有残损,趁纸尚未干透,立即进行修补。
   裁纸 纸面焙干,立即取下,裁成所需规格裁边整齐无毛头。
   二、规格包装
   土纸中数量大、销路广的是毛边纸。
   民国以前,毛边纸规格为长1.27米,宽0.57米。一担为16刀,重45千克;每刀195张,重2.81千克。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用户的需要,毛边纸规格改为:长1.37米,宽0.62米。一担为12刀,重51千克;每刀200张,重4.25千克。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