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植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2548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植物保护
分类号: J522.3
页数: 9
页码: 1476-1484
摘要: 抚州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很适宜农作物生长,亦有利于病、虫、草、鼠害发生危害。
关键词: 植物保护 抚州

内容

抚州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很适宜农作物生长,亦有利于病、虫、草、鼠害发生危害。
   第一节 病 虫 草 鼠害 一、水稻病虫害 (一)病虫种类及演变 清代以前,域内水稻害虫主要为稻蝗、稻螟。民国时期至1957年,域内主要病虫害为胡麻叶斑病、恶苗病、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螟、稻蝗、稻苞虫等。1958年—1965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品种的不断更新以及种植密度的提高,主要病虫害为稻瘟病、叶鞘腐败病、赤枯病、三化螟、稻飞虱、黑尾叶蝉和黏虫等。
   1964年《抚州地区农作物病虫害普查》载:域内水稻病虫害有68种,其中,虫害有稻蝗、稻螟(分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稻苞虫、黑尾叶蝉、铁甲虫、食根金花虫、负泥虫、稻飞虱、纵卷叶螟、稻蓟马、黏虫、蝽象、稻象甲、稻瘿蚊等;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细条病、白叶枯病、稻苗绵腐病、立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黑苗病、赤枯病、细菌性心腐病、基腐病、叶鞘腐败病、叶鞘网斑病、小球菌核病、褐色叶枯病、胡麻叶斑病、黄矮病等。1966年—1976年,随着推广矮秆良种,种植密度和肥水提高,水稻病虫害主要为纹枯病、黄矮病、二化螟、三化螟、纵卷叶螟、褐飞虱和蓟马等。1977年—2000年,杂交水稻推广扩大,域内水稻病害重于虫害,主要病虫害为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二化螟、白背飞虱等。1986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南城县徐家乡稻田首次发现,并逐步增多,成为二晚主要病害。1993稻瘿蚊侵入广昌县头陂镇,后渐向北移,2002年,扩散到除东乡县外的10县(区)77个乡(镇),发生面积56.45万亩。成为水稻主要害虫。三化螟少有发现,成为次要害虫。2001年—2011年,随着优质稻种植比例提高,抛秧、机插、直播面积的扩大,气候条件的变化和施肥水平的提高,主要病虫害为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等。2008年,东乡、临川、金溪3县(区)相继发现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2009年,通过白背飞虱传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成为中晚稻主要病害。稻瘿蚊自2003年后在域内销声匿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2006年后危害显著减轻,只在个别县局部发生,成为次要病害。
   (二)病虫危害 据县志记载:“清雍正十年(1732),临川一禾数百虫,秆尽枯,连年虫害,民多无食”“清乾隆七年(1742)秋,南城蝗灾,晚稻无收,导致次年大饥,斗米二百元”“道光十四年(1834)秋,黎川蝗灾,全县大饥”“道光十五年(1835)八月,宜黄久旱,蝗虫轰起,蔽日漫天,咬食田禾。” 民国18年(1929)夏秋东乡螟灾,早、晚稻共损失稻谷100万千克。24年,临川县螟害蔓延,损失稻谷16万千克。35年,宜黄晚禾孕穗时节,河口、凤岗、潭坊、神岗等地发生蝗虫,农民做米糍插在田塍之上,以求蝗虫不要危害禾苗,结果禾苗被蝗虫吃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耕作制度改革,种植密度提高,病虫发生频率增加,危害加重。1953年稻苞虫大发,临川县6个乡(镇)一、二晚受害面积达14811亩,占种植面积85%,其中570亩减产80%以上。1961年稻苞虫在临川、南城、金溪、崇仁、乐安等地大发生,域内发生面积60万亩,仅临川就达29万亩。1961年9月,丘陵、山区一晚正处灌浆腊熟阶段,遭受黏虫猖獗危害,域内一晚受害近30万亩,临川县罗湖公社塘泥坪400亩一晚连同田边路上杂草全被黏虫吃光,灾重为历史所罕见。1965年7月—8月,白翅叶蝉暴发成灾,致使二晚大面积坐苗迟发。1974年早稻螟虫暴发成灾,受害田白穗率达23.9%~36%,尤以临川、进贤最为严重,每亩虫卵量8000块~10000块,高的10万块以上,白穗率70%~80%。1985年早稻稻瘟病特大发生,域内发生面积82.8万亩,成灾面积8.12万亩,绝收面积1.55万亩,损失稻谷820.8万千克。1987年6月开始,稻飞虱暴发,自南向北迁飞与日俱增,致使1.5万亩早稻枯槁绝收,减产五成以上面积0.66万亩,损失稻谷552.8万千克。1990年稻瘟病再次大暴发,受害早稻面积49.32万亩,损失稻谷300万千克。1997年广昌县稻瘿蚊大发成灾,受害面积4.5万亩,损失稻谷130万千克。2005年晚稻稻飞虱大暴发,发生面积204.2万亩,占晚稻种植面积84.7%;穿顶倒伏面积5.16万亩,占晚稻种植面积2.14%,较常年增加14倍;发生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均超过1987年。1980年—2011年,市植保植检站年报资料统计,域内平均每年病虫发生面积450万亩至1100万亩,每年损失稻谷2500万千克~6000万千克。
   二、旱粮病虫害 域内小麦常见病虫害有蚜虫、黏虫、赤霉病和锈病。大豆虫害主要有蚜虫、豆荚螟、食心虫等;主要病害有病毒病、霜霉病等。蚕豌豆虫害主要有蚜虫、潜叶蝇等;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白粉病等。
   三、棉花病虫害 20世纪50年代棉叶蝉、红蜘蛛危害最烈,1958年斜纹夜蛾暴发成灾。60年代以后棉铃虫成为棉花主要害虫。1964年《抚州专区病虫普查资料》载:域内棉花病虫害共有29种,主要有炭疽病、立枯病、枯萎病、角斑病、褐斑病、红叶枯死病、棉蚜、小地老虎、红蜘蛛、棉铃虫、红铃虫、鼎点金钢钻、棉蓟马、棉大卷叶虫、棉小卷叶虫、棉叶蝉、棉大造桥虫、棉小造桥虫、美洲斑潜蝇、斜纹夜蛾等。
   四、油菜病虫害 域内油菜病害有菌核病、霜霉病、白锈病、病毒病,虫害有蚜虫、菜青虫、潜叶蝇等,尤以菌核病危害最重。
   五、果树病虫害 域内果树病虫害较多,有病害179种,虫害581种。其中,柑桔虫害250种,主要虫害先以天牛、潜叶甲、吉丁虫、恶性叶甲等鞘翅目害虫为主,变为潜叶蛾、天牛、凤蝶幼虫、卷叶蛾等鳞翅目害虫为主,后变为以红蜘蛛、潜叶蛾、天牛、吸果夜蛾为主,再变为以红蜘蛛、锈壁虱、蚧类、柑桔粉虱、潜叶蛾、蚜虫等多种害虫为害。柑桔病害51种,主要病害有疮痂病、炭疽病、黑点病等。梨树病害有21种,虫害有196种,主要病虫害有黑星病、锈病、黑斑病、轮纹病、蚜虫、星毛虫、食心虫、吉丁虫和军配虫等。板栗病害有10种,虫害有154种,主要病虫害有胴枯病(栗疫病)、栗实病、白粉病、栗瘿蜂、栗透翅蛾、栗链蚧等。葡萄病害有13种,虫害有93种,主要病虫害有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霜霉病、二星叶蝉、十星叶甲、斑衣蜡蝉、虎天牛等。桃树病害有22种,虫害有153种,主要病虫害有炭疽病、树脂病、细菌性穿孔病、真菌性穿孔病、天牛、桃蛀螟、象鼻虫等。柿、李、枣树病害有14种,虫害有332种,常见病虫害有角斑病、炭疽病、柿蒂虫、柿绵蚧、血斑小叶蝉、象甲类、天牛、金龟子等。
   六、茶叶病虫害 常见茶树病虫害有茶毛虫、刺蛾类、蓑蛾类、茶蚕、茶尺蠖、天牛、小绿叶蝉、蚧类、螨类、卷叶蛾、蛀梗虫、根结线虫以及云纹叶枯病、轮斑病、叶炭疽病、紫纹只病、膏药病等。
   七、烟叶病虫害 晒烟常见病虫害有黑茎病、花叶病、炭疽病、蚜虫烟毒虫、小地老虎、蝼蛄等。烤烟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黑胫病、赤星病、角斑病、普通花叶病和气候性斑点病,虫害主要有地老虎、烟青虫、蚜虫等。
   八、白莲病虫害 白莲病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蚜虫、莲腐败病等。
   九、甘蔗病虫害 域内甘蔗害虫有20多种,常发的主要有甘蔗二点螟和甘蔗棉蚜。
   十、蔬菜、瓜类病虫害 域内32种主要蔬菜、瓜类有病害200种,虫害287种。常见而危害较重的有黄瓜霜霉病、疫病、细菌性角斑病,辣椒疫病、病毒病、炭疽病,番茄疫病,白菜病毒病、霜霉病、黑腐病,空心菜白锈病,西瓜枯萎病、菜蚜、菜青虫、小菜蛾等。西瓜病害很多,最严重为枯萎病、炭疽病和病毒病。
   十一、农田草害 杂草的种类域内农田杂草有578种,其中,水田杂草主要有稗草、鸭舌草、矮慈菇、牛毛毡、异型莎草、日照飘拂草、眼子草、四叶草、四叶苹、李氏禾、碎米莎草等。危害严重的有看麦娘、马唐、牛筋草、狗牙根、白茅、雀稗、莎草、喜旱莲子草、黏毛卷耳、繁缕、春蓼等。
   杂草的防除 新中国成立前,域内农民主要应用耕作栽培方法来防除农田杂草,采取锄草、耘禾和手工清除杂草,费时费工。20世纪50年代,域内开始小面积应用五氯酚钠防除稻田杂草,因其对水生动物杀伤大,安全系数小,故未推广。60年代—70年代,临川、乐安等县开始使用除草醚、2.4-DJ丁酯除草剂防治稻田杂草。80年代,开始推广二甲四氯、丁西颗粒剂、丁草胺等除草剂防除稻田杂草,果园和旱地推广草甘膦等除草剂。1988年,稻田化学除草面积达到1万亩。90年代后,农田化学除草面积迅速增大,水田、旱地、果园广泛使用除草剂防除杂草。2000年后,稻田已鲜见耘禾消除杂草,除草剂使用的品种不断更新,除草效果越来越好,为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业丰收发挥重要作用。稻田除草剂使用的品种主要有异丙甲草胺、丙草胺、丁草胺、乙草胺、克草胺、敌稗、禾草丹、禾草敌、哌草丹、二氯喹啉酸、莎稗磷、氰氟草酯、四唑草胺、环庚草醚、噁嗪草酮、苄嘧磺隆、吡嘧磺隆、醚磺隆、乙氧氟草醚、杀草隆、扑草净、2甲4氯等30余种;果园和旱地除草剂主要有:地乐安、氟乐灵、甲草胺、扑草净、西玛津、百草枯、草甘膦、乙草胺、异丙草胺、丁草胺等。与传统的人工除草相比,每亩节省劳力3个~5个。
   十二、农田鼠害 鼠害的种类 域内农田害鼠有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大足鼠,尚有3种未鉴定。其中,黄毛鼠、黑线姬鼠分别占46.2%和35.8%,为域内农田优势种。
   鼠害的防治 新中国成立前,域内群众多采取安装鼠夹或养猫防治鼠害。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鼠害防治工作,20世纪50年代把老鼠列为“四害”之一,连续数年开展大规模的灭鼠活动,使鼠害在较长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70年代后期,农田害鼠危害加剧。80年代中期,使用推广杀鼠灵、敌鼠钠盐等杀鼠剂,取到很好的灭鼠效果。1989年农田灭鼠面积35万亩,消灭害鼠270万只。1990年,推广新一代鼠药溴敌隆。1994年,域内农田灭鼠面积48.2万亩。鉴于灭鼠工作中时有人畜中毒伤亡事件,1992年,国家禁止氟乙酰胺、氟乙酸钠、甘氟、424等灭鼠药的使用;1997年9月,地区爱卫会、卫生局、农业局、工商局、公安局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加强我区鼠药市场管理的紧急通知》,整顿域内鼠药市场,取缔、查封、禁售邱氏鼠剂、421、毒鼠强、一扫光等具二次中毒的高毒鼠药;2003年,因毒鼠强引起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和社会稳定,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入开展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市政府制订《关于开展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抚州市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拟定“严禁使用剧毒鼠药,提倡科学灭鼠”等5条宣传标语在抚州电视台“抚州新闻联播”节目后滚动播放。是年全市出动执法人员4300人次,对集贸市场和农药经营门店进行突击检查,取缔无证经营鼠药不法商贩8户,破获案件5起,治安处罚涉案人员11人,收缴“三无”鼠药3693支(小包)44.438千克,其他剧毒化学品7.84千克,基本清除毒鼠强的危害。此后,每年开展农区秋季统一灭鼠活动,推广敌鼠钠盐、杀鼠灵、杀鼠迷、杀鼠酮、氯敌鼠、溴敌隆、大隆、杀它仗、硫敌隆等灭鼠效果好,家畜中毒机会少的毒鼠药,通过长期坚持大面积灭鼠工作,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大大压低农区鼠密度,减少农村鼠传疾病的发病率。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新中国成立前,域内没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域内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在专区、县成立植保专业机构,在公社、大队培训一支不脱产的基层植保员,形成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病虫防治和植物检疫网。根据不同时期的植保工作方针,认真贯彻并积极研究和改进病虫防治技术,不断提高防治水平。
   一、防治方针与策略 20世纪50年代前期,根据“防重于治”的植保方针,防治工作主要采取人工防治技术,在防治策略上采取“治早、治小、治了”,尽量减小病虫为害损失。防治水稻螟虫主要采取捕蛾采卵、点灯诱蛾、拔毁枯心、挖稻茬等四种治螟方法,减轻螟害;用田间滴油扫落法防治稻飞虱。南丰桔农有用铁丝钩捕树干内天牛幼虫做法。这些方法,曾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但费时费工,经济效益很低。随着肥水条件的改善,病虫发生日益加重,尤其对一些暴发性病虫,单纯采用农业、人工防治,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50年代后期,域内开始推广使用666、DDT等有机氯农药和西力散、塞力散等有机汞制剂防治水稻病虫害,用E605、1059防治棉花害虫。60年代,随着化学农药品种和数量的不断增加,药剂防治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60年代后期及70年代初,由于大量使用666、DDT、1059高残留广谱性农药,对控制作物病虫害发生,保证农业丰收起到积极作用,但长期大量使用,尤其是大量使用高残留氯制剂农药,易产生“重治轻防”和过分强调化学农药的倾向,造成杀伤自然天敌,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再度猖獗,以及污染环境和农产品等不良后果。
   1975年5月,全国植保工作会议制订“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使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理论与实践有很大发展,改变单一依赖化学农药的局面。1983年后,随着有机氯农药的取代,植保工作者的环保意识提高,域内植保工作开始以一虫一病为对象进行综合防治试验、示范、推广,逐步发展到一种作物多种病虫害为对象的综合防治,进而到以一种作物为对象,以多种配套技术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
   病虫害防治 2006年4月,全国植保会上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把植保工作提升为政府行为,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病虫害的防治,提出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友好的植保方法或措施(手段),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标志着植保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里程。随后,国家对植保的投入逐年增大,临川、宜黄、南城3个县(区)先后实施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中央投入资金795万元;江西省植保植检局每年下拨中央、省用于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资金200万元至300万元。市、县政府成立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机构,由市、县分管农业副市长、副县长担任指挥长,实行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机制,突出主要作物、重点区域、重大病虫、重要时期的防控,明确责任,强化部门协作,落实防控资金和物资,分区域、分作物、分病虫制订相关综合防控技术方案,在病虫为害的关键时期,农业部门提出防控方案,政府组织实施。至2011年,域内植保部门积极创新植保技术,积极探索农业有害生物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和措施,逐步形成以生态控制为中心,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广泛利用物理生物防治为重点,以科学应用化学农药为补充的病虫害防治体系。
   二、农业防治 清代,农民有用烧酒和雪水浸种治虫习惯。民国时期,因无农药和缺少技术,稻蝗来时,仅是捕捉,挖灭蝗卵治蝗;发生螟害,采用摘卵块,拔除枯心苗,拔白穗,田间插烟筋,点灯诱蛾,冬天灌水浸田等方法防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控制螟害,发动群众,推行“三耕”(全面秋耕、普遍冬耕、提早春耕)和“三光”(田埂铲光、秋冬闲田耕光、红花留种田稻蔸拔光)的治虫措施,采取春耕沤田,春季红花留种田灌深水灭螟蛹(此方法一直延续至今),部分农民采用石灰防治水稻病害,均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20世纪60年代后,除继续采用耕沤治螟外,还通过改革耕作制度,推广水旱轮作,精耕细作,推广抗病虫品种,及时更换种植年限长的品种、适量施肥、适时晒田、科学管水等措施。果园则采取不从疫区调苗,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增加通风透光、提高树体抗性、冬季清园、剪除病虫枝叶、树杆刷白、增强树势、深翻改土和保护和利用天敌,以虫治虫等农业和生物措施减轻病虫危害。
   三、化学防治 1955年,崇仁县航埠乡在3000亩棉花田引进试用德国进口E605、1059农药防治棉叶蝉等害虫,防治效果极佳,该年增产棉花50%以上。次年在域内全面推广。1956年开始推行细土拌“六六六”治稻螟,滴滴涕治稻叶蝉、稻飞虱,西力生、赛力散治稻瘟病,E605、1059防治棉花虫害,石硫合剂防治红蜘蛛,乐果治蚜虫,波尔多液防治经济作物病虫害。20世纪60年代,在继续大面积推广有机氯和有机汞农药的同时,引进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甲基1605等和杀菌剂稻瘟净、敌锈钠等。70年代,大量推广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有机氮类的甲胺磷、水胺硫磷、杀螟松、叶蝉散、敌百虫、速灭威、杀虫眯等杀虫剂和异稻瘟净、多菌灵、托布津、抗菌401、克瘟散、叶枯净、代森胺等杀菌剂,以及使用生物制剂井岗霉素逐步取代有机砷防治水稻纹枯病。1966年—1980年,化学农药供应增加,每年销售总量在5000吨~6000吨。1983年起,全国禁止生产和销售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和西力生、赛力散等有机汞农药后,大力推广强氯精、杀虫双、杀虫单、呋喃丹、吡虫啉、敌杀死、速灭杀丁、三环唑、富士一号、井岗霉素、叶青双、米乐尔、益舒宝等农药,同时采取对症下药,混合用药,低容量喷雾,有效低浓度等技术,病虫防治效果大为提高。2007年1月1日起,国家全面禁止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在农业上使用,代之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2011年,在水稻生产上,主要用三唑磷、氯虫苯甲酰胺、苏云金杆菌(Bt)防治螟虫;吡蚜酮、醚菊酯、噻嗪酮、噻虫嗪、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毒死蜱、丙溴磷、氯虫苯甲酰胺、苏云金杆菌防治稻纵卷叶螟;三环唑、稻瘟灵、春雷霉素、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苯甲·丙环唑、井冈霉素、井·蜡质芽孢杆菌防治纹枯病;苯甲·丙环唑稻曲清、井冈霉素防治稻曲病。油菜菌核病采用多菌灵、菌核净、腐霉利等农药防治。据统计,域内稻田历年病虫发生面积500万~1000万亩次,年防治1000万~2800万亩次,每年挽回稻谷损失7500万千克~1.5亿千克。
   四、综合防治 1975年,金溪县生防站繁殖利用黄赤眼蜂防治二代稻纵卷叶螟,效果达83.5%~94%;生产青虫菌用于防治三代三化螟取得成效。但因养蜂技术要求高,放蜂受到天气制约,难于推广。1976年,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在继续大搞农业防治的同时,积极推广杀螟杆菌、春雷霉素和井冈霉素等生物制剂防治稻螟、稻瘟病和稻纹枯病,其中,应用井岗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发展最快。80年代以后,通过逐步完善病虫防治,成立“植物医院”为主体的技物结合服务体系,采取面向农民,诊病查虫,开方卖药,技术咨询,承包代治等措施。90年代,开始改变过去以一病一虫为主要对象的单一防治方法,采用农业、生物、化学等措施对农作物病虫害实行综合治理。其中,农业防治主要采用以推广抗病性好又高产的品种、合理布局和健身栽培;化学防治主要是调整防治指标,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施药面积和次数;保护利用天敌灭虫,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矛盾等。初步形成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科学用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为重点的综防技术体系。通过综合防治不仅取得预期防治效果,而且农药用量显著减少。据统计,90年代域内农药用量,从使用量最高峰的80年代初7000吨~8000吨,降至4000吨左右。2000年,农业部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全面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论证和绿色食品论证,域内制定水稻、南丰蜜桔、油菜、白莲、蔬菜等农作物无公害高产栽培规程,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与使用,降低农药在水稻、柑桔、蔬菜等农作物农药残留量,新型施药器械不断改进和数量的增加,提高防效,减轻农田农药污染。在推广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中,重点加强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使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害虫天敌得到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2011年,全市耕沤治螟面积200余万亩,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超过2万盏,灯光诱杀害虫面积超过80万亩,性诱剂诱杀害虫示范推广面积5000余亩,采用井·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稻曲病,阿维菌素防治稻纵卷叶螟,生物农药应用面积超过农作物防治面积30%。
   五、专业化防治 20世纪90年代后期,域内务农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加之迁飞性、暴发性、流行性农作物病虫害连年发生,病虫害防治成为农业生产者遇到的最大难题。2005年8月,金溪县合市镇杭桥村王华平等10名种粮能人牵头,农户自愿参与,成立全市、也是全省第一家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金溪县农民水稻病虫防治互助组,2006年10月更名金溪县农民水稻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由于防效明显,节本省工,互助组规模不断扩大,参与农户由开初90户增至535户。在其带动下,崇仁、东乡、广昌、南城、乐安、临川、南丰、宜黄等县(区)也相继成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为农民提供防病灭虫服务。2011年,全市拥有各类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205家,其中经工商局注册62家。涌现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崇仁县欣旺庄稼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合作社、金溪县琅琚镇巴姆博植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崇仁县丰农庄稼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合作社、广昌县连贵水稻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荣获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组织。各级专业化防治组织拥有大中型喷雾器565台,电动喷雾器862台,手动喷雾器超过1000台,专业化防治组织成员发展到6000余人。全市水稻全年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85.6万亩,占水稻面积15.6%。域内专业化防治服务方式主要有两种:全承包式:包病虫防治,包每亩产量。对参加的农户每亩收取一定数额的服务费,实行“六统一赔”,即:统一预测预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统治时间、统一购进农药、统一配制、统一打药、损失包赔。半包式:只包病虫防治。统一打药时间,统一药剂,由防治人员代打药,每亩每次收取4元~6元的劳务费用。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兴起和发展,帮助广大农户解决防治病虫难问题,有利于降低防治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第三节 预测预报 一、测报体系 1951年,江西省农林厅病虫防治所驻抚州地区植保工作组在稻区开始点灯诱虫,预测螟蛾发生期与发生量。1956年省农业厅植保站在抚州地区设植保分站,1957年在南城县水南成立农作物病虫测报中心站,开展以水稻螟虫为主的粮食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1963年,农作物病虫测报中心站从南城水南迁至临川县孝桥乡,1964年又迁至临川县抚北镇。60年代初,域内各县先后成立病虫测报站,每站2人~3人,最多的有6人。1964年,成立地、县级病虫测报站13个,每站配备技术人员3人~5人,乡(镇)级测报站54个,每站配备植保员1人~2人,地、县、乡初步形成病虫测报三级网络。“文化大革命”前期,病虫测报机构受到很大冲击,1970年后才得以逐步恢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植保工作面对千家万户,地、县(市)植保站和乡(镇)农技站按照国务院《农药管理条例》,开展技物结合,先后创办“植物医院”,帮助农民查虫诊病,开方售药,咨询服务,代防代治等,把防病灭虫技术传递到各家各户,控害保丰收。2004年后,专业测报站进一步得到健全,全自动测报灯、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自动测报灯、摩托车等病虫监测预警设备更加齐备,手段更加完善,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2011年,市、县(区)有植保技术干部53人。
   二、测报任务 县(市、区)测报站的主要任务是定期系统调查和记载病虫情况,掌握病虫发生动态,结合气象、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等与病虫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病虫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和防治时间作出判断,并及时发出预报。病虫测报对象发展为粮、果和蔬菜主要病虫。2011年,属全市性测报对象有5种作物24种病虫,测报准确度也有很大提高。乡(镇)测报点根据县站发出预报,组织村查虫员开展“二查二定”,即:查病虫发生期,定防治适期;查病虫发生量,定防治对象田和次数;及时提供各级领导作为组织病虫防治依据,并协助做好病虫防治的技术指导。
   三、测报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乐安县植保站参加全国和省组织的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迁飞规律和地方发生规律的研究,在高山上设立高空捕虫网,观察捕虫网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情况。经过两年观察,查清域内两大迁飞性害虫的来龙去脉和发生危害的规律,明确稻飞虱在秦岭以南过冬;秦岭以北发生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是由广东、广西以南地区迁入而来,明确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在域内不能越冬。在测报上,关注5月、6月西南气流出现峰面天气,调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发生量。崇仁县植保站开展黑尾叶蝉发生虫量中的带毒率与矮缩病发生关系的研究,明确叶蝉带毒虫率与矮缩病发生成正相关,在测报上重点抓住稻黑尾叶蝉过冬虫量和带毒虫率,防治好早稻和二晚秧苗黑尾叶蝉,控虫防病。临川县植保站承担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与防治的研究,摸清域内稻纵卷叶螟主害代为二代、四代,是测报防治的重点。广昌县植保站开展气传性稻瘟病流行因素及防治研究,得出叶枕发病达1%时就要施药预防。1990年开始运用《江西省农作物病虫测报专用电报电码》传递农作物病虫情报,1995年以后,采用省植保植检站制定的《稻棉主要病虫发生量和发生改积分级标准》以及《稻棉主要病虫发生程度的评判方法》,进行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统计,不但丰富测报工作内容,而且提高病虫信息时效性。
   四、测报方法 20世纪50年代通过点灯诱虫来预测螟蛾发生期、发生量。60年代后,除继续使用点灯诱虫测报外,对测报对象的病虫成立观察圃,定点、定田、定时进行调查,实行室内观察与室外观察,定点观察与面上普查,该年病虫发生情况与历史资料综合分析相结合,得出病虫发生的可靠依据。每年成立病虫测报资料档案,2000年以后,11个县(区)先后安装全自动虫情测报灯,气象台提供短、中、长期天气预测,使测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测报数据更加准确,指导更加有力,测报范围更加扩大。
   五、测报工作制度 分工负责制按照农作物病虫测报岗位责任制的职责与任务要求,采取分工负责制办法,做到既分工又协作,不仅保证测报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是植保部门人少事多搞好测报工作的关键性措施。有的县测报站建立岗位责任制后,采取分片包干办法,调动测报干部钻研业务和努力搞好测报工作的积极性。
   虫情会商制 采取定期搜集和会商病虫信息。定时定内容用模式报送病虫信息。在病虫发生时期,各县站向市站每周报送一次病虫发生信息,紧急情况电话随时反映,报送方法由电报、电话发展到互联网传送。每年早、晚季定期召开病虫趋势分析会,以及主要病虫发生代可能重发前的进一步会商虫情碰头会,及时发出中、长期预报,以便各地制订防治计划和做好防治前的准备工作。
   测报科技档案制 20世纪70年代着手整理灯下和大田病虫调查资料成立档案。1981年后,根据全国测报总站统一印发的表格,多数县系统整理出主要病虫历史资料,成立一病一虫一档制,对主要病虫资料实行档案管理。
   第四节 植物检疫 一、疫情调查与普查 1964年以后,域内进行多次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和专题调查,查清不同历史时期检疫对象的发生种类,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为开展检疫提供依据。1964年至1999年,域内先后对毒麦、小麦1号病、棉花枯萎病、柑桔黄龙病、木虱、稻水象甲、柑桔溃疡病、细菌性条斑病、美洲斑潜蝇、地中海实蝇、棉花黄萎病、假高粱等多个检疫对象开展调查和普查,1982年,在临川秋溪、河东、连城等地发现棉花枯萎病疫情,发生面积300亩;后经控制,此病害仅在临川秋溪乡和崇仁航埠乡发生。1987年在3个县4个乡发现晚稻细菌性条斑病,面积3.5万亩,至1990年扩大到8个县43个乡13.4万亩,1993年8个县103个乡19万亩,1994年后扩大到域内12个县(市)162个乡,年发生面积40万亩~50万亩。1994年以后在南丰、金溪、广昌、乐安、崇仁、南城6县发现柑桔溃疡病疫情;1995年通过对美洲斑潜蝇普查,域内普遍发现美洲斑潜蝇疫情。2008年,通过对稻水象甲疫情的普查,东乡6个乡(镇)场、金溪2个乡(镇)、临川1个镇先后发现稻水象甲疫情,面积4600亩。2009年至2011年,随着检疫对象传入速度加快,域内加强疫情普查力度,重点实施对稻水象甲、扶桑绵粉蚧、红火蚁、梨枯梢病、柑桔黄龙病、番石榴实蝇、花生黑腐病、黄瓜绿斑驳病等检疫性病虫害的普查,未发现新疫情。2011年5月上旬,全市开展稻水象甲疫情普查,共调查面积16.8万亩,出动普查人员628人次,除东乡、金溪、临川3个疫区发生4930亩疫情外,其他各县均未发现疫情;5月至9月,对扶桑绵粉蚧进行认真细致的普查,共普查98个乡(镇),普查面积8737.2亩,未发现扶桑绵粉蚧疫情;柑桔溃疡病除老疫区广昌、黎川、南城和乐安外,未发现新疫区;梨枯梢病普查面积360亩,未发现疫情;11月开展番石榴实蝇普查,未发现有该虫为害。8月—9月,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疫情普查结果,有5县10个乡(镇)发生疫情,比2010年减少2个县。南丰县在柑桔主产乡(镇)布置的36个监测点利用性引诱剂开展疫情监测,并不定期进行柑桔黄龙病、溃疡病疫情普查,未发现疫情。
   二、检疫对象的防控 20世纪90年代后,柑桔溃疡病、细菌性条斑病、美洲斑潜蝇、稻水象甲等国内检疫性病虫害先后侵入域内。域内即把防控工作作为检疫的重点,对发生面广的检疫对象,大力开展防治,压低危害程度,力争彻底消灭;对新传入的和局部发生的检疫对象,采取措施坚决扑灭。先后开展对柑桔溃疡病、细菌性条斑病、棉花枯萎病、稻水象甲等检疫对象及危险病虫的防除,都取得重大成效。2007年,域内启动南丰蜜桔“双百工程”,广昌县头陂镇龙港村南丰蜜桔栽植园距宁都疫区仅15千米,一旦受到黄龙病、桔小实蝇的入侵传播,将对域内正在实施的南丰蜜桔“双百工程”构成巨大威胁。为此,抚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柑桔黄龙病和桔小实蝇防控工作的通知》,制定柑桔黄龙病和桔小实蝇等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方案,确定在广昌县头陂镇政府驻地以南区域不再新增南丰蜜桔,成立疫情隔离带,严格实行隔离管理与监控。市农业局举办柑桔黄龙病、柑桔小实蝇防控技术培训班,邀请江西省植保植检局专家授课。加强苗木管理,在南丰蜜桔苗木生产和销售上按照“定点育苗、计划生产、政府订购、按需供给”的原则,严禁从疫区采集接穗和调入苗木。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防止柑桔黄龙病和桔小实蝇的侵入,保证南丰蜜桔品质安全,促进南丰蜜桔的出口。2008年,稻水象甲疫情传入域内3个县(区)9个乡(镇)场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时作出指示,要求认真做好防控工作,严防疫情蔓延和扩散,保护全市粮食生产安全。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亲临疫情第一线,现场指挥防控工作。东乡、金溪、临川3县(区)立即启动《农业生物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划定疫区、缓冲区、保护区,采取封锁、临时植物检疫、稻谷就地加工、加强疫情监测,强制防治等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保证疫情不扩散、不蔓延。
   三、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市场检疫 1988年至1991年,分别在13万亩水稻、1.5万亩棉花、2.5万亩柑桔种苗基地进行产地检疫,共调运检疫稻种130.7万千克,苗木92.2万株,其他农作物种子果品40.2万千克。1994年在27个水稻制种基地、18025亩制种田进行产地检疫,生产稻种405万千克,调运检疫稻种315.5万千克、果树苗79.2万株。1998年至2000年,每年产地检疫3万亩,苗木2万株~3万株,调运检疫甘蔗3000吨~4000吨,柑桔3000吨,花生30吨~40吨。同时,对检疫违章事件进行处理。
   1985年—1989年,南丰县处理违章调运12批次、9.6万株柑桔苗,就地烧毁柑桔疫苗12940株;1994年崇仁、南城、广昌、黎川县和抚州市,烧毁带检疫对象溃疡病柑桔苗1.1万株;1994年地区植保植检站派员协助处理崇仁县六家桥乡果园场从浙江常山疫区调入的22万株胡柚病苗。2000年后,检疫性病虫害传人速度加快。扶桑绵粉蚧、红火蚁等重大植物疫情在抚州周边地区扩散蔓延,瓜类果斑病、棉花黑腐病、棉花曲叶病、梨枯梢病、马铃薯坏疽病等疫情在江西省周边省份也时有发生,传入风险很大,对域内农业产业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特别是扶桑绵粉蚧不仅使蔬菜、棉花枯死,造成减产绝收,而且防治难,增加农药使用,极易造成农药中毒、农产品农残超标和污染环境等安全事故,影响农产品贸易甚至社会稳定。域内进一步加大检疫力度,严防死守,采取3种措施,防止检疫性病虫害的侵入,注重产地检疫:开展水稻制种产地检疫的有宜黄、金溪、南丰、广昌、崇仁、临川、南城、黎川和乐安县(区),开展烟叶产地检疫的有广昌、黎川、乐安、宜黄县,开展花卉、果树苗木产地检疫的有南丰、金溪、南城、宜黄、广昌县。2011年,南丰县检疫柑桔苗木32万余株,宜黄县开展西瓜产地检疫,金溪对水果、瓜类和茶叶进行产地检疫。规范调运检疫。2011年,全市共实施产地检疫389批次,杂交制种基地产检面积5.58万亩,烟叶产检面积3.5万亩,瓜类(主要是西瓜)产检面积0.86万亩,花卉面积0.011万亩,茶园面积0.5万亩。南丰县开展南丰蜜桔果品调运检疫1600余批次,计4万余吨;桔苗调运检疫5批次,水稻种子调运检疫2批次,计11.3万千克,其他农产品调运检疫1批次。加强市场检疫。每年3月对种子市场进行检查,重点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填写是否规范、证货是否相符、包装种子标签与证书的检疫证明编号是否一致及检疫标识是否黏贴等。2011年,出动检疫执法人员203人次,检查种子经销商180家,检查杂交稻种68.3万千克,对无检疫证违法调运的行为立案4起,查处无调运检疫证和证货数量不符的种子2870千克,稻种检疫率94.14%。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