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
唯一号: | 140220020220002420 |
颗粒名称: | 第五节 棉花 麻类 |
分类号: | S562 |
页数: | 8 |
页码: | 1450-1457 |
摘要: | 一、棉花 (一)种植规模 抚州植棉始于宋元之际或更早,距今700年以上。 元代初期,抚州区域种有棉花。明代东乡县万石塘是棉布集散地。朝廷每年向江西征取棉布10万匹,其中,不少取自抚州、建昌两府。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抚郡农产考略》载:“棉布以临川、崇仁为多,顿市庄尤好,同治间棉布价高一疋值钱二千,贫家妇女恒恃纺织以自活。” 民国时期,域内棉花栽培已很普遍。临川、东乡、进贤等县为产棉区。临川1.5万亩,东乡8000亩。亩产皮棉最高是东乡县8.25千克,中等水平是金溪县6千克,最低是临川县4.65千克。抗日战争期间,棉花生产衰落,面积、产量下降很快,至1949年,仅有棉田6554亩,总产皮棉1.645万千克。 新中国成立后,棉花生产有很大发展,但几经起落。50年代初,政府十分重视棉花生产,制定一系列奖励政策和措施,有棉粮比价、棉田粮田同等负担、棉田可以棉花抵交公粮、棉花分级标准和优棉优价等。同时,采取棉花收购部门与棉农订立棉花收购合同,预付一定比例预购定金;调进大批豆饼优先供应棉农;农业部门引进大量改良棉种免费发给棉农;派出技术人员驻在棉区进行技术指导等措施。域内棉花面积、单产、总产迅速上升,1952年亩产皮棉提高到11千克。1953年稻谷提价,棉花降价,比价由1952年的1:16.5降到1:14.1。1954年遭严重洪涝灾害、伏秋旱,致使棉田失收或减产,连续两年面积、单产、总产大幅下降。1955年—1960年,江西省人民委员会重新重视棉花生产,成立棉花生产领导机构,适当提高棉花收购价格,棉粮比价上升到1:14.9,并制订每交售50千克皮棉奖售大米5千克,棉布3.33米的措施,同时实行按棉花预购数付10%~15%定金,加强药械、肥料、粮食供应工作,域内棉花生产呈现良好发展势头。1960年棉田面积扩大到27.98万亩,为域内历史上植棉最多年。1961年—1962年,受公社化“一大二公”等极“左”思想支配,加之在粮食收购价格提高同时未能相应提高棉花收购价格,棉粮比价降到1:10.2,棉花奖售政策停止实行,挫伤棉农种棉积极性,域内棉花生产出现大幅下降。1962年种棉面积、亩产皮棉和总产量锐降。随后,抚州地委、专署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重新确定各项促进棉花增产政策:即棉区棉农口粮安排,保证不低于邻近粮产区农民口粮标准;提高棉花收购价格,棉粮比价提高到1:11.1;恢复发放15%~25%预购定金;增加奖售物资,对超产棉的奖售标准也大为提高;实行用棉布换购自留棉。同时,地、县、乡三级再次成立棉花生产领导机构,社队也相应确定专人抓棉花生产。国务院从1962年起连续5年,每年召开一次全国集中产棉县棉花生产工作会议,域内植棉3万亩以上的临川县、崇仁县年年参加会议。3年调整时期,域内棉花生产逐年回升。 “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对棉花生产领导时紧时松,奖励政策和措施时有时无,域内棉花生产处于不稳定和下降状态。每年植棉徘徊在10.88万亩~13.77万亩,亩产皮棉15.68千克,年均总产量193.98万千克。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连续3次提高棉花收购价格,棉粮比价由1:11提高到1:12.6;确定定购基数,超购部分再加价30%;规定每交50千克皮棉,奖售磷肥10千克,省产氮肥25千克,调拨氮肥40千克;超定购基数部分,每交售50千克皮棉还有50千克大米,0.2立方米木材奖售。1984年,域内棉田面积调减,棉花单产显著提高,首次达到49.5千克。80年代中后期,全国棉花连续5年大幅度增产,库存较多,域内出现“卖棉难”;同时,江西省从1985年起,收购价由原基数法改为按“正四六”比例(即60%按统购价,40%按超购加价,每50千克平均为163.3元)执行,比1983年、1984年按基数法平均收购价170元有所降低;1987年后,由于粮食提价,相应提高棉花价格,但幅度小于粮食,棉粮比价降至1:10.3~1:10.7,种棉不如种粮的问题再趋突出,致使连续4年域内植棉面积不足2万亩,总产量也随之减少。由于棉花生产布局较为合理,植棉技术不断改进,棉花单产大幅度提高。1988年域内皮棉单产又创64千克的历史新纪录,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临川秋溪乡5000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97.3千克。1989年,抚州行署狠抓棉花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域内亩产皮棉超100千克的村委会有27个,超150千克的农户有100多户。是年,地区农牧渔业局荣获农业部“棉花创高产活动奖”。90年代,随着棉纺工业快速发展,域内自产棉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3个国营棉纺厂9万纱锭,每年要从区外、省外调进皮棉600多万千克。1990年抚州地委、行署决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棉田结构,用好田种棉,扩大旱涝保收、水改旱高产棉田面积,鼓励发展棉花生产,确定从1990年新棉上市起,棉农每交售皮棉50千克,返销口粮(稻谷)325千克;新增棉田(占用粮田面积)核减粮食合同定购任务,棉花定购预付定金在国家规定每亩1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元;实行化肥、柴油、农药奖售和专供,每交售皮棉50千克,奖售平价化肥50千克(其中,标氮45千克,钾肥5千克),柴油2.5千克,按实种面积每亩供应棉花生产专用肥10千克(标氮),甲铵磷1千克;地区财政按实种面积,每亩拨给0.75元培训和引种经费;每收购皮棉50千克,奖励乡、村有功人员助购费3元。1991年行署将棉花种植计划列为指令性计划,层层签订种棉责任状;地区、临川县、崇仁县成立棉花生产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生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棉区办培训、抓示范、开展技术指导,狠抓棉花单产提高和总产增加,大大促进棉花生产发展。1993年皮棉单产75千克,再创域内植棉单产新纪录。1995年、1997年,域内棉花种植面积超过9.6万亩,1996年、1997年亩产皮棉超过70千克,1997年总产创造域内棉花总产最高纪录。 1998年—2000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受阻,棉花价格下滑,调销不畅,库存积压。域内植棉面积和总产量大幅下降。2000年后,棉花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影响棉农植棉积极性,域内棉花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但单产上升,年产量保持在4000吨左右。 (二)产区分布 抚州是全省六大棉花主产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前种植分散。新中国成立后棉区分布经过集中一分散一集中的演变过程,最后基本形成一批较集中的生产基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主要分布临川、崇仁两县部分乡(镇)。两县种棉面积占域内棉田面积、总产90%左右。70年代,硬性下达植棉计划,采取行政措施摊派任务,棉区极为分散。1973年域内植棉121747亩,分布于域内各县。万亩以下有9个县,占3/4,4个县面积在千亩以下。临川、崇仁两个主产棉县面积所占比重降为51.5%,产量比重降为64.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抚州地委、行署对域内植棉规划和布局,形成以宜黄河下游龙溪、航埠、秋溪、河东、河西、连城等乡(镇)和以崇仁河中下游孙坊、白露、六家桥、沙堤等乡(镇)为主的集中高产稳产棉区。1997年以后,棉花产区主要集中在临川、崇仁两县(市)。 (三)耕作制度 新中国成立前,域内棉田主要沿用棉—油、棉—菜等两熟制。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50年代前期,域内仍以两熟制为主。50年代中后期,为缓解连作棉田地力消耗,将50%左右棉田改为以冬季休闲养地为主的单熟制。在崇仁、临川等水改旱棉区,群众总结出棉稻轮作经验。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由于粮棉矛盾日益突出,逐步推广棉—油(麦)两熟制,面积占棉田总面积60%~70%,因长期套种,棉田不能翻耕,地越种越瘦。后推广棉—肥(红花草)留种两熟制,对提高地力有较好效果。1997年,域内实行棉—油两熟制面积占棉田总面积70%左右。临川市龙溪、河西、河东,崇仁县沙堤、航埠等乡(镇)试行棉—油—豆、棉—菜—菜三熟制,棉田综合效益显著增加。2006年,棉区着力推广棉田套种技术及节本增效技术。 (四)栽培技术 清代《抚郡农产考略》对域内植棉技术有较详记述:“天时,小满前二三日播种,……地利,宜干燥田、夹沙田,田不可远水,尤必须能脱水者。亩田需棉种四斤。”同时记有棉花间苗、定苗、中耕除草、灌溉、打顶、防虫等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域内棉花栽培技术有很大改进和提高,政府十分重视总结植棉经验并加以推广,同时先后引进推广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收到显著成效。20世纪50年代出现丁长华、王菊兰、吴凤基等一批植棉能手(全国劳动模范)。丁长华领导的金溪县浒湾公社火箭生产队“百王”基地的棉花王,株高四五米,用楼梯摘棉花,获得省、地科技成果奖。 营养钵育苗移栽。1978年,崇仁县开始方块育苗移栽。至80年代,临川、崇仁等县加快棉花育苗移栽推广,至1988年育苗移栽面积达到总面积40%。90年代开始,先在新棉区推广方便易行的压钵器和打洞器营养钵育苗技术,并迅速在老棉区得到普及,1992年域内营养钵育苗面积占总面积70%,1997年上升到95%,成为棉花栽培基本技术。2006年棉区推行适期播种,克服盲目早播,降低育苗成本,提高棉苗素质。 种子处理和推广原种一代包衣良种。20世纪50年代,主要采用日晒、粒选、温浸、药拌种子处理方法。80年代后推广糊泥加多菌灵、呋喃丹药剂搓种技术,对防治棉花苗期病害和棉蚜为害效果良好。1991年从九江等地大量调进泗棉2号、3号原种一代包衣良种,充分显现出苗快、苗齐、苗壮、早发、稳长、苗期抗病虫力强、增产效果好等特点,1991年后普及。 肥促化控、促控并举。20世纪80年代起,大力推广亩产皮棉100千克~125千克结构配方施肥和用“助壮素”调控技术,即轻施苗肥、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普施桃肥、喷施叶面肥施肥技术和蕾期调旺苗、初花期控徒长、盛花期争结铃、打顶后抑“长辫”等调控技术。促控并举,有效化解棉花疯长、低产风险。1997年后始在域内普及。 微肥施用。20世纪80年代起,针对域内土壤缺硼、锌元素情况,棉田全面推广微肥施用技术,即在埋施当家肥时,每亩加施硼砂和硫酸锌各500克,蕾期和花期结合打药,喷施0.1%~0.2%硼砂,对夺取棉花优质高产作用显著。至1997年推广面达100%。 (五)病虫防治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普遍采用滴滴涕粉剂、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棉叶蝉;“1605”“1059”防治棉铃虫、棉叶蝉等,兼治棉蚜;用石硫合剂防治棉叶螨。70年代推广用土农药“7216”防治棉铃虫、红铃虫。80年代推广用柳把(板栗叶把)、黑光灯等诱扑棉铃虫、红铃虫成虫;用除虫菊脂类农药、用杀虫脒加甲胺磷防治棉铃虫、红铃虫。同时,各棉区先后成立棉花病虫测报站,加强棉花病虫测报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推行“五统一分”(统一测报、统一配药、统一时间、统一打药、统一验收、分户实施)的棉花病虫害防治措施,收效显著,沿用至今。 二、苎麻 (一)种植规模 域内苎麻种植历史悠久。据宋代朱或《萍洲可谈》卷二载:“抚州莲花纱,都人以为暑衣,甚珍重。莲花寺尼四院造此纱,然之妙,外人不可得,一岁每院才织近百端,市供尚局,并数当路计之,已不足用。 寺外人家织者甚多,往往取以充数。都人买者,亦自能别。寺外纱,其价减寺内纱什二三。” 明代,抚州区域夏布生产兴旺。清同治《宜黄县志》载:明洪武元年(1368)“官米折纳土产苎布,每布一匹,折米七斗。”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四年(1429)官田“租米三万五千七百八十九石,折苎布五万一千一百二十七匹。” 清代,域内苎麻栽植遍布各地。广昌曾大面积种植苎麻,年产量30多万斤,年产夏布两万多匹,远销山东、河南、山西、福建等地。《抚郡农产考略》载:“抚属之麻其佳者足与湖南之永定麻相埒。” 民国19年(1930)《江西建设月刊》载:“崇仁年产苎麻二万余斤,每斤三四角。乐安年产苎麻六万斤,每斤三角。金溪年产苎麻二万余斤,每斤二三角。”29年《江西统计月刊》载:“民国28年,苎麻产量,临川1760市担,崇仁1840市担,宜黄1680市担,乐安192市担,南城1056市担,金溪440市担,东乡1360市担。民国29年苎麻产量,临川10000市担,崇仁1600市担,宜黄1800市担,南城900市担,金溪400市担,东乡1000市担。”后因大量洋纱洋布、人造丝进入中国市场,域内苎麻加工尚处于手工业阶段,无法与国内外机器纺织竞争,苎麻种植面积减少,产量大减,许多经营夏布作坊麻行相继倒闭。1949年域内苎麻种植面积缩至19880亩,总产仅77.3吨。 1950年—1959年,域内苎麻种植面积稳定在4153亩~7513亩,总产稳定在136吨~309.45吨,产麻最多的1955年是1949年的4倍。1960年—1985年,由于苎麻加工长期处于手工业生产,加之棉纱、棉布以及化纤飞速发展,苎麻产品夏布滞销,致使域内苎麻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下滑,1985年产麻最少。1986年—2000年,随着服装面料“回归自然”潮流兴起,苎麻织物成为国际市场抢手货,开始形成“苎麻热”,域内各级政府大抓苎麻生产,并纷纷筹建现代麻纺厂,使域内苎麻种植面积和产量得到很大发展。14年中年均种植面积7445亩,年均总产395.57吨。1987年面积和产量均为新中国成立后域内最高纪录。2000年总产为1949年的4.8倍。2001年—2011年,由于国际棉麻市场价格的波动较大,直接影响市内麻类生产,使市内苎麻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减少。 (二)种植品种 新中国成立后,省农业厅对抚州地区苎麻品种资源进行多年搜集、整理、观察、分类、鉴定,共搜集到品种资源22份,野生麻1份。主要有宜黄竹子麻、宜黄家麻、宜黄桐树白、宜黄五壳子,乐安青壳子、乐安青壳红、乐安黄壳红,南丰野麻、南丰虎皮麻,南城厚皮苎麻、南城薄皮苎麻,黎川厚皮苎麻、黎川薄皮苎麻,崇仁麻和资溪麻等。宜黄家麻被列入全国名优苎麻品种,纤维指数2300支以上,最高达3000支,为国内纤维指数最高品种之一。 推广主要品种有资溪麻、桐树白、芦竹青、鲁班蔸、宜苎1号及杂交苎麻赣苎1号、2号、3号等。栽培以赣苎3号品种为主。 (三)栽培技术 新中国成立前,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域内群众积累不少种麻经验。传统栽培选择土地以高燥为上,山畦岭脚有屏障,可免风折水淹之处,尤为相宜;栽期以二月(农历)为最佳,夏令炎热,秋令太迟,冬令寒冷,均非所宜;麻蔸以粗如竹,虾形者为佳;麻地耕翻耙碎后,分出股路,每股宽五尺,四周及中央另挖水沟,宽五六寸,深四五寸,疏通水路,亩栽1500株;栽时掘土六寸深,先铺石灰一撮,再将麻蔸排成小字,卧栽两三根,每穴横直各离一尺五寸,放根后再浇不浓不淡人粪尿少许,然后壅细土;三伏时灌溉宜在早、晚;麻肥以大、小肥和水灌之,或用菜、桐枯及稻草肥掩之即可;收麻一次即需晚上浇淹一次,每次施肥均以麻苗出土之时为最好;二麻初发苗上肥后,能用禾秆遮盖则为妙,因二麻正处炎热,如遇开杈,即当摘去以防正秆。剥麻时弃叶与杆于麻地中,雨淋日晒,久之腐烂,其肥无比。 新中国成立后,在继承传统栽培技术基础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麻农对苎麻高产和优质栽培技术作广泛探索研究和改革。 “三当”栽培 即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地膜覆盖,播后加强管理,经常灌水保持畦面湿润。4月中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开始移栽。栽时每亩下足50担猪牛粪,或堆厩肥、灶灰50担,磷肥50千克做基肥,先下在穴内,然后栽麻,每亩栽5000蔸~6000蔸;成活后及时中耕除草施肥,移栽60天~80天,麻株超过1米多高,黑秆1/2,纤维成熟,就要破秆收麻。破秆后立即中耕施肥,以后每收一次麻,中耕、除草、施肥、盖草1次。一年可收2次~3次麻。 红壤优质高产速生配套 丘陵红壤旱地新植麻速生、优质、高产配套技术主要是“一密、二改、三旱、四熟、五快”10字诀。“一密”:采用宽窄行密植方式。“二改”:即改土换种。“三早”:即早播、早栽、早破秆。“四熟”:即将过去年收3次,改变为年收4次。“五快”:即每收剥一次麻,采取快收麻,快砍秆,快松土,快追肥,快盖草的田间管理。 苎麻无性繁殖 无土悬空喷雾全光照苎麻茎梢快速繁殖,是将苎麻茎梢插入竹制框内,离地悬空,进行全日喷雾繁殖麻苗,生根成苗率达90%~100%,移栽成活率达97%以上,工艺简便,易于操作,成本低,茎梢不带菌,喷药少,不易污染环境,可保持良种性状。 三熟制改四熟制 苎麻三熟改为四熟,全年总产量可增产20%,品质可提高单纤维支数100支以上。四熟麻的头麻收剥期在5月下旬,生长期65天~70天;二麻收剥期在7月中旬,生长期45天~50天;三麻收剥期在9月中、下旬,生长期45天~50天;四麻收剥期在11月上、中旬,生长期65天~70天。 三、黄麻、红麻 (一)种植规模 据清《抚郡农产考略》载:“火麻梗红而叶长,比苎麻较长,乐安有之,崇仁虽有不多。每斤价五六十钱,贱则三四十钱,运售崇仁、宜黄各县。” 民国时期,黄、红麻在域内零星分布,未成规模。 20世纪50年代至1976年,域内黄、红麻生产一直处于停滞徘徊状态,种植面积维持3000亩~5000亩,总产量在150吨~450吨。由于197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奖售政策、1980年提高收购价及1981年调减征购粮指标,域内利用红壤山地种植黄、红麻,黄、红麻生产快速发展。1982年—1984年,因黄、红麻产量大增,引起是年麻价大跌,每50千克熟麻降到不足40元,粮麻比价下降到1:3.48,奖售物资不能兑现,挫伤农民种麻积极性,以致黄、红麻生产连续下降。1985年,因市场用麻极为紧张,省政府重新制定种植黄、红麻优惠政策,包括签订产销合同,熟麻交售奖励肥料,提高收购价格,每千克熟麻由40元提高至70元,粮麻比价由1:3.48增至1:6.1,大大调动农民种植黄、红麻积极性。是年,域内黄、红麻种植面积和总产创域内最高纪录。1986年—1994年,地区按照“六六一农业开发工程”规划,金溪、临川、东乡被列为黄、红麻基地县。其间,域内黄、红麻种植面积稳定24387亩~39260亩,总产稳定4360吨~7456吨。1995年—2000年,受塑料编织包装迅速发展的冲击,麻袋用量大减,麻袋价格倒挂,域内黄、红麻种植面积急剧下降,2000年总产仅为历史最高年份的1/15。 2001年后,由于国际棉麻市场价格的波动较大,直接影响市内麻类生产,域内黄、红麻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幅度较大,2004年降至最低。 (二)主要品种 民国31年(1942)《江西农业院成立十周年纪念特刊》载:“省内各地以往种植黄麻多为地方品种,以金溪火麻等为多,一般亩产熟麻37.5千克左右,民国30年在宜黄、崇仁、南丰等十县设立植麻推广站,逐步推广永安红皮麻、闽侯红皮麻,推广面积2.26万亩,亩产熟麻68.4千克,较原品种增产82%左右。” 20世纪50年代初期引进印度长荚,50年代后期引进印度D154良种,增产效果显著。1980年金溪县引进“7804”红麻新品种,经试验和生产示范表明经济性状优于是时域内主栽品种青皮三号,在域内气候条件下,能开花结子,解决青皮三号域内不能留种问题。1984年地区在种麻基础较好的金溪县浒湾、珊城、枫山成立第一批“7804”红麻良种繁育基地,并列为省“7804”红麻良种主要繁育基地县。8月,农业部在金溪县召开有各省麻类专家、学者参加的全国红麻“7804”评定会,认可“7804”红麻品种为优良品种,可在长江和黄、淮流域麻区推广。1985年5月,中国麻类研究所与金溪县签订红麻“7804”科研繁育(种)协议,全县成立枫山、浒湾、珊城、琅琚、琉璃5个种子繁育基地,面积1万亩,亩产种子50千克,共繁育“7804”良种50多万千克。90年代后,先后推广“722”“86-4”等良种。 (三)栽培技术 新中国成立前,域内黄、红麻生产基本属于经验栽培。《抚郡农产考略》载:“天时,六月栽,七月开花,八月收获。地利,燥、湿地为宜。人事,烧草灰和土培壅。” 新中国成立后,黄麻、红麻栽培技术有很大改进。1960年,专区推行“四行两用播种器”和“单行单孔或多孔移栽器”进行条植。宽窄行种植(宽行24厘米~33厘米,窄行12厘米,株距7厘米左右),亩定苗3万株~4万株,亩施农家肥20担~30担,过磷酸钙5千克~7.5千克,追施腐熟稀水粪15担~20担,浇施或淋蔸,当苗高3厘米~7厘米间第一次苗,10厘米~12厘米间第二次苗和定苗。20世纪70年代末,黄红麻栽培推行“五早五防”,即:早清“四沟”,防渍涝;早间苗、定苗,防线苗;早中耕除草,防草荒;早查苗补苗,防缺兜;早灭病虫,防危害。肥田每亩有苗2万株,瘦田每亩有苗2.5万株。亩施肥量为炉灰500千克,磷肥25千克,尿素50千克或碳酸氢铵75千克~100千克,对提高域内黄、红麻单产作用显著。1990年,金溪县浒湾镇丁茂初家2.4亩红壤旱地红麻,经省、地、县、乡四级科技人员测产验收结果,平均亩产熟麻431千克,单产创江西最高纪录。 (四)沤洗技术 域内沤麻、精洗加工历史悠久。黄麻收剥方法,一般习惯于生剥,多刮去麻表皮。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推广黄麻精洗加工。1955年以前域内黄麻沤洗主要是由收购部门或种麻场统一集中沤洗,1956年后转到农家沤洗。是年金溪麻农总结一套经验,即剥皮沤洗宜老嫩麻皮分别沤洗,发酵标准以横撕基部麻皮成网状,麻皮胶质与表皮能洗掉,立即捞起漂洗。1982年,金溪县推广稻、麻田就地沤麻技术,取得防止和减少沤麻水污染水源;减轻劳动强度,亩节约劳力3个~4个;腐烂麻叶、麻梢保留地里,增加稻麻地肥力;提高麻纤维品质等显著效果。 |
关键词: | 棉花 抚州 |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