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十五”计划(2001—2005)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1986
颗粒名称: 十一、“十五”计划(2001—2005)
分类号: F123.3
页数: 4
页码: 1144-1147
摘要: “十五”计划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达到全省中等水平,为至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具有抚州特色的教育、文化旅游产业初步形成,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和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改善,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城乡关系初步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创文化名城、建经济强市迈出坚实步伐。
关键词: 国民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 抚州

内容

(一)计划内容 “十五”计划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达到全省中等水平,为至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具有抚州特色的教育、文化旅游产业初步形成,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和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改善,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城乡关系初步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创文化名城、建经济强市迈出坚实步伐。经济总量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至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跃上200亿元新台阶;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0%,2005年超过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2005年达到42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2005年达到100亿元。经济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44:31;强攻工业有大的突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城镇化发展有大突破,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35%;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左右。社会全面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均10‰以内,总人口控制在396万人以下;进一步扩大劳动就业,5年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5%左右;科技教育有较大发展,力争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1.5%左右,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非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城乡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增加,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增加到22.9平方米,农村住宅砖混结构比例提高至90%,电话普及率提高至17.8%。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大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非国有经济比重70%;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有大的突破,预期5年累计利用“三外”资金8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以上,年均增长10%。
   (二)执行结果 “十五”计划期间,全市大力实施“一招三化”(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主战略,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好势头,提前1年完成“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全面和超额完成“十五”计划时期各项任务。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39.1亿元增长至262亿元,提前1年完成“十五”计划,年均增长11.5%,比“九五”计划高2.6个百分点。“十五”计划期间生产总值增幅逐年加大,后3年生产总值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8.76亿元增加至2005年15.3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19亿元,年均增长16.4%。工商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73.5%,税收增长速度快于非税收入增长速度。“十五”计划期间,抚州经济初步摆脱持续低迷势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三大产业同步增长,经济结构明显改善。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72.4亿元,比2000年净增33.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1亿元,5年平均增长20.8%。工业经济效益指数144.4%,创历史最好水平。重点培育医药、机械、纺织、食品和化工五大支柱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8亿元,实现利税6.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5.2%和68.4%。全市共建成工业园区10个,全部通过国家审核。5年新开发工业园区16平方千米,是“九五”计划时期的4倍,进园企业达到507家,其中386家企业建成投产。2003年—2005年全市工业园区入园企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36.5%、67.8%和69.0%。2004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支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全市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扩大至585.7万亩,粮食总产239.3万吨,创历史新高。全市加大科技种粮及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力度,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粮食优质率达到90%以上。2005年全市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8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5家、市级86家。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5.9亿元,5年平均增长11.9%,比生产总值年均增幅高0.4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业继续升温,完成增加值20.9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额24.3%.餐饮业持续火爆,完成增加值5.4亿元,占6.3%。旅游业加快发展,2005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6000人次,旅游总收入9.8亿元,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资溪县大觉山、临川金山寺、南城麻姑山、乐安流坑、汤显祖纪念馆等景点吸引众多游客。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完成增加值19.3亿元,占22.5%;现代物流业发展提速,广昌县组建昌顺大型物流集团公司,打造物流产业“航母”。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35.3:37.3:27.4调整为26.8:40.4:32.8,第一产业5年下降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3.1个和5.4个百分点。所有制结构逐步改善,全市私营企业5537户,注册资金71.5亿元,非国有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85%以上。城镇化率上升至31.4%,5年提高9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23.2亿元迅速扩大至2005年123亿元,翻两番多。5年累计完成349.8亿元,年均增长39.6%,占“十五”计划207%。公路建设5年累计投资70多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后投入总和。新增高速公路192千米,占全省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6.6%;建成县乡村水泥(油)路2700千米,乡镇通水泥(油)路率达100%。沪瑞、京福高速公路抚州段、昌厦高等级公路以及抚金线,临宁线、东临公路、抚八线相继正式通车,市至县及出市公路全部建成为二级以上等级公路,基本形成由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和农村公路构成的公路交通网络。城乡电网改造成效明显,5年累计完成改造投资15亿元,220千伏主变容量增长1.3倍,110千伏主变容量增长1.9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廖坊水利枢纽工程已蓄水发电;建设农村人口饮水工程224处,加固各类病险水库276座;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市城区基础设施投入由2000年的400多万元增加至2005年的9000多万元,增长22.5倍,中心城区建城区面积5年扩大9.2平方千米。行政新区建设、钟岭水厂工程、城市管道天然气工程、污水处理管网工程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相继实施,以赣东大道、玉茗大道为示范街的中心城市主干道改造全面完成,市城区面貌和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61.1%。投资软环境得到整治和优化,抚州市在全省最早开设集中办事大厅,开通投资“绿色通道”,承诺48小时办完全部投资手续,实施“保姆式”全程跟踪服务。大力实施行政许可法,各级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依法行政能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有新变化。
   改革逐步引向深入,开放型经济格局形成。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共有265户企业完成改制,占国有企业总数277户的95.7%。乡镇机构改革全面推进,分流和妥善安置超编人员3600多名。启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乃至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流转呈现加速集中的趋势,全市承包50亩以上土地的种粮户有1000多户,临川、东乡等县(区)出现承包千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粮食企业改制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有序展开,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乡财县管”等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公路体制由省管下放市管理,粮食购销、商贸流通、供销、住房、电力等体制改革稳步展开。5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53个,实际利用外资3.11亿美元,超过新中国成立后总和;引进内资项目3760个,实际引进市外资金350亿元,是“九五”计划时期8.5倍。大亚木业、惠泉啤酒、回音必药业等一批重量级企业落户抚州。出口创汇大幅增长,从2000年不足300万美元提高至2005年7998万美元,5年累计外贸出口达1.57亿美元,年均增长94.9%。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项目带动战略顺利实施,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市、县两级成立项目开发领导小组,建立项目开发调度制度,完善市、县级项目库建设。加大跑省进京汇报项目力度,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跑,主管单位和项目单位全力跑。仅发改委部门5年跑省汇报争取项目1000多人次,赴京300多人次。在国债规模由2000年1120亿元减少至2005年800亿元的不利情况下,5年间全市累计争取国家资金21.3亿元。其中2005年达到4.43亿元,比2000年净增2.62亿元。廖坊水利枢纽工程获得国家投资3.5亿元,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抚州投资最大的项目;抚八线战备路、大觉山风景区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投资4300万元和1200万元;池蝶蚌良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投资700万元,现代农业(南丰蜜桔)示范项目获得国家投资600万元,天顺黄栀子色素提取加工项目获得国家投资432万元,实现抚州争取高技术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工业加工项目3个“零的突破”。
   为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尽快形成生产力,市委、政府出台《抚州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抚州市国债项目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性文件,进一步强化项目责任制,加强项目稽查督促和竣工验收。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市政府每年确定一批市重点建设项目,建立由市领导主持全市重点项目调度会议制度,研究和协调解决项目实施难点问题。全市上下牢牢盯住向莆铁路、抚州电厂、廖坊水库灌区、济广和抚吉高速公路等一批牵动全局重大项目,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向莆铁路从提出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立项,仅用两年多时间,创造全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铁路控制性工程于2006年年底开工。廖坊灌区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水利部审定,上报国家发改委。抚州电厂项目建议书由国电集团抓紧编制。济广高速抚州段、抚吉高速公路有望提前实施。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5006元提高至2005年8401元,净增3395元,年均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55元提高至3233元,净增1078元,年均增长8.5%,剔除广昌和乐安国定贫困县因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左右,年均增长8.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63.6亿元增加至2005年102.7亿元,年均增长10.1%。城乡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很大改善,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11.4平方米、24.5平方米增加至25.6平方米、29.6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3.4%。2005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84.6亿元和159.4亿元,5年年均增长17.7%和7.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0年100.3亿元增加到2005年222.7亿元,年均增长17.4%。
   劳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5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5年控制在4.2%以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足额发放率100%。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净增1.7万人和20万人,医疗保障水平保持全省领先。近20万低收入和无收入者享受城乡低保,救助资金从几百万元增加到近亿元。贫困人口从2000年8.7万人减少至6.8万人,净减1.9万人。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5年累计筹措资金4亿元,新建和改建中小学校舍123万平方米。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9.99%,全市11个市、县、(区)全部通过“普九”验收。高中教育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在校高中生达8.7万人,为2000年2.3倍。5年为国家输送合格大中专学生10万人,高考质量综合评估连续7年居全省第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抚州医学分院纳入南昌大学管理,抚州师专并入东华理工学院,江西中医药学校升格为大专,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市、县两级应对和处置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能力不断增强。疾控机构国债建设项目稳步实施。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传染病发病率继续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步伐加快。市一级综合性医院由“十五”计划期末的2家增加到6家,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全市5年累计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28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取得专利成果331项。全市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品14项。竞技体育成绩显著,群众体育运动有声有色,评为全省、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1‰以下。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