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职工技术培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115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职工技术培训
分类号: C975
页数: 3
页码: 684-686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前,域内的工人培训主要是徒工培训,1个师傅同时带1个~3个徒弟,学徒3年~4年。徒工出师(学徒期满)后,师傅另招徒弟。师傅给弟子传授技术,同时也教给一些封建社会的行规和做人的道理。由于封建行规制度及保守风俗,一般徒工很难学到好技术,主要靠自己悟、练。师傅独特技艺(看家本领)一般是传给儿子或掌门弟子。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政府劳动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为在职工人举办多种形式专业技术进修班、培训班,帮助工人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建立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工人持证上岗,按岗取酬,实行职工技术与报酬挂钩。
关键词: 职工 技术培训

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前,域内的工人培训主要是徒工培训,1个师傅同时带1个~3个徒弟,学徒3年~4年。徒工出师(学徒期满)后,师傅另招徒弟。师傅给弟子传授技术,同时也教给一些封建社会的行规和做人的道理。由于封建行规制度及保守风俗,一般徒工很难学到好技术,主要靠自己悟、练。师傅独特技艺(看家本领)一般是传给儿子或掌门弟子。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政府劳动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为在职工人举办多种形式专业技术进修班、培训班,帮助工人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建立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工人持证上岗,按岗取酬,实行职工技术与报酬挂钩。
   一、职业技能培训 (一)技工学校培训 域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始于清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抚郡医学堂、东乡蚕桑学社,随后创办抚州府立初级师范学堂、东乡习艺所、东乡师范传习所、崇仁师范传习所等,但办学规模都很小。民国时期,农业、林业、制麻等公、私立职业学校陆续开办,并设有专门女子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师范、卫生、经贸、农业、文艺、体育、技工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稳步发展,职业中学大量涌现。1958年,创办抚州工业技术学校,设置车工、钳工、化验、机器制造、电机制造、棉纺等专业,有教员职工26人,招收学员437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内技工学校发展较快,至1997年,先后办起江西重型机床厂技工学校、东乡食品技工学校、抚州地区技工学校,是区内培训技术工人的重要基地,培训专业有簿记、微机应用、铸工、电工、电焊工、钳工、车工、机械加工、泥瓦工、抹灰工、商品经营、化工工艺、纺织工艺、服装、食品加工、酿酒、美术装潢、保安、烹饪、管道工、粮油加工等。临川、南丰、黎川、东乡等县(市)也设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00年后,受学生学历层次需求提高、分配就业等因素影响,市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调整阶段,学校数和学生数逐年减少。撤地设市后,抚州地区技工学校更名抚州市技工学校,是市劳动部门指定的为工业园区培训技术工人的重点培训机构。江西重型机床厂技工学校2001年更名江西机械电子技工学校,2002年划归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管理,2002年后成为全省10所骨干技校之一、全省再就业培训基地、全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地、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培训基地。2003年6月,以抚州经贸学校、抚州文艺学校、抚州农业学校、抚州技工学校、江西机械电子技工学为基础组建抚州职业技术学院。至2011年,域内技工学校还有临川现代教育学校、创新学校等。
   (二)徒工培训 新中国成立前,以师带徒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主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取缔残存的各种封建陈规陋习,开展尊师爱徒活动,禁止使用童工,不准打骂虐待学徒,签订师徒合同,包教包会。为安置旧社会遗留的大批城镇失业人员,政府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举办一些短期训练班,使失业人员在短时间内学得一技之长,找到就业门路。60年代初,精简职工,停止招收新工人,徒工培训工作停止。“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工人进厂上岗未接受正规培训,文化、技术水平很低。1977年起,工厂恢复学徒培训制度,对未经专业技术训练、需要上技术岗位的工人进行文化补课,文化考试及格、体检合格的,安排学徒培训,学徒期满,进行考核,技术合格的,办理转正上岗手续,不合格的,继续学徒或调离技术岗位。80年代,区内徒工培训有缝纫、木匠、石匠、油漆等行业。9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徒工培训只散见于一些美容美发、车工铣工等门店及机械制造、采矿等私营企业。
   (三)在职工人培训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区内各级工会、厂矿企业等会同教育部门举办识字班、扫盲班、工人夜校、业余学校等,帮助在职工人学习文化,提高阶级觉悟。1958年,全区选派23名工人到上海学习榨油、酿酒技术。1959年开始举办技工训练班,培训在职工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职工人培训大多停顿,江西汽车底盘厂等少数工厂办起“七·二一”工人大学,培训在职工人技术骨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职工培训制度得以恢复。1981年,地区职工教育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指导全区职工教育工作,是年有26980名在职工人参加培训进修。
   1982年—1985年,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抓好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工作。通过补课考核,全区青壮年职工文化合格率达73.47%,技术合格率达80.97%,均达到国家“六五”期间职工双补合格率60%~80%的要求。1986年全区开展在职工人中级技术(业务)培训,对班组长和生产(业务)技术骨干以及在精密、大型、稀有设备和关键岗位上操作的工人进行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1986年—1990年,全区参加中级技术培训在职工人2000多人次。1992年,地、县(市)职工教育委员会工作移交同级劳动部门管理,地区劳动局设立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统筹管理和具体实施全区职工教育工作,开展岗位、职业技术等级、技师、高级技师及班组长、岗位技能工人培训,开始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职业培训体系。1993年,地区劳动局要求各企业加强职工在职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2000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人在职培训多由企业自行组织进行。
   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 20世纪80年代,区内成立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开始对劳动者职业技能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逐步实行职工技能水平与工资挂钩。
   (一)技师评聘 1989年,成立抚州地区技师聘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综合管理全区企、事业单位技师评聘工作。1991年4月,成立抚州地区技师任职资格考评委员会,开始对全区申报技师人员进行摸底测算、组织培训、技术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综合评审。高级技师通过地区考评合格后报省批准;技师由所在单位在劳动部门下达的限额内进行聘任,签订聘约,规定期限,明确权利和义务。企、事业单位每年对技师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确立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次,根据考核确定等次,给予奖惩。
   (二)技术等级考核鉴定 1985年5月,地区劳动人事局发出《关于颁布〈工人技术考核暂行条例(试行))的通知》。1986年,粮食部门举行中级技术(业务)培训,实行考核发证制度。1990年7月,地区成立工人考核委员会,由劳动局、经委和行业主管部门等单位领导为委员会成员,负责全区工人考核统筹规划、考核评审工作。1993年,地区劳动局转发《江西省工人考核实施办法》,工人经考核合格,由劳动部门发给技术等级证书、技师合格证书、岗位合格证书,工人凭证上岗、任职和取得相应工资(津贴)待遇。开始建立经常性企业职工考核晋级制度。
   1994年,成立抚州地区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负责组织全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区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所)11个,其中,高级站4个,中级站5个,初级站2个,共有考评员43名。指导中心建立工人技术等级考核试题库,每年对全区18个行业、100个工种的技术工人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者发给相应技术等级证书。2000年,全区共有初、中、高级技术工人3819人。2001年—2011年,全市共有初级工人131987人、中级工人50094人、高级技术工人8038人。
   地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的毕(结)业生进行技术等级考核鉴定。1994年—2000年,全区3所技工学校、21所职业(技术)学校及其他就业训练中心共有8305名毕(结)业生参加技术等级考核鉴定,获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合格证书)。2001年—2011年,共有50084人获得中级技术等级证书。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