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商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946
颗粒名称: 促进商业发展
分类号: D630
页数: 1
页码: 599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抚州专署和各县(市)人民政府及时从外地组织调入大批商品投放市场。专区先后成立百货、五金、交电、贸易、商业储运、食品、饮食服务、纺织品、盐业、医药、石油、燃料、烟草等17个公司,使国营商业在流通领域起到主导作用。
关键词: 商业 抚州

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抚州专署和各县(市)人民政府及时从外地组织调入大批商品投放市场。专区先后成立百货、五金、交电、贸易、商业储运、食品、饮食服务、纺织品、盐业、医药、石油、燃料、烟草等17个公司,使国营商业在流通领域起到主导作用。1956年全区实行公私合营商户2061户,占私商总户数9657户的21.3%;代销店1205户,占总户数12.4%;合作商店3660户,占总户数37.89%;合作小组1075户,占总户数17.5%;未批转自营户354户,占5.76%。至此,基本完成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以国营、集体商业为主体的商业体制,城乡市场走向繁荣。1957年,全区有商业网点3917个,从业人员1万人,商品零售额9080.92万元。1954年至1985年,政府对农副产品(生猪、菜牛、家禽、鲜蛋)实行派购政策,以保证城市生活的供应。同时,对粮食、食油、布匹、猪羊肉、食糖、糕点、卷烟等实行定量凭票证供应。“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部门遭受冲击,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物资非常紧缺,火柴、煤油、肥皂等生活日用品都按户定量供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抚州调整农副产品购销政策,改进工业品购销形式,改革商业管理体制,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商业企业蓬勃发展,城乡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流通渠道畅通,商品货源充足,全区出现购销两旺市场繁荣景象。200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63.6亿元,是1978年的24倍,市场交易额超过30亿元。2001年后,全市国有商业企业全面改制,大力发展民营及个体企业,商业进入繁荣时期。专卖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购物中心等各种业态,遍地开花,得到迅猛发展。其中超级市场成为全市消费品零售市场的主力业态。作为现代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采用的主要经营方式,连锁商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全市餐饮市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高档酒店、专业酒楼、大众餐饮、小排档、自助餐、快餐、西餐以及美食街等应运而生,迅速发展,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至2011年,个体和私营商业发展到59967个。其中,商贸批零业45296个,住宿和餐饮业7744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286个,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641个,从业人员356552人,各类商品1万多种,经营金额为76亿元,年创利税7.89亿元,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68.28亿元。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