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旱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43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旱灾
分类号: S423
页数: 4
页码: 259-262
摘要: 旧时域内“夏秋大旱”“不雨”“禾苗尽枯”等记载不绝,从唐元和三年(公元808)至1949年1141年间,较大旱灾平均10年发生1次,大旱灾每13年左右发生1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加强水利建设,旱灾不断,灾情减轻,大旱年份为1963年、1978年、1991年、2003年、2007年。1978年特大旱灾,受旱面积160万亩。
关键词: 抚州 旱灾

内容

旧时域内“夏秋大旱”“不雨”“禾苗尽枯”等记载不绝,从唐元和三年(公元808)至1949年1141年间,较大旱灾平均10年发生1次,大旱灾每13年左右发生1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加强水利建设,旱灾不断,灾情减轻,大旱年份为1963年、1978年、1991年、2003年、2007年。1978年特大旱灾,受旱面积160万亩。
   唐 元和三年(公元808),秋大旱。宝历元年(公元825),秋大旱。中和四年(公元884),大旱,民饥。
   宋 成平三年(1000),江西诸路旱。嘉祐二年(1057),建昌旱。治平三年(1066),南城夏旱。大观三年(1109),抚州临川旱,自六月不雨至十月,田土尽裂,作物枯死。绍兴十年(1140),旱,抚州荐饥,人食草木。乾道八年(1172),抚州大旱,禾麦无收,饥,民大疫。淳熙九年(1182),夏五月不雨至秋七月。十一年,建昌旱,夏四月不雨至秋八月。十四年,夏至五月抚州、建昌皆旱。庆元四年(1198),江西旱,夏五月不雨至七月。嘉泰二年(1202),江西旱,建昌为甚。开禧二年(1206),江西旱,建昌为甚。嘉熙四年(1240)夏六月,江西大旱。咸淳六年(1270),建昌旱。
   元 至元二十八年(1291),抚州路大旱,民饥。天历二年(1329),抚州路大旱,自五月至八月不雨。至正二年(1336),金溪大旱,自春至秋不雨。六年,抚州路大旱,自春历秋不雨,禾多无收。十二年,建昌路、南城大旱。十三年,建昌、南丰州大旱。
   明 宣德九年(1434),抚州大旱,自四月至八月不雨,田稼尽枯。正统三年(1438),抚州旱,六月以来不雨无收。景泰六年(1455),数月不雨,大旱。斗米千钱,民食树皮草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江西诸府旱灾。弘治十一年(1498),抚州、建昌府旱灾,免税粮、子粒。正德三年(1508),崇仁夏六月不雨,渠涸稼枯。八年,崇仁夏五月不雨,新城旱。九年,抚州府大旱。十三年,全省13个府大旱,饥,免粮有差。嘉靖四年(1525),全省13个府大旱,饥,免粮有差。五年,抚州府大旱,崇仁五月下旬至七月不雨。二十三年,建昌夏五月至七月大旱不雨,民众半死,府县行赈,匍匐就食者枕藉沟中。二十四年,南丰旱,大饥。抚州府大饥。临川、东乡民掘白土,杂米屑食之,多殍死者。三十二年,抚州府自秋历冬久晴不雨,临川、东乡、崇仁井水尽涸。隆庆二年(1568),抚州府夏秋大旱,禾苗尽枯,粒米无收,民多流移。建昌府旱,民饥。万历八年(1580),抚州府大旱。南丰旱。十二年,广昌大旱,秋禾未成。十七年,抚州、建昌府三月至八月历五月不雨,赤地千里,早晚稻俱无收,秋稼绝粒,民采野蕨充饥,有挖树皮草根以苟延者,死者枕藉载道。崇仁死者半,饿殍交横于道。三十二年,广昌大旱。崇祯九年(1636),抚州、建昌府大旱,民大饥。
   清 顺治三年(1646),建昌、抚州府大旱,土地龟裂,大旱稼绝,河平成洲,吃水如油。六年,崇仁旱。九年,抚州府大旱,民饥。十年至十三年,崇仁旱。十四年,崇仁夏大旱。十五年,崇仁夏大旱,六至九月不雨。十六年,建昌府旱。康熙四年(1665),泸溪、崇仁旱,四月至七月不雨,赤旱异常,免田赋十之三。五年,建昌府及崇仁旱。八年,崇仁旱。九年,金溪、崇仁秋大旱。十年,抚州府大旱,五月至八月不雨,赤地千里,泉涧皆涸。建昌府六月至七月旱。十一年,建昌大旱,泸溪旱。十八年,抚州、建昌府夏秋旱。二十年,广昌夏大旱。二十八年,广昌秋旱,夏秋无收。四十二年,抚州府旱,泉枯江竭。四十三年,金溪春夏大旱,抚州、建昌府大饥。五十三年,南丰秋大旱。五十五年,进贤夏秋大旱,广昌旱。五十九年,泸溪秋七月旱。六十年,建昌府夏秋不雨,金溪大旱,早晚禾收十之一二。雍正六年(1728),金溪秋旱。十三年(1735),建昌夏旱。乾隆二十五年(1760),金溪夏大旱。三十三年,南丰旱。四十四年,金溪、东乡、崇仁、乐安夏秋大旱。嘉庆五年(1800),崇仁夏大旱。七年,建昌、抚州府旱,自五月不雨至七月。金溪、崇仁、南丰旱。十三年,崇仁五月至六月不雨,禾稼枯死。二十五年,建昌、抚州府旱。建昌府3个月不雨,田禾不及半收。崇仁、金溪自五月至七月不雨,禾枯死过半,晚稻尤甚,大饥。道光六年(1826),新城夏大旱,饥,米价昂贵。十四年,崇仁大旱。
   中华民国5年(1916),乐安数月大旱,次年无谷种下地。14年,全省41县大旱,乐安田土龟裂,早稻受旱。23年,东乡夏秋3个多月不雨,44.46万亩稻田受灾,70%早稻颗粒无收。损失粮食60余万石。广昌受灾人口8万余人,早稻受灾11.2万亩,减产七成以上。临川李家渡水文站全年降雨量仅650毫米,受灾农作物75.8万亩,其中早稻47万亩,中稻4.5万亩,大豆13万亩,损失早稻94.8万担,中稻33.5万担,大豆7.8万担。乐安早稻受灾面积13.24万亩,损失稻谷100.57万担,棉花1000亩,折合价值313.20万元,受灾人口7167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7月出现旱情,各级政府动员群众结合抗旱普修小型水利,至8月21日大部分地区降雨,旱情缓和。1955年6月下旬以后,久晴不雨,大部分地区出现旱象。全区受旱81.41万亩,其中旱死5366亩,枯黄8698亩,发白16.36万亩,龟裂32.72万亩,缺水2249万亩,绝水源8.44万亩。
   1963年春少雨,2月份雨水只有历年平均一半左右,6月大部分地区无雨,水利工程蓄水不足,普遍缺水泡田,影响春播。4月13日省长办公会议决定拆除柴埠口进水闸的拦沙坝,以满足临川抗旱抢种要求。8月秋旱严重,抚河只剩下20个流量。李渡水文站9月3日流量为0.88立方米每秒,近于断流。全区连续150天未下雨,春夏秋旱接踵而至,受旱面积144.7万亩。南丰县早期达200余天,受旱14.03万亩,成灾9.43万亩,减产924万千克。黎川县全年仅降雨1142.5毫米,干旱总天数71天,受旱面积14.1万亩,大片农田无收,全县粮食产量仅3647.45万千克,退到解放初期水平。
   1974年南城县入夏后连续大旱,80天未雨。1978年从6月中旬起,全区出现史上少有特大干旱。全年降雨量1122毫米,只占常年雨量66%,7月—9月平均降雨162毫米,比往年少一半多。而全年蒸发量达1657毫米,抚河几乎断流。金溪县7月上旬最高温度曾达40℃,7月—9月全区平均蒸发量达735毫米,是同期降雨量4倍多,日最高蒸发量达14毫米以上。全区受旱面积160.3万亩。1979年从9月23日起,全区90天未下雨。10月份滴雨未下,10月—12月份全区平均只降雨29毫米,影响作物播种。
   1985年入春后,全区降雨偏少,1月至9月全区平均降雨1330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231毫米。特别是整个汛期平均仅降雨454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量858毫米减少351毫米。不少地方春旱、伏旱和秋旱接踵而至,连续干旱长达3个~4个月,全区早稻受旱35万亩,部分早稻田因缺水而无法栽插。伏旱期间,最高受旱面积达66万多亩,其中受旱一晚15万亩,二晚35.5万亩,棉花近万亩,其他作物15万亩。秋旱期间,最高受旱面积为75万亩,其中一晚7万亩,二晚61万亩,棉花和其他作物7万亩。不少村庄水井干涸,人畜饮水困难。
   1991年6月中旬至8月上旬,全区连续50多天无雨,出现历史上罕见特大旱灾。全区受旱面积高达270.10万亩,占作物播种总面积61%。其中,早稻101.08万亩,一晚41.75万亩,二晚73.09万亩,棉花、甘蔗及其他作物54.18万亩。受旱严重乡(镇)112个,占乡(镇)总数54.4%。1999年9月5日至12月底,南丰多晴少雨,近4个月累计降水仅59.2毫米,旱情在各乡镇不同程度出现,影响秋播冬作物生长。
   2000年6月下旬始,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全区持续高温少雨,22座中型水库仅蓄水122.5亿立方米,占计划蓄水50%。金临渠等引水困难,12座小型水库和大多数山塘干涸。全区农作物受旱面积103.2万亩,30.45万亩二晚田因干旱缺水而无法栽插,4.1万人因旱饮水困难。临川6月25日—7月底,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降水明显偏少,蒸发量大,加上前期降水偏少,大部分水库蓄水不足,全区出现明显旱象。东乡7月—8月15日降水量65.8毫米,只有常年的1/3,该县出现伏旱,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南丰6月24日—7月16日持续23天晴热高温少雨,极端最高气温38.5℃,累计降水量仅3.8毫米,全县受旱面积26.25万亩,以致投入抗旱劳力4.8万多人,投入抗旱资金120多万元。2001年6月至10月,临川、东乡、崇仁、乐安、南城、黎川旱情较重。临川6月28日至7月13日、7月20日至8月5日出现伏旱,对二晚栽插造成影响,8月6日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旱情大为减轻。9月1日—10月7日、10月10日—30日累计干旱天数57天,出现秋旱,对二季晚稻、果树等作物生长影响较大。东乡9月1日至10月2日连续无降水日数32天,造成农作物受旱15万亩,经济作物损失3100万元。崇仁9月降水仅0.7毫米,出现较严重干旱。乐安7月份雨量偏少,旱情严重,影响二晚移栽;9月份雨量只有2.3毫米,出现旱情,影响二晚产量。南城9月—10月气温高,降水量少,干旱较严重,对灌溉条件较差的二晚及柑桔都有不同程度危害。黎川9月降水特少,出现秋旱天气。2003年6月起全市降雨偏少,伏旱连秋旱。8月—9月组织实施全市人工增雨作业,才使水力发电得到部分保障,二晚抢插一部分。临川旱情百年不遇,二晚难以按时栽插,影响产量和品质,导致二晚减产。东乡7月—8月10日、8月21日—30日出现几十年难遇的旱情,持续高温天气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较严重影响。金溪从6月底—8月上旬一直维持高温酷热天气,极端最高气温历年极值连续突破,高温天气持续时间是有气象资料以来最多年,仅7月—8月最高气温≥41℃就有4次,尤其7月26日到8月4日,最高气温均在39℃以上,7月—月10日雨量仅为31.8毫米,蒸发量达484.5毫米,致使旱情严重,水稻受灾面积为21.8万亩,其他经济作物面积为17.2万亩,经济损失达8570万元。资溪7月10日—8月4日极端最高气温大于35℃,致使全县出现严重干旱灾害,全县3万多亩水田干旱缺水,直接影响二晚栽插和其他作物生长。崇仁6月—8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出现严重干旱,9月—12月降水特少,出现秋旱。乐安夏季出现连续晴热天气,气温偏高,极端最高气温超历史记录(7月16日40.7℃),出现伏旱连秋旱,干旱属历史罕见。宜黄入夏后天气稳定副高控制,出现高温炎热天气,且久晴无雨,造成水库蓄水不足,影响粮食作物、旱地经济作物生长,农业、水利行业损失较大。南城早稻出现严重高温逼熟,二晚缺水无法栽插,7月—9月人工增雨作业21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县旱情,冬季干旱造成相当部分乡镇发生人畜饮水困难和森林野火及民用火灾。南丰8月18日—11月30日持续95天多晴无雨(或少雨),日最高气温大于35℃22天,高温干旱强度为历史罕见,全县受旱面积39.80万亩,占实际播种面积89%,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黎川雨季结束期偏早,降水偏少,干旱严重,多数水库枯竭,河流干涸,稻田龟裂,人畜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6000万元。广昌6月23日—8月13日连续52天重度干旱,农作物受旱15.8万亩,经济损失6600万元,8月18日—10月10日连续54天的重度干旱,农作物受旱面积6万亩。2004年,临川9月下旬—11月上旬秋旱,影响二晚灌浆、壮子。资溪9月22日—10月31日连续40天干旱天气,过程降雨量仅为8.9毫米,对晚稻生长发育带来一定影响。崇仁7月下旬只有6.5毫米降水,全县出现明显伏旱,影响二晚移栽,10月只有0.6毫米降水,造成严重秋旱,影响冬种农作物生长。宜黄7月1日—8月12日与10月份降雨少,出现伏旱秋干,农业旱情严重。
   2006年,南丰7月18日—8月10日、8月12日—8月22日、8月27日—8月31日出现3个时段晴热、高温、少雨天气,全县作物受旱面积2.15万亩。2007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全市高温少雨,干旱日数达55天,35℃以上高温天气达36天。临川部分水库创下建库后最低水位,饮水出现困难。东乡出现连续秋、冬季干旱天气,对该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造成不利影响。崇仁夏、秋两季遭遇重度高温伏秋连旱。乐安盛夏伏旱严重,二晚移栽受到影响。南城7月—11月全县降水量偏少,出现较严重的伏秋连旱,影响水稻产量。南丰自7月出现晴热高温天气,降水异常偏少,出现较严重旱情,全县12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2.6万人,农作物受灾3.45万亩,农作物绝收,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9月12日—11月30日持续80天干旱,为常年罕见,对南丰蜜桔果实膨大、蜜桔果实采收后恢复树势等十分不利。广昌7月—8月出现连续45天高温干旱天气,造成全县11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2.82万人,饮水困难人口3.2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800万元。2009年,南城10月1日—11月8日降水量8.8毫米,最长连续19天无降水。由于气温高、降水量少,蒸发量偏大、湿度小,出现轻度伏旱和重度秋旱,造成该县水库蓄水不足,河流水位低,部分乡镇人畜饮水困难。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