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武装斗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97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武装斗争
分类号: D612
页数: 7
摘要: 内容包括:武装力量、扩军运动、主要战役、攻克崇仁县城、配合红军主力反“围剿”、开展游击战争。
关键词: 武装斗争 地方革命武装 乐安县 地方史志

内容

第一节武装力量一、靖卫队起义 1928年6月,中共党员张英等人以维护地方治安为名,用“捐功名”办法,筹募经费,买枪8条。8月,成立了“团练局”——党的秘密武装。
  同年,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简称红二团),在攻克乐安城后,即进驻大金竹,与张英、廖丕文等取得联系,决定派张英等人打入国民党乐安县“靖卫队”内部,伺机进行武装暴动。
  1929年春,张英、廖丕文等借口在大金竹难以自卫,解散了“团练局”,带领成员加入国民党乐安县“靖卫队”,张英任分队长。暗串贫苦士兵,宣传革命道理。于7月1日趁洗澡之机,在南门河边将大队长李德贵击毙。随即揭露李虐待部下的罪行,并夺取了县“靖卫队”的领导权。
  9月,张英等得知抚州“靖卫团”将派人来乐安接任靖卫队长,便率部离开县城,拒交兵权。与红二团秘密协商妥当,10月1日,红二团由善和开进招携,2日张英以“打红军”为名,率领靖卫队110多名士兵、80多条枪开赴招携。行至离马家〓不远的南岭山坳里,早已埋伏好的红二团,便从四面八方包围而来,并开展政治攻势呼喊:“欢迎白军士兵拖枪来当红军”、“红军官兵一律平等”。张英等趁机对士兵说:“兄弟们,不要打,红军和我们都是贫苦出身的子弟,都是一家人,我们都去参加红军吧!”是时,大部分士兵鼓掌赞成,少部分犹豫的士兵见此情景,也不得不举枪投诚,于是策划已久的“靖卫队”起义胜利完成。
  二、游击大队 1929年10月,张英、廖丕文等策划乐安“靖卫队”起义成功后,全体官兵开往宁都,在东韶收编为红二团。为了发展地方武装,扩大革命根据地。张英、廖丕文等奉命从宁都回县,继续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于同年12月23日,在大金竹“天机坛”组建了本县第一支工农武装——乐安游击大队,张英任大队长,曾友颜任政治指导员。有战士60余人,步枪10余条,驳壳枪1枝。
  1930年春,南一区(竹溪区)、南二区(善和区)、东区(望仙区)在游击大队的领导下,先后建起了赤卫队、模范营、特务班等区、乡群众武装组织。7月,又建立了三个区的游击队,共发展队员130余人,40多条枪枝。
  三、独立营、团 1930年6月,张英、廖丕文等以竹溪游击队为主,继续发展地方武装,抽调其他游击队的部分队员,经县军事部的集中训练,成立了乐安县独立营。有战士180余人,枪60多条。以张英任营长,邱子敬任政治委员(后叛变),詹贵兴任副营长,杨树宗任军事教官。
  独立营成立后,重点打击地方反动武装,打土豪、筹粮款、建农协,发展武装力量。8月底,独立营扩充到400多人,160多条枪,200多根梭标。根据党的决定,乐安独立营在望仙新街扩编为乐安独立团,下辖8个连,先后隶属“新四团”、独立第四师、红二十二军、江西军区二分区。仍以张英为团长,廖维城为政治委员,廖丕文为参谋长,詹贵兴为副团长,黄桂为军事教官。
  四、地方革命武装的壮大 1932年春,本县苏区竹溪、善和、招携、金竹、望仙等区的游击队和县红色警卫连,奉令合编为新独立团。以邱觉生为团长。发展战士224人,每人一枪。7月底,全县游击队武装力量发展到900余人。计有: 老独立团225人新独立团224人县警卫连80人金竹游击队58人增田游击队44人望仙游击队39人万崇游击队20人善和游击队60人南村游击队40人湖坪游击队80人太平游击队30人同时各区、乡的赤卫队、模范营、特务班等地方群众武装也得到相应的壮大,全县赤卫军发展到4500多人。7月开始整编,到11月7日“十月革命”大检阅结束。
  同时,在县苏维埃政府内,成立了赤卫军司令部,由军事部长兼任司令员。
  赤卫军成员:凡年满18—45岁的苏维埃男女公民都可参加赤卫军,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战斗者。
  模范营是从赤卫军中挑选政治可靠、身体健壮、思想进步、年龄在25岁以下的青年编成的,是赤卫军中的骨干力量。
  同年9月,在本县太平圩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省军区第二分区。凡地方武装均归其领导和指挥。
  第二节扩军运动随着地方武装力量的壮大,苏区妇女担负起田间农活,使参军者无后顾之忧,因而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2年11、12月,本县就有425名青年报名参军,加强武装力量,保卫苏维埃政权。
  1933年夏,苏区中央局号召“创建一百万铁的红军”。7月,本县一次就欢送了500多名青年加入国际师;善和及万崇区的模范营、赤卫队两排人加入了少共国际师;5月20日,在南村召开的全县第二次各区工会委员长联席会议上,落实各区工人参加红军,扩大工人师的任务。要求6月15日前集中40名,实际有72人参军。7月,又有52名工人加入工人师。
  同年12月,本县开展“扩大红军冲锋月运动”,至1934年1月4日,已完成扩大红军357名,超过原定任务300名的19%。
  第三节主要战役一、打击地方反动武装 1930年4月,本县游击队不断壮大,已发展到200多人,引起了敌人的惊恐。湖坪王兆麟组织上千人的“守望队”,经常袭击善和等地的游击队。善和游击队在曹作新的领导下,组织了一支40余人的夜袭队,袭击了湖坪的“守望队”。
  同年6月,善和游击队击溃了池头“红枪会”和罗陂“守望队”。同时,县游击大队与永丰、宁都游击队汇合,在沙溪打垮了地主武装“红枪会”,戳穿了“红枪会”刀枪不入的谣言。随后开赴宁都,在友军配合下取得了攻克宁都州和东山坝的胜利。
  1932年,善和游击队长邱汉七在革命出现暂时低潮时,思想动摇,带领部分队员及7—8条枪,另组“独立勇敢队”,背叛革命。后又在善和小屋山上盗窃省委支援本县枪枝40余枝,并逐步扩充队员。经常隐藏在云雾岭的乌泥坑、陂汗、秦岭等地,昼伏夜出,分散驻扎,时常袭扰苏区边缘的池头、万崇、上罗、杏园等地,严重地危害了本县和永丰两县边区苏区的巩固与发展。
  同年9月16日,乐安中心县委和二十二军政治部联合作出“关于消灭勇敢队2个月工作计划”的决定。成立了永、乐工作委员会,协同作战。组织了500余人的武装冲锋队,经2个月围剿,消灭了“勇敢队”,缴获步枪数十枝,俘虏了所谓“政委”、“主任”等首要分子,士兵200多名投诚,首领邱汉七只身脱逃投敌。
  二、除夕保卫战 1931年国民党军发动对苏区第二次“围剿”,驻守在县城的国民党军第十三师第五旅于2月16日(农历除夕),乘机窜扰招携。
  为了使苏区人民欢度春节,本县独立团在赤卫队的配合下,沿途设伏,英勇抵抗,打退了敌军对苏区的进攻,取得了招携除夕保卫战的胜利。但是,敌人认为独立团是地方武装,兵力不足,装备很差。于22日又出动全旅人马准备再攻招携。路遇红军主力于增田,激战一天,敌遭惨败撤回县城。
  三、十次攻打乐安城 (一)1928年12月初,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简称红二团)200多人,来到本县杨家坳,准备攻打乐安城,县国民党靖卫大队队长刘占云带兵抵抗,红军包围北门、西门和南门,激战两小时,红军主力突破北门占领县城,毙敌6名,俘敌17名,缴枪57枝。
  我军进城后,秋毫无犯,公买公卖,秩序井然,宣传了红军的政策,打击了封建势力。
  (二)1930年1月25日,气候突变,大雪纷飞,红四军万余人在陈毅率领下,冒雪从大金竹出发,经招携到达望仙等地,红四军与张英率领的游击队密切配合,挥师进攻乐安县城。驻守县城的“国民党靖卫团”闻讯即撤退至离城三里的罗汉山,然后放了几枪就逃跑了。红军从东门、北门两路进城,召开了群众大会,提出“办农协、建政权、打土豪、除劣绅”等口号,随即捕了奸商乐子岭、土豪詹罗卜等并罚了款,打了游泰盛当铺,将没收的粮食和财产分给了贫苦农民。
  (三)1930年4月,乐安游击队发展到百多人,配合各区、乡赤卫军千余人,第三次攻打乐安城。与国民党乐安县地方武装“靖卫团”在南门岭下激战两小时,“靖卫团”被游击队击溃,弃城而逃,从而保卫了苏区和促进新区的开辟与发展。
  (四)1930年7月,乐安游击队扩充成立独立营后,在万崇将国民党“靖卫团”击溃,缩回县城。月底,独立营200余人,向县城挺进,敌人一枪未发退至公溪,红军进城驻在曾家祠。国民党军第五十师谭道源部来援,我独立营迅速退出县城,开回招携。
  (五)1930年8月,乐安独立营发展为独立团,联合各乡赤卫队从招携出发攻打县城。县城“靖卫团”闻讯弃城退去沙港,独立团尾追五里,返回县城。在城里驻了三天,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及红军政策,不久仍回招携。
  (六)1930年11月,国民党军路孝忱部一个团驻在乐安城内。乐安独立团和各区游击队,乘夜摸到南门的庙坎上,活捉了敌哨兵,被对面的敌人发觉,敌人在战壕里用机枪向红军扫射,我军死伤多人,暂时退却。
  (七)1931年2月22日,驻县城国民党军第十三师第五旅的一个团,向招携苏区进剿。24日,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从宁都来到招携。26日,相遇于增田。在独立团的配合下,激战一天,敌军伤亡惨重,弃城退守公溪,红军乘胜进城,县苏工作团亦随军进城。立即开展打土豪、没收劣绅财产和粮食,分给贫苦工农,并组织农民协会,建立赤卫队,选举了游五仔为农民协会主席。
  (八)1931年6月,本县独立团200多战士,在团长张方说率领下,从招携向县城挺进。县城国民党“保卫团” 闻讯出城空放几枪后,向公溪逃遁。独立团尾追60华里,狡敌绕道退回县城,企图往永丰七都与反动地方武装王子山联合。独立团将敌击溃于牛田杨家院,缴获步枪10余枝和煤油、面粉等大批物资。
  (九)1932年7月13日,红军二十二军独立第四、五两师和第三军的七、八两师及五军团一个团,从宁都来到乐安,与乐安独立团、赤卫军联合攻打乐安县城。城内驻有国民党军第二十七师孙连仲部一个旅,还有靖卫队和守望队200余人,并筑有防守工事。
  当日午夜,红军炸毁敌人城外碉堡,逼近城郊。14日,敌机来援,被红军击落一架,坠落于离城3华里的马迹潭。15日,占领了姜家岭高地。红军奋勇登城,前仆后继,冲进北门。三军团又打进了东门,占领了全城,歼敌一个旅,俘敌官兵三千余人,缴获各种枪枝二千多支,迫击炮10余门,重机枪18架,无线电台1部。
  (十)1933年3月25日,在取得登仙桥地区战役胜利后,红一方面军和万崇、善和等地游击队、模范营联合攻打乐安县城。驻守城内之国民党军第四十三师孔令恂旅,凭借坚固工事死守待援。从24日至28日,红军攻城5天而未奏效,由于指挥失误,我方损失较重。29日,红军主力放弃攻打乐安,向永丰县城进军。
  四、攻克崇仁县城 1932年12月,第二分区司令员谢唯俊率领独立第五师开辟谷岗新区后,于22日统一指挥乐、宜、崇三县独立团、游击队、赤卫队二千多人,攻打盘据在崇仁县城的地方武装“保卫团”。将县城包围,乐安独立团首冲城门;二分区部队在城外挖筑工事,午夜架梯登城,将守敌击溃,占领县城。残敌向抚州逃窜,国民党军第九十师吴奇伟部前来支援,县城重陷。
  1933年1月8日,谢唯俊又率二分区武装力量与赤卫军、游击队配合,再度攻克崇仁县城,同时张贴布告与群众欢度春节。
  五、配合红军主力反“围剿” (一)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11月上旬,国民党军调集十万大军向中央苏区根据地发动所谓第一次“围剿”。16日第五十师谭道源部侵占乐安;12月7日会同第十八师向我招携、藤田、沙溪进攻;第六、七军自崇仁的谷岗经荫水、石门沟、宁都、黄陂方向前进。
  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提出“撒开两手,诱敌深入,歼敌于根据地”的方针,将红军转移到宁都、黄陂、小布地区隐蔽。12月18日,张辉瓒的十八师向上固、龙岗推进时,已进入红军伏击“口袋”。30日,大战于永丰龙岗,经一天的激战,全歼敌九千多人,活捉师长张辉瓒。
  在大战前夕,本县苏区人民实行坚壁清野,将粮食和牲畜一律隐藏起来,破坏敌人必经要道,国民党军进入苏区后,给养困难,饿肚断炊。大战开始后,乐安独立团在张英率领下,开赴前线配合红军作战。善和、望仙等地游击队、赤卫军截断其归路,歼击残敌。
  (二)第二次反“围剿” 从1931年2月开始,国民党军又调集二十万军队,向苏区进行所谓第二次“围剿”。4月21日,第二十七师高树勋部进占本县招携、青里、善和、大金竹、南坑等地;孙连仲率二十五师经河口、黄陂、新丰、洛口、小布方面合围红军。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领导下,采取“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于5月16日至30日,从东固、富田一带向东横扫七百里,打了五个胜仗,缴枪两万多枝。5月21日,国民党军在中村、石马等地,连遭红军主力的痛击。在撤离中途又遭到县独立团和赤卫军、游击队以及苏区人民的追歼围剿,缴获国民党军枪枝百余枝,弹药、马匹及其他战利品甚多。至此。又一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所谓第二次“围剿”。
  (三)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7月,国民党军发动第三次对苏区的“围剿”。同月,以其第二十三师李云杰部开来乐安。同时第二十五、二十七两师分别向招携、黄石溪前进。
  8月,红军主力从兴国越过敌人空隙,连续取得莲塘、良村、黄陂三战三捷,歼敌一个师又一个旅,共四万三千余人。
  溃军败回途中,大肆实行“三光”政策。县独立团、游击队、赤卫军和苏区人民拿起梭标、镰刀、鸟铳、土炮等武器,伏击溃敌,缴获步枪二千多枝和机枪多挺。
  (四)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6月,国民党军集结六十三万兵力,向苏区根据地实行所谓第四次“围剿”。
  1933年2月26日,红军主力配合县独立团、游击队、赤卫军、模范营等地方武装,在黄陂、蛟湖一带设下伏击阵地,当国民党军五十二师进入伏击圈时,红军发起冲锋,一举歼灭该师全部,师长李明负重伤,抬到蛟湖李家坳而死。28日,国民党军第五十九师不明战情来援,也钻入谷岗、登仙桥伏击口袋。清晨正值大雪纷飞,熟悉本地山路的乐安独立团、游击队等地方武装抢占了珠坑头水嵊山头。红三军团和二分区独立师赶到,两边山头部队冲击国民党军,第五十九师大部被歼,师长陈时骥化装老百姓躲在山坑里也被活捉。
  同年3月,国民党军罗卓英率第十八、九师来援,与五十九师残部汇合,想挽回黄陂、登仙桥的惨败,折回宜黄东陂、干溪、黄柏岭、草鞋岗一带,并占据霹雳山及雷公嵊高峰。红军采取大兵团歼灭战法,县独立团、游击队、模范营、赤卫军熟悉地势作向导,辟开敌人火力,越过空隙地,以泰山压顶之势,对雷公嵊霹雳山发起猛攻,包围观音山,全歼国民党军第十一师全部,师长萧乾负重伤而死,这就是著名的东陂大捷。
  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战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针”,在宜黄南部两战两捷(2月28日至3月21日)全歼敌军三个师,缴枪万余枝,大炮40余门,胜利地打破了敌人第四次“围剿”。
  在黄陂、登仙桥、东陂三大战斗中,本县苏区人民除直接参军参战外,并帮助红军运粮食、抬担架、搬物资,截断溃军归路;在后方发动广大妇女护理伤病员、慰问战士和红军家属、打草鞋、制军鞋等,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五)第五次反“围剿” 在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扩红运动在全苏区开展,广大群众踊跃报名参军,兵员补充,发展到十万人,各区、乡游击队、赤卫军、模范营等地方武装力量,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但是,由于“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在政治上,于1933年9月开展反“罗明路线”斗争时,错误地批判了乐安中心县委书记胡嘉宾是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并撤销其职务。11月2日,在江西二次团代表大会上又撤销了少共乐安中心县委书记李书彬的职务。在军事上,对第五次反“围剿”形势错误估计,采取“不丧失寸土”、“六路分兵”,实行“单纯防御”、“冒险主义”等错误的战略战术,使我军处于被动地位。
  1934年春,善和、招携、增田等苏区先后遭到国民党军多次进攻,各地碉堡均被国民党军占领。4月,二分区独立第五师师长刘加贺在前团碉堡失守时牺牲。国民党军第二十七师侵占望仙,本县苏区范围日益缩小。因而未能配合红军主力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10月,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六、开展游击战争 1934年6月,在乐、宜、崇三县联合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同时,江西军区第二分区司令部,抽调三县独立团、营地方武装和干部中的党团员骨干,组织挺进队第一、第二大队。乐安为第一大队,宜黄、崇仁为第二大队。深入到乐安、崇仁交界的公溪、马安坪和丰城、新干交界的白沙、濂坑;乐安、永丰交界的竹山及崇仁的礼陂、叉路口和宜黄的蛟湖、霍源等一带地区开展游击斗争。
  挺进队在白沙、竹山及新干的七琴、大坑摧毁了国民党军队建筑的碉堡、炮褛多处;7月,乐安第一挺进大队深入龚坊区公署,击毙其区长,缴获光洋八百元,枪枝多条;后又袭击崇仁礼陂区公署。8月,第二分区独立第五师深入宜黄棠阴、神岗一带,坚持游击斗争,在棠阴谷垅山头歼灭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和“义勇军”官兵数百名,缴获军用品甚多。10月,江西军区将地方武装组成一、二、三团。乐、宜、崇地方武装改为独立第二团。同时,根据省委关于“从金竹突围,越过敌人封锁线,袭扰、牵制、打击敌人,配合红军北上抗日”的指示,决定留下一支游击队,由乐安县苏维埃军事部长曾德恒率领,活动于乐安、宁都交界的大树岭;另一支由乐安中心县委书记兼二分区政委李福槐带领。
  同年秋,地主武装招携还乡团邀请驻流坑的国民党军第二十七师师部,向招携苏区进犯。该部从流坑到招携必须沿乌江河而上,两岸都是崇山峻岭,山深林密。乐安第一挺进大队百余名战士预伏于此,以待来敌。当第二十七师师部进入伏击圈时,突然枪弹、手榴弹居高临下射向敌人,该师遭到突然袭击,又不知真实军情,队伍大乱,遂败退流坑。
  12月20日拂晓,李福槐率部突围到坪坑,各机关干部、独立团、挺进队、游击队等二千多人(其中武装部队八百多人),在坪坑混合编成一、二两营,趁黑夜继续前进,在带陂桥被截为两段。一营三百多人,由政治部主任罗民福率领突出重围;另一营一千五百多人由李福槐带领折回山里,疏散家属,精减装备,强渡银口河,冲破第一道封锁线。
  1935年1月,两支突击队在新干的大坑汇合后,将队伍整编为三个营。3月底,到达湖南,终因未找到红军主力而被冲散。
  2月,留在大金竹、大树岭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的游击队,被包围于大树岭一个山头,曾德恒率部奋战四昼夜,终因弹尽粮绝,大部分队员牺牲,曾德恒不幸被俘,解往洛口后英勇就义。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