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私塾、书院、县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85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私塾、书院、县学
分类号: G527.564
页数: 1
摘要: 私塾有二种形式,一为蒙馆,一为经馆,均无定制和学制。有的由教书先生自己设馆招生,有的由学生的家长凑资或祠堂公产拨资兴办。蒙馆只招收启蒙学童,授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七言杂字》等识字本和习写毛笔字;经馆的学生一般经过启蒙教育后,进而学习《四书》、《五经》之类,习作诗、词、歌、赋和八股文、应用文等,以备应试。本县自宋至民国初期,县城各姓宗族和较大农村集镇都设立了私塾。本县县学设于孔庙右侧,由儒学教谕、训导任教,另设有门子、斋夫杂役,学员中部分优秀生员由县供学膳,称为廪生。清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县学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关键词: 私塾 书院 县学 乐安县

内容

私塾有二种形式,一为蒙馆,一为经馆,均无定制和学制。有的由教书先生自己设馆招生,有的由学生的家长凑资或祠堂公产拨资兴办。蒙馆只招收启蒙学童,授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七言杂字》等识字本和习写毛笔字;经馆的学生一般经过启蒙教育后,进而学习《四书》、《五经》之类,习作诗、词、歌、赋和八股文、应用文等,以备应试。本县自宋至民国初期,县城各姓宗族和较大农村集镇都设立了私塾。
  书院是应试士子进修和研究学术的场所。本县规模较大的书院是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年)县人名士夏友兰捐田500亩,在县城东门外首创的鳌溪书院,当时设山长、大学训导、直学、学正、库子各一员,门子二员。后夏友兰之子又续捐田160亩补助书院经费。明代以后,书院教务改由县儒学主持。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鳌溪书院被毁后,便以其剩余的学田并增募经费在县城大圳上另建立乐庠书院(初称乐庠庄)。道光三年(1823年)县人何文芬捐田2800余石,又在城西兴建安浦书院。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公产建尚义书院于学官之后。随后,县南二乡集资建义云书院于水南的茶园(原址现已改建牛田农中),建步云书院于万崇。其他小型的私人捐建的书院自宋及清有64所之多,但这些书院仅供其本家子女或族众学习之用。
  县学是中试生员分科(礼、乐、射、御、书、数)进修之所。本县县学设于孔庙右侧,由儒学教谕、训导任教,另设有门子、斋夫杂役,学员中部分优秀生员由县供学膳,称为廪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县学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牛田茶园中学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