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畜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4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畜牧
分类号:
F326.375.64
页数:
5
摘要:
本县畜禽品种繁多,有牛、猪、羊、兔、鸡、鸭、鹅等30余种。
关键词:
乐安县
地方史志
发展畜牧
内容
一、品种本县畜禽品种繁多,有牛、猪、羊、兔、鸡、鸭、鹅等30余种。
表2—18畜禽品种表二、饲养耕牛有黄牛、水牛,据民国24年(1935年)《江西年鉴》记载:“乐安养有耕牛19601头。”水牛适宜于湖田、陷田、复种指数高的地方。本县湖坪、万崇、罗陂、潭港、鳌溪、增田等地农户多饲养;黄牛适宜于山区陡坡梯田,多分布于招携、坪溪、金竹、谷岗等乡。但黄牛历来忽视选种、选配工作,存在近交乱配现象,致使品种退化,体型缩小,群众称“狗牯牛”、“石牛仔”,其役力大为降低。
1973年,戴坊公社开始从省种公牛站引进了摩拉公水牛1头,与本地水牛杂交,繁殖牛犊5头。其杂交牛犊体匀称,肌肉丰满,体型高大,役力强。1980年,县农业局畜牧站在鹏州公社用摩拉公水牛和西门塔尔黄牛,试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共产杂交牛9头(其中黄牛1头),其杂交牛犊生长快,役力强,很受群众欢迎。
据1950年统计,全县有耕牛15475头,比民国24年少养4126头。至1956年,全县饲养耕牛21534头,比1950年提高39.2%。1965年全县饲养耕牛量下降到19982头,比1956年下降7.2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耕牛饲养量逐年增多,到1985年底饲养达30789头,比1976年增养6986头,提高22.7%。役牛所负担的耕田面积,由1950年每头负担43.2亩,下降到1985年的每头负担耕地面积的15.07亩。
表2—19 乐安县几个年份耕牛饲养及役牛负担耕地情况表奶牛1958年县畜牧兽医协会在县城养了本地黄奶牛8头,1963年县良种场引进荷兰奶牛8头,每天产奶20—30市斤。后因牛奶滞销,于1974年停养。
本县的耕牛历来就是放养,喂以青草,冬春雨雪天气才改为舍饲,喂以稻草,间或加喂一点煮熟的细糠。但也有些地方由于早稻草贮存量不足,对耕牛喂以二晚稻草,梗硬带刺,营养性差,且农药残留量大。还有些地方在舍食期间管理粗放,耕牛生虱、生癞,农民用烈性农药治疗,因而引起耕牛中毒、死亡现象常有发生。1973年山砀公社杏坊大队,第一、二生产小队,误用烈性药1605搽涂牛虱,造成25头耕牛严重中毒,其中15头死亡。
猪“乐安花猪”有悠久的饲养历史。据《江西省地方家畜品种》内记载:建国前乐安引进了宁都的黑猪种,经杂交以后,形成了“乐安花猪”。“乐安花猪”是全省著名的地方良种之一。体型较大,全身除头部及尾端固定为黑色外,躯干有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1—4个黑快,形成黑白相间的花斑。腹部为白色,额顶有不规则的白色小块(条),毛较稀疏。头大嘴平,耳下垂,背部宽阔,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多分布于金竹、坪溪、招携、南村、望仙等地。建国后于1956年9月、1960年8月、1980年8月,省、地、县有关部门先后调查资料表明,“乐安花猪”有“大山种”和“小山种”两个类型。现以南村、望仙两个乡饲养较多。
1979年,省、地、县有关兽医技术人员,对“乐安花猪”进行胴体组织分离测验,共测定3头,其结果是出肉率占72.3%,其中瘦肉占42.82%。出肉率和瘦肉率都较高。
“乐安花猪”母猪繁殖力强,产崽率高,护理周到,据1980年对13窝母猪产崽调查,平均每窝产崽11.3头,最多16头,成活率达90%以上,断奶期崽体重平均9—11公斤。
“乐安花猪”虽为省优良品种之一;但由于缺乏计划选育,提纯复壮,目前体型、外貌均不一致,差异较大。种猪数量和质量均不能适应养猪发展的需要。对公、母猪要进行选育,有计划地育成遗传性稳定,体型、外貌均要求符合“乐安花猪”特点的瘦肉型品种。
1954年,县畜牧水产场从南昌省种畜牧场引进约克夏猪3头,1956年引进巴克夏猪,1968年引进长白猪、北京黑猪,1970年从湖南购进宁乡猪1万余头,除留用部分公、母猪外,大都作商品猪用。其公猪与本地母猪杂交,后代具有明显的优势,当时深受群众欢迎。
1983年4月至10月,县农业局畜牧兽医站,在龚坊公社进行了生猪的人工授精试验。共配种195头,其中受胎170头,受胎率达87.2%。
建国后,本县养猪户仍沿袭传统的放养,以青饲料加细糠煮成熟食,蛋白质含量低,营养性差,以致出栏率低于全省水平。据民国24年(1935年)《江西年鉴》记载:“乐安有养猪户22101户,饲养生猪44802头。”1950年底全县存生猪19018头,比民国24年少养25784头。1965年全县生猪存栏数为41717头,比1950年增养22699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县有了精饲料和配合饲料加工业,毛猪生产才有较大的发展,1985年生猪存栏数为107777头,比1935年和1950年的存栏数分别提高1.4倍和4.7倍。自1978年始到1985年止共为国家提供商品猪50530头。
表2—20 乐安县几个年份生猪饲养出栏及年末存栏数概况表兔据1951年统计资料,全县养有本地菜兔26只,分布于坪溪、金竹等地,到1956年时只有兔7只。1979年县外贸公司从临川引进长毛兔660只,并以谷岗、南村、龚坊、牛田、万坊、鳌溪等地为繁殖基地。尔后因管理不善,这批长毛兔到1981年时基本绝种。1982年山砀公社茶场从浙江省引进良种长毛兔55对(其中8对是西德纯种长毛兔),每只成年兔产毛700—1000克,毛长且不结球,经济效益高,繁殖力强,有推广价值。到1985年底全县公私养兔共232只。
羊建国前,本县只有潭港、增田、南村等地群众养有家山羊30余只。1970年, 湖坪公社社办林场在参陂养有羊200余只;1971年,戴坊公社养羊150只。其后大马头垦殖场、农科所及部队农场均相继养羊。因羊肉、羊毛销路不景气,全县养羊量逐年下降,到1985年仅有望仙乡私养3头。
鸡本地鸡体型小,生长慢,成熟期迟,产蛋率低。据调查一羽母鸡年产蛋80—100个,但肉鲜味美。1953年,县畜牧水产场从省种畜场引进洛岛红鸡和澳洲黑鸡40余只;1975年从南昌蚕桑场引进白洛克鸡20只;1982年引进新杂鸡280只,来杭鸡4500只。来杭鸡在同等饲养条件下,产蛋率高于本地鸡约50%以上,年产量220—280个。1984年,本县引进罗斯鸡4000只,饲养5个月即可产蛋,年产量220个以上。同年,县科委和养鸡专业户又引进了2300只新波罗肉用鸡,饲养70天左右,体重达3市斤以上,经济效益高。
据民国24年(1935年)《江西年鉴》记载:“乐安有22401养鸡户,饲养生鸡126005只。”建国后,1950年,全县饲养236573只,1956年饲养332608只。1965年饲养234250只,比1956年减养98358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禽饲养量逐年增多,到1985年全县饲养家禽339426只,比1978年的259100只,增养31%。
乐安县几个年份家禽饲养比较图单位:万只三、防疫耕牛的主要疫病有:牛出败、牛流感、牛腐蹄病、牛前胃病、破伤风、五号病;生猪的主要疫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猪喘气病、传染性胃肠炎、仔猪白痢、感冒、体内外寄生虫病、五号病。家禽主要疫病有:鸡新城疫、禽出败、白痢、球虫等病。
建国前,本县从事兽医事业的人员不多,据1949年统计,分布在全县各地的民间兽医仅有30余人。其中湖溪乡沙港村的杨千祥,在兽医针灸方面造诣颇深;龚坊乡同富村的康先宗,使用中草药治疗牛病有独到之处。还有不少“牛伢人”和“牛贩子”都有相牛一技之长。但他们“同行相妒,互相保守”,致使这方面的技术与经验难以积累流传和提高。
建国后,本县对畜禽疫病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1952年,鳌溪镇组织了中草药合作社,开始从事猪病的防治,各地区相继成立了耕牛健康检查和牲畜市场、运输、屠宰、收购的检疫站。1954年,首次给牛、猪打预防针。此后,每年均组织干群和兽医人员对畜禽进行春秋两季突击性的疫苗预防注射,对危害畜禽健康的猪瘟基本控制,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牛出败发生率也大大减少。
表2—21 乐安县几个年份畜禽疫苗注射统计表单位:万头 1963年,县农业局兽医站在戴坊、龚坊两公社,开展了猪牛畜病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采取包防、包医疗、包阉割的三包工作。1965年在全县推行了畜病合作医疗制度,促进了我县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各地疫苗注射工作开展不平衡,检疫制度不健全,随着市场的开放,牲畜交换频繁,病畜、病死畜肉上市的情况时有出现,造成了“猪链球菌病”、“—号病”和“五号病”近年在本县发生。牛田公社在1979年5月,因抚州建桥工程队带进含有病毒的猪肉和内脏,引起了37头生猪患“五号病”;鳌溪镇从外地调进病猪和内脏,也引起“五号病”流行。
根据中央、省、地防治“五号病”办公室指示,本县于1983年10月27日成立了县防治牲畜“五号病”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农业局、商业局、公安局、交通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负责人,为该部成员。全县各公社(镇)相继成立了“五防”领导小组,积极采取措施,对患病地区施行“封锁、检疫、消毒、处理”,防止泛滥,发病率有明显下降。1983年有万坊、罗陂、牛田3个公社、6个大队、6个生产队流行,发病的生猪有186头,其中死亡18头;发病耕牛6头,无死亡。1984年仅有公溪镇的荷陂村流行,发病生猪21头,耕牛4头,均无死亡。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