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45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水利
分类号: TV632.564
页数: 9
摘要: 乐安县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境内的宝塘、谷岗、牛田及湖坪4个水系集水面积为2214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土地面积91.9%。水能开发利用的潜力也很大,全县河流水系水能理论蕴藏量8.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3.36万千瓦。建国前,对水利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水利工程极为简陋,无法抗御水旱灾害。有效灌溉面积约为23.98万亩,其中保灌面积17.1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3.84万亩,尚有10多万亩农田未受到效益。目前已灌溉农田1.5万亩,亩产已达700斤以上。其中轻度流失81.7255万亩,中度流失47.4502亩,强度流失18.9112万亩。
关键词: 乐安县 地方史志 水利资源

内容

乐安县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境内的宝塘、谷岗、牛田及湖坪4个水系集水面积为2214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土地面积91.9%。水能开发利用的潜力也很大,全县河流水系水能理论蕴藏量8.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3.36万千瓦。
  建国前,对水利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水利工程极为简陋,无法抗御水旱灾害。
  建国后,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计蓄水工程1025座,蓄水量8871万立方米,永久性引水工程205座,可引流量5.16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约为23.98万亩,其中保灌面积17.1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3.84万亩,尚有10多万亩农田未受到效益。
  本县水土流失量1985年为148.09万亩,综合治理面积为14.40万亩,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工作仍然艰巨。
  第一节水利设施一、蓄水工程民国时期,本县的蓄水工程只有水塘。面积较大的有增田乡带陂村的月塘,戴坊乡的湖背,其蓄水量均在1万立方米以上,灌田约100亩左右。其余分布县内各地的简陋塘坝蓄水量都很小,抗旱能力极差。建国后1952年开始修筑小(二)型水库1座,此后陆续修建,至1985年先后修成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6座,小(二)型水库115座,小水库和塘坝893座,共可蓄水8871万立方米。
  中型水库东元水库建于1978年。是抚州地区已建成浆砌块石重力坝工程中大坝最高的一座中型水率。坝高40.45米,坝顶长87.6米,集雨面积18.2平方公里,蓄水量为1180万立方米。渠系分为主干渠和后左、右干渠,共长2万多米,主要渠系附属建筑物共有隧洞7座,浆砌块石渡漕2座,薄壳渡漕9座,大小涵闸20多座。原计划灌溉南村、增田、望仙3个乡的农田5万亩。目前已灌溉农田1.5万亩,亩产已达700斤以上。
  东元水库乐安县水系现有水利水电设施分布图小(一)型水库从1956年开始至1985年共建小(一)型水库16座。总容量408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0519亩。
  长垄水库。位于戴坊镇,1956年建,有效容量352.5万立方米,实灌田6384亩。
  东陂弯水库。座落于航桥乡,1957年建,有效库容349万立方米,实灌田3370亩。
  石里元水库。座落于龚坊乡,1957年建,有效库容448万立米,实灌田7400亩。
  乃江水库。座落于万崇乡,1957年建,有效库容261万立方米,实灌田2450亩。
  友谊水库。座落于山砀乡,1958年建,有效库容425万立方米,实灌田6800亩。
  大池水库。座落于鹏州乡,1958年建,有效库容280万立方米,实灌田2000亩。
  丁元水库。座落于鳌溪镇,1958年建,有效库容280万立方米,实灌田2490亩。
  坳背水库。座落于牛田镇,1958年建,有效库容258万立方米,实灌田1400亩。
  胜利水库。座落于湖坪乡,1958年建,有效库容171.5万立方米,实灌田3400亩。
  三百塅水库。座落于罗陂乡,1958年建,有效库容193万立方米,实灌田2100亩。
  西排水库。座落于龚坊乡,1965年建,有效库容109万立方米,实灌田2200亩。
  冷水井水库。座落于湖坪乡,1967年建,有效库容150万立方米,实灌田1500亩。
  才元水库。座落于戴坊镇,1969年建,有效库容270万立方米,实灌田3165亩。
  看方水库。座落于湖坪乡,1973年建,有效库容240.5万立方米,实灌田3400亩。
  江下水库。座落于潭港乡,1974年建,有效库容165万立方米,实灌田960亩。
  大盘山水库。座落于戴坊镇,1978年建,有效库容194万立方米,实灌田1500亩。
  小(二)型水库建国后至1985年共建小(二)型水库115座。其分布:西北部灌溉区54座,中西南部引灌区60座,南部引灌区1座。
  小(二)型以下水库及塘坝,全县共建有893座。西北部蓄灌区306座,中西南部蓄、引灌区560座,南部引灌区27座。
  表2—12 1985年乐安县水利设施蓄水工程统计表 (续上表) 二、引水工程建国前,据清同治十年版《乐安县志》载:全县建有小型水陂146座。清咸丰年间龚坊建筑过“黄日池坝”。民国9年(1920年),山砀乡的庙前,群众集资垒砌石陂1座,湖坪乡的望坑筑有柴陂1座,各可灌田1000亩。
  原有小型水陂忠义(即现在的鳌溪、石陂、罗山、增田、带陂、茅岗等地)有40座;乐安乡(即现在的潭港、鹏州、戴坊、同富、竹山、沙堆等地)有19座;添授乡(即现在的沙港、湖溪、龚坊、公溪、山砀、航桥等地)有60座;云盖乡(即现在的望仙、南村、招携、金竹、牛田、湖坪、万崇、罗陂等地)有27座。共计146座。
  新修水陂(坝) 建国后,本县先后共修水陂205座,可灌面积5.1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85万亩,其中水陂(坝)8座,约可灌田0.9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0.65万亩。
  增田渡槽乐安县水利分区图表2—13 1985年乐安县弓引水工程统计表表2—14 乐安县建国后兴修水陂(坝)情况表三、提水工程民国以前,本县均用人力、畜力车水抗旱。建国后逐步转向机械和电力排灌。现有沿河地区修建的固定抽水机站237座(包括临时性移动的抽水机194台),共有排灌动力246台(其中电动机4台,内燃机233台,水轮泵9台),拥有3695马力,有效灌溉面积4.9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98万亩。1985年建成电排站4座,4台装机66千瓦,可灌田1200亩。
  表2—15 1985年乐安县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面积统计表第二节水土保持一、水土流失清代以前,本县森林面积广,植被覆盖率高。溪水清澈,水土流失甚为轻微。民国时期,政府虽每年号召造林,但管理不善,成活率不高。而民间的封山育林,乡规民约却有很大的约束力,乱砍滥伐现象很少,水土流失并不严重。
  建国后毁林开荒,特别是1958年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乱砍滥伐,森林面积大为缩小,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河床增高(比建国前约增高表2—16 乐安县水土流失面积及治理措施情况表0.5—1米),航行困难,灾害频繁。1957—1980年全县发生旱灾31次,水灾16次,涝灾18次,累计受害田亩190.3万亩。
  1984年对水土流失面积进行了实地调查,查明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48.0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1%,占山地面积52.8%。其中轻度流失81.7255万亩,中度流失47.4502亩,强度流失18.9112万亩。
  二、综合治理根据县水土保持办公室规划要求,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对各类不同流失区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措施。1984年以来,对水土流失区,进行了飞机播种造林。飞播的小松树苗有的长成1米高左右,最低的也有30厘米。
  表2—17 乐安县1984—1985年部分水土流失区飞播面积表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