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技 农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41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技 农艺
分类号: F327.56
页数: 13
摘要: 建国前,由于耕作制度落后,耕地复种指数低,作物种植守旧,“早稻不到清明不下种,不到立夏不栽禾,到了立秋才割禾”。耽误了农时,影响了产量,耕作又极粗糙,除少数门庄田外,一般田不冬耕冬翻,任其杂草蔓长,虫害孳生。水稻栽种的行距1.5—1.8尺见方的“跑马禾”,每亩栽3000—3500株,除少数冷浆田用硫磺、骨粉蘸秧外,一般田都栽“白水禾”。门庄田耘禾2次,坑田、排田耘禾1次,施用农家人畜粪尿和青草青叶沤肥,历来产量很低,亩产一般在200斤左右。包括万崇乡全部和湖坪、罗陂等乡的大部共38个村及良种场。
关键词: 乐安县 地方史志 耕作制度

内容

一、耕作制度本县处于山区丘陵地带,耕地有不少排田、垅田和坑田。建国前,由于耕作制度落后,耕地复种指数低,作物种植守旧,“早稻不到清明不下种,不到立夏不栽禾,到了立秋才割禾”。耽误了农时,影响了产量,耕作又极粗糙,除少数门庄田外,一般田不冬耕冬翻,任其杂草蔓长,虫害孳生。水稻栽种的行距1.5—1.8尺见方的“跑马禾”,每亩栽3000—3500株,除少数冷浆田用硫磺、骨粉蘸秧外,一般田都栽“白水禾”。门庄田耘禾2次,坑田、排田耘禾1次,施用农家人畜粪尿和青草青叶沤肥,历来产量很低,亩产一般在200斤左右。
  50年代初,本县建立了良种繁殖场、畜牧水产场、农科所3所农业科研单位,乡(社)有专职农技干部,负责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随着生产条件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耕作制度也不断改进。
  单季稻生产时期1949—1955年,本县除少量水田为稻——豆、稻——油,双季稻(含桠禾)等一年两熟外,大部分耕地仍沿袭只栽一季早稻或一季晚稻,50年代初期试搞“三变”,增加复种面积,初步扭转了广种薄收、土地利用率低的耕作陋习。但改变的面积不大,1955年,一季晚稻仍有29.6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62.1%,一季早稻为11.9万亩,占种植总面积乐安县农作制度图的24.2%,稻——豆,为2.98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6.1%,稻——油为2.5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5.1%。
  一季变双季时期 1956—1965年,本县农业生产开始向深度发展,这一时期为扩大复种面积,发展经济作物,推行一季变双季、一晚变早稻和旱地变水田的农业“三变”的耕作制度。1957年,全县一季变双季面积9.4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0%。由于复种面积的扩大,当年粮食总产量12842.92万斤,比上年增产1311.9万斤。60年代,为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改稀植为密植,改栽“跑马禾”为横直密植规格的4×5、5×5寸的行株距离规格,每亩可多植1万余株,同时,改稻——稻——闲为稻——稻——肥。1965年,双季稻种植达8.6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1,4%。
  推广双季稻时期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70年代初期,本县坚持了以中熟品种当家的早晚品种搭配方式,狠抓以保温育秧为主的培育壮秧方法,搞好以科学管水为中心的田间管理措施,增施磷钾肥,插足基本苗,防治病虫害,有力地推动了双季稻生产。但后因肥料供应不上,全县又改为稻——稻——肥为主的耕作制度,并适当搭配稻——肥、稻——闲、稻——稻——油耕作。1975年,全县播种绿肥26.5万亩,占耕地的72.8%,当年种植双季稻达18.2万亩,占水稻的55.8%。
  为适应农业生产向商品化发展的新形势需要,1981年后,因地制宜,逐步改为“合理轮作,用地和养地相结合”为中心的耕作制度,有如下七种制度: 1、稻——稻——肥的1年三熟制,分布在低丘陵的小平地或山间小盆地的塅田,约有11.5万亩,占双季稻的70%左右,占水稻田的31.9%。
  2、稻——肥1年两熟制,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区的山坑、山排铁水田,有8.2万亩左右,占水稻田面积的22.7%。
  3、一季中、晚稻——冬闲制,主要分布在排水不良的低洼田、丘陵山坑田和山垅冷浸田,约有9—10万亩,占稻田面积的25%左右。
  4、双季稻——冬闲制,主要分布在易受畜害、禽害的门庄田和早稻秧田,有5.5万亩左右,占水稻田的15%。
  5、稻——稻——油、稻——豆——油、稻油等1年两熟或1年三熟制,冬季实行红花草、油菜轮作,这种耕作制度很有发展前途。
  6、经济作物和水稻轮作制,近两年有新的发展,推行了花生——晚稻、西瓜——晚稻、油菜——西瓜——晚稻、晒烟——晚稻、稻——鱼等连作制,约占水稻田面积的5%左右。
  7、旱地耕作以红薯——油菜1年两熟制为主占旱地面积的15%,另外还有花生、芝麻、瓜类等作物轮作制度。
  二、土壤改良根据本县地貌类型和土壤型的组合特性,结合建国后30多年的土壤利用实践,以及1959、1981年土壤普查的科学数据,因地制宜将全县划为5个土壤利改区,9个土壤改良区。
  1、中南部中低山丘陵红壤区。位于本县境中南部,包括谷岗、坪溪、金竹、招携4个乡镇的全部和公溪、湖溪、鳌溪、南村、望仙、湖坪、罗陂等乡镇的66个村,总面积138万亩(含水域、村庄、道路),占全县总面积的6%,覆盖率为52.8%,属红壤、麻沙泥田土壤,耕地面积甚少,占总面积的6%,处于山地峡谷间,田块小、坡度大、日照短、土温低,农业生产条件差,但因山高林密,蓄水量大,利用自然水和临时引水工程,进行以山养山,排渍改土,使之成为农林区。(1)本区的中低山酸性结晶岩类红壤、黄壤麻沙泥田片,进行封山育林,开好环山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改串灌、漫灌为沟灌,逐步加深耕作层,提高地温,并进行合理施肥,改用良种,部分高寒山区,改栽一季中稻或杂交水稻。(2)本区的低山高丘酸性结晶类红壤、麻沙泥田、鳝泥田片,进行以山养山,因地制宜发展农、牧、副业生产,着重发展林业。
  2、西北部高丘红壤区。包括鹏州、潭港两乡和增田乡的王沙、小池;牛田镇的羊家岭;望仙乡的东炉、坪上;航桥乡的厚坊;山砀乡的蔡坊;龚坊乡的殷坊、濂坑、长罗;戴坊镇的峰岫、社坑、麦坑等34处,土地面积为66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8.29%,为本县相对的山多田少的林粮兼作区。(1)本区的高丘酸性结晶红麻沙泥田,实行轮作防渍,垦殖发展为林粮片,以林为主,以粮为辅。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改造冷浸低产田,并采取改土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施肥料,改进耕作制度。(2)高丘泥质岩红壤鳝泥田,实行改土防渍措施,垦殖为林粮片。发展为油茶林和油桐林等亚热带经济林,相应改造低产田,对潴育型水稻土搞好水利建设,合理排灌,防洪防旱。
  3、北部中低丘陵红壤区。包括湖溪、公溪、航桥、山砀、龚坊、戴坊等乡镇的40个村,有土地面积62万亩,占全县土地的38%,其中林地20万亩,是相对山少田多,粮食占优势的农粮区,区内土壤以中低丘为主,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年降水量不匀,有旱涝灾害,着重培土改土,保持水土,成为本县的粮茶区。(1)中低丘陵红沙岩类红壤、红沙泥田、潮沙泥田,进行改土培肥,保持水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发展成粮食生产为主,油茶生产为辅的粮、油、茶生产区。(2)低丘红沙岩红壤、红沙泥田,着重培肥高产,搞好水土保持,发展农粮为主,油、茶、牧、副为辅的粮产区。
  4、中部高中丘陵红壤区。包括鳌溪镇及南村乡的管坊、太平、西坑、望下、茅岗、樟坑、前团、南坑;增田乡的长江、带陂、瑶前、汤元、东湖、石陂、西边、温田;望仙乡的山湾、肖坊、高望等29个村,总面积4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11.63%,是本县田多山少,水土流失严重区,土壤类型除鳌溪镇有部分泥质岩成土母质外,其他均为酸性结晶岩类丘陵红壤,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严重流失,但气候温和,热量较高,有利于栽培双季稻,本区着重营林造林,以保持水土为主,发展经济林,提高粮食总产、单产量,相应地发展牧、副、渔业生产。
  5、西南低丘红壤区。包括万崇乡全部和湖坪、罗陂等乡的大部共38个村及良种场。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4.68%,是一个地势低,光、热、水条件较好,发展前途较大的农业区。区内成土母质较复杂,为酸性结晶岩类,泥质岩类、石英岩类、红沙岩类和河流冲积物,因地形和土母质的差异,以及农业上的限制因素而划分为两个土壤利改片。(1)对低丘岩类红壤、鳝泥田、潮沙泥田划为增肥保土、垦殖保护片,主要发展粮食生产、相应发展大豆、芝麻、甘蔗、柑桔等经济作物,为粮食、经济作物区。(2)低丘酸性结晶岩类红壤、麻沙泥田,划为改土培肥、垦殖抚育片。另外,对山区红壤,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同时,更新抚育乐安县农业区划图中、幼林,特别要造水源涵养林,增强抗旱能力,对麻沙泥田逐年加深耕作层,并改土培肥。
  三、品种改良建国前,本县农家多自留禾种,有的亲友就近交换禾种,年复一年地种植,致使品种单调老化,产量很低,当家品种有:六十工、波阳早、中粘、细粒红、乌谷白、麻禾子、油红、金包银、冷水白、红壳糯等10个较好的禾种。
  建国后,农业部门重视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改良、推广良种工作,特别是水稻良种的改良推广,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本县良种推广,经历了3次改革和4个发展时期。
  推广选用农家良种时期(1950—1956年) 1956年以前,本县基本上沿用建国以前的农家品种,当时主要品种有:早稻是野禾子、六十工、柳条子、彭夫子等19个品种;一季早稻是懒担粪、湖北迟、宜黄早等15个品种;早糯是鱼子糯、黄丝糯等3个品种;一晚是大白米、乌谷白等26个品种。以上品种只有9个品种是早熟,清明前后播种,大暑前后成熟。栽种早熟品种,主要为解决青黄不接时粮荒困难,其余品种均属迟熟,只能栽种一季稻。这些农家品种适应性强,能抗病虫害,省工省肥,但茎秆高、叶披散、易倒伏,亩产200多斤。
  推广改良高秆时期(1956—1964年) 农业合作化后,本县原有的农家高秆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广优良品种已成为当务之急,从1956年起,开始引进南特稻、莲塘早、陆财号、赣农3425号等几个高秆良种,在县境推广获得高产,当年以改良高秆更换农家高秆的热潮在本县形成。改良高秆适应性强,分蘖快、穗长、千粒重高,种植行距较密,每亩田原先栽五六千株增至万株,当年增产100多斤,是本县农业生产的第一次飞跃。之后,全县多数生产合作社,开始以浙场9号、油粘子、黄禾子、麻壳红、银梗晚等5个品种试种双季稻,1959年种植双季稻面积11.2529万亩,水稻单产由223斤,提高到279斤。
  推广矮秆良种时期(1964—1976年) 南特号、莲塘早等高秆品种,存在不耐肥,易倒伏、增产潜力小的弱点,亩产长期徘徊在300斤左右。1964年本县从广东、浙江等地引进矮脚南特号、珍珠矮、江矮早、广场矮等矮秆良种,在多数社队试种成功。这种矮秆品种,除具备秆矮茎粗、分蘖力强、千粒重高、结实力高的优点外,并有产量高、不倒伏的特点。群众称之为“叶里藏金稻”,得到广泛的推广种植,到1972年为止,本县已经形成了矮秆品种的早、中、迟熟配套,矮秆种植面积占早稻面积的95%以上,基本上实现了矮秆良种化,当年早稻亩产创412斤的新纪录,首次突破400斤大关。
  推广杂交水稻时期(1976—1985年) 1976年,本县开始推广以“仙优二号”组合为主的杂交水稻栽培获得成功,县农业、科研部门连续多年共派7批计665人(次),前往广东海南岛崖县进行杂交水稻繁殖制种,到1983年为止,繁殖不育系种子2.84304万斤,配制杂优种子27.0461万斤;同时在县境繁殖不育系种子达8.8022万斤。杂交水稻具有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结实力高、穗大粒密,特别是遇到寒露风有二次结实能力,能稳产高产,群众称之为“幸福稻”。本县自1976年试种二晚杂交水稻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上升。近两年推广“仙优六号”杂交水稻,到1985年为止,全县已经形成早稻由矮秆良种当家,晚稻由杂交良种当家的局面。
  早稻良种有“29丰”、“73—07”、“78—130”、“红四一○”、“密粒红”等30多种。
  晚稻良种有“仙优六号”、“溪二28”、“珍圭九号”、“矮饶76”、“余赤231—8”等20多种。
  建国后,本县培育的乐农一、二、三、四、五、六、七号新品种,其中的乐农一、二号参加省区域试种,被评为较好的品种,1976年获县劳模大会奖励。
  表2—5 乐安县1976—1985年杂交二晚增产表花生有“梅花一号”、“狮选三号”、“粤油551”等;大豆有“矮脚早”、“矮脚青”;油菜有“西南302”、“81008”等;西瓜有“马兰瓜”等;玉米有“中单2号”;马铃薯有“东北马铃薯”等。
  四、肥料使用建国前,本县农业生产,历来以人畜粪尿、草木灰、猪牛骨灰等农家肥为主,也因地制宜地施用少量的石膏、石灰、硫磺等矿物质肥料,尚无用化肥的习惯。
  建国后,1952年开始推行使用化肥——硫酸铵,群众喜用化肥,称为“肥精”,当时化肥自由买卖。1958年公社化后,集体生产对化肥需求量增大,化肥供应紧张,改自由购买为按计划分配供应。“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厂停工停产,化肥供应更为紧张,实行按耕地面积供应、适当照顾经济作物的定量供应办法。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向多样化发展,化肥需求量越来越大,化肥供应改为按承包责任制合同供应。1984年是本县化肥销售最大年份,化肥用量达4230万斤,每亩耕地用量达92.8斤(其中氮肥44.8斤,磷肥47.4斤,钾肥0.6斤),用量比1978年增长56.5%。但化肥还是远远赶不上农业增产的需要,特别是钾肥更为奇缺,成为紧俏商品。
  表2—6 乐安县1980—1985年化肥销售量情况单位总量:万斤亩用:市斤五、植物保护 (—)病虫害情况建国前,农作物每年遭受程度不同的病虫灾害,农民迷信虫害系“天意”,任其自生自灭,即使有时驱虫灭害,也是徒手土法,效果甚微。
  建国后,50年代初二化螟、赤枯病危害水稻较大;60年代三化螟、浮尘子、稻飞虱开始增加,稻瘟病在山区也逐渐发生;70年代,稻纵卷叶螟等间歇性发生害虫上升为常发性害虫,二化螟、三化螟、浮尘子、稻飞虱等轻发性害虫上升为重发性害虫,稻瘟病、纹枯病 、褐色叶枯病、赤枯病、稻曲病、大螟、负泥虫、稻蓟马等局部性发生病虫上升为普遍性发生病虫,稻苞虫、粘虫、稻象鼻虫等间歇性轻发害虫上升为间歇性重发害虫。特别是以往本县从未发现的白叶枯病,随着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而传入,1980年先后在万坊乡的池头村、戴坊镇的树下村开始发生,并逐步蔓延孳生。1981年后,有些虫害略有下降,病害趋于严重,尤其是稻瘟病已成为主要病害之一。1985年发生苗稻瘟、叶稻瘟和穗颈稻瘟病共9.4万亩,损失稻谷700多万斤,并在山砀乡麻田村发现细菌性条斑病,面积0.3亩。
  乐安县水稻病虫害分布图乐安县水稻病虫害分布图乐安县水稻病虫害分布图乐安县水稻病虫害分布图表2—7 乐安县几个年份虫情测报站虫灯下虫害数据单位:100只最近几年,危害水稻的主要病虫害有螟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飞虱、浮尘子、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赤枯病。其次还有稻苞虫、负泥虫、稻蓟马、象鼻虫、褐色叶枯病、胡麻叶斑病、小球菌核病、稻曲病、矮缩病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此外,危害大豆的蚜虫、豆荚螟;油菜的蚜虫、菜青虫、跳甲虫、菌核病、花叶病、霜霉病;柑桔的红蜘蛛、锈壁虱、蚧壳虫、疮痂病等也蔓延全县各地。
  附:乐安县1983年水稻病虫害分布图 1、病害分布图 2、虫害分布(一)、(二)、(三)图 (二)防治概况建国后,政府重视植保工作,从50年代起,县乡(社)建立了植保组织,到1985年为止,全县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组)为基础的病虫害测报防治网,指导农民开展防病灭虫工作,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指导下,通过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本县水稻螟害率已控制在1.5%以下,卷叶虫害率已控制在3%以下,稻飞虱枯槁倒伏面已控制在0.6%以下,其他病虫害也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年防治面积达60—65万亩(次),每年从虫口夺回粮食1500—2000万斤。
  (三)农药使用建国前至50年代,本县主要使用烟叶、鱼藤等植物和硫磺、石灰等无机矿物农药。60年代至70年代,主要使用有机氯杀虫剂(六六六、滴滴涕、毒杀酚),有机磷杀虫剂(一六○五、乐果、敌百虫),有机氯杀菌剂(富力散、西力生),除草剂(2,4一D丁脂、除草醚),杀鼠剂(磷化锌)。80年代以来,主要使用杀虫剂甲铵磷、杀虫眯、杀虫松、杀虫双、叶蝉散、速灭威、混灭威、夫喃丹等;杀菌剂有托布津、富士一号、三环唑、敌克松、多菌灵、叶青双、敌枯双、井冈霉素、抗菌剂402等;除草剂有2钾4氯、氟乐灵等;杀鼠剂有敌鼠鈉盐等,此外还引进少量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试验。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特效药,喷药比不喷药千粒重增加2.3克,每亩多收干谷119斤,增产16.2%。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