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戴坊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329
颗粒名称: 二、戴坊镇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1
摘要: 戴坊镇位于县的西北边陲,距县城30公里,东北邻龚坊乡,南靠鹏州乡,西北与永丰、新干两县接壤。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属丘陵地带。清代时属乐安乡的十九都。民国时期为第四区戴坊乡,并曾一度建为“戴坊实验区”。苏区革命时期,境内曾建立过“苏维埃白石区”。建国初期仍称为第四区戴坊乡。1958年建立戴坊人民公社,辖地包括鹏州、竹山、沙堆等地。1961年缩小公社范围,鹏州、竹山另建公社。1964年调整社队规模,复将竹山、划归戴坊。1984年6月,恢复乡(镇)建制,成立戴坊乡。1985年3月,改建为戴坊镇。行政区划为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1个村民委员会,130个村民小组。
关键词: 乐安县 地方史志 戴坊镇

内容

戴坊镇位于县的西北边陲,距县城30公里,东北邻龚坊乡,南靠鹏州乡,西北与永丰、新干两县接壤。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属丘陵地带。清代时属乐安乡的十九都。民国时期为第四区戴坊乡,并曾一度建为“戴坊实验区”。苏区革命时期,境内曾建立过“苏维埃白石区”。建国初期仍称为第四区戴坊乡。1958年建立戴坊人民公社,辖地包括鹏州、竹山、沙堆等地。1961年缩小公社范围,鹏州、竹山另建公社。1964年调整社队规模,复将竹山、划归戴坊。1984年6月,恢复乡(镇)建制,成立戴坊乡。1985年3月,改建为戴坊镇。
  镇治戴坊街,地处戴坊河畔,扼抚乐公路要冲,是我县西北的重要圩镇。民国时期的第四区区署、戴坊乡公所、中心国民学校、私立群英小学、戴坊仓库等单位集中于此,新、老两街轮流当墟。商业以销售上棉布为主,外销宁都、兴国等县,所产弹花弓弦和酿造的水酒闻名遐迩。建国后工商贸易更为繁荣,改为每逢阴历双日集市,当墟日有四五千人赶集,农贸市场极为活跃。
  戴坊镇现有土地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469万亩,总住户3684户,总人口1.807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5人,全系汉族。行政区划为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1个村民委员会,130个村民小组。
  戴坊镇人民富有进取精神,建国以前往台湾经商、行医者颇多,在台定居者亦不少。近来海峡两岸往来频繁,落叶归根,有的已回家乡定居。
  戴坊镇在建国前以种植水稻为主,早、晚均栽一季,亩产200斤。建国后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生产得以较快的发展。现有农机动力2594马力,农用汽车4辆,柴油机100多部,各类拖拉机43台,基本上实现了运输、粮油加工机械化。共有各类水利工程82座,总容量1049万立方米,旱涝保收田1.5273万亩。稳产高产田8545亩。1985年粮食总产为2832.76万斤,亩产595斤,其中稻谷总产2810.29万斤,亩产603斤,两者均为建国前的3倍。是本县主要产粮区。
  在农业方面,现有各种责任承包专业户312户。镇办企业有油漆厂、锅炉厂、陶瓷厂、水电站、修配厂、大盘山电厂、纺织器材厂、基建队、农机站、手联社等15个单位,年产值95万元。还有镇办林场3个,村办林场12个,柑桔场1个,1985年产柑桔达3.72万斤。由于全镇工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85年人平均收入达358元,居全县之首。
  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到1985年计有:中学1所,小学26所,在校学生3503人,教职员工147人,电影院1座,医院1所,医务人员25人,病床10张,还有个体医疗站12个。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