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东乡县畜牧的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64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东乡县畜牧的防疫
分类号: R18
页数: 1
页码: 116
摘要: 生猪,常发病以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病症危害极大。1983年,从外地传入了牲畜五号病,先后在6个乡的632户发生,感染生猪1701头,耕牛4头。经及时治疗、隔离,控制了这种疫病的蔓延。耕牛,常发病以炭疽病为最烈,牛出败次之;非传染性疾病以衰竭症发病多,死亡率高。明、清及民国时期,农村牲畜家禽疫病,依靠民间中兽医治疗,没有针对性的防疫措施,疫情无法控制。民国25年,始设县家畜防疫所,但缺医少药,一旦疫病流行,依然无法控制。解放后牲畜家禽防疫队伍有很大的发展。1982-1985年,全县生猪平均死亡率0.98%,鸡平均死亡率8.3%,比1981年分别下降39.7%和48%,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基本消灭猪瘟县,1984年又被评为全省连续三年控制猪瘟县。
关键词: 东乡县 防疫

内容

生猪,常发病以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病症危害极大。1983年,从外地传入了牲畜五号病,先后在6个乡的632户发生,感染生猪1701头,耕牛4头。经及时治疗、隔离,控制了这种疫病的蔓延。
  耕牛,常发病以炭疽病为最烈,牛出败次之;非传染性疾病以衰竭症(俗称坐栏)发病多,死亡率高。1980年起,从外地传进了锥虫病。1981年冬春季节,小璜、王桥、瑶墟等乡流行锥虫病,造成大量耕牛死亡,通过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基本上控制了病情的扩展。、 家禽,常发传染病以禽出败为最烈,鸡瘟次之,鸭瘟也间有发生。
  明、清及民国时期,农村牲畜家禽疫病,依靠民间中兽医治疗,没有针对性的防疫措施,疫情无法控制。民国25年(1936年),始设县家畜防疫所,但缺医少药,一旦疫病流行,依然无法控制。
  解放后牲畜家禽防疫队伍有很大的发展。1956年后,从县到乡逐步建立了畜牧兽医站,将民间兽医人员组织起来,到1985年止,全县有畜牧兽医人员130人,村防疫员70人,并建立县办兽药厂,初步形成了牲畜家禽防疫灭病体系。
  牲畜家禽疫病的防治工作,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70年代末期,全县兽医人员与养猪户之间普遍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生猪包阉、包防、包治、包药,病死给予扶助的防治技术承包责任制,并坚持春、秋季节两次全面预防注射和长期市场注射的防疫制度,使牲畜家禽防疫密度经常保持在90%以上。1982-1985年,全县生猪平均死亡率0.98%,鸡平均死亡率8.3%,比1981年分别下降39.7%和48%,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基本消灭猪瘟县,1984年又被评为全省连续三年控制猪瘟县。

知识出处

东乡县志

《东乡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东乡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较发达的县份之一,历史悠久,素有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从建县至今,曾多次修志,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残缺不全,只留下明嘉靖、清康熙、同治等4部《东乡县志》。然而,新中国成立38年了,还没有一部反映东乡面貌的新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