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55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07.1
页数: 15
页码: 93
摘要: 明万历八年,丈量土地实得承担赋税田610831亩,每人平均4.95亩。民国24年5月~25年6月;经全面航测,实有耕地641434亩,每人平均4.603亩。尔后,由于战祸频繁,劳力外流,大量土地荒芜,到民国38年,全县耕地面积缩减到513019亩,每人平均3.447亩。粮食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蚕豆、豌豆、赤豆、绿豆、红薯、荞麦、黄粟、玉米。杨桥的油菜、花生产量在全县占重要地位。甘蔗是区内的传统经济作物,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65.3%。
关键词: 种植业 东乡县

内容

第一节耕地明万历八年(1580年),丈量土地实得承担赋税田610831亩,每人平均4.95亩。
  民国24年5月~25年6月(1935年5月-1936年6月);经全面航测,实有耕地641434亩(航测前为500397亩),每人平均4.603亩。尔后,由于战祸频繁,劳力外流,大量土地荒芜,到民国38年(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缩减到513019亩,每人平均3.447亩。
  建国后,城乡基本建设和水利交通事业不断发展,占地面积逐年增加,到1985年,耕地又减少到435305亩(水田397265亩,旱地38040亩),每人平均1.302亩。
  第二节作物一、作物种类县境农村产业结构历来以种植业为主,粮食、甘蔗、油料是种植业中的三大优势。
  粮食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蚕豆、豌豆、赤豆、绿豆、红薯、荞麦、黄粟、玉米。
  经济作物有甘蔗、棉花、油菜、花生、芝麻、黄麻、苎麻、蔬菜、烟草、靛青(今淘汰)、蔗草、水果、茶叶。
  绿肥作物有红花草、猪屎豆等。
  蔬菜作物青菜类有调羹白、油冬白、芥菜、菘菜、松笋、苋菜、蕹菜、菠菜、莴苣、莴笋、苦荬、芹菜(川芎)、菊花菜、白萝卜、红萝卜、上海白、四月蔓、山东白、黄芽白、广白、春甘兰、冬甘兰、甘兰球、甘兰型花菜、雪里红、韭菜、期头、洋葱、榨菜;菜用瓜类有冬瓜、南瓜、小北瓜、丝瓜(纺线)、黄瓜、苦瓜、葫芦、西葫;茄果类有茄子、辣椒、蕃茄(西红柿)、乐平椒;块茎类有大蒜、火葱、四季葱、生姜、河口蒜、山东大蒜、芋头、马铃薯、洋山芋、地瓜,尤以芋头栽培面积最多,栽培历史最长,闻名赣东一带,素有“东乡萝卜芋头薯”之称。芋头有花荷芋、巫头芋、白荷芋、棕包芋、姜芋等品种,单产高,含淀粉多,烧成菜肴,清香可口,而墨鱼炖芋,则又别具风味,是县内乡土名菜;菜用豆类有春豆、寒豆、豌豆(冬豆)、蚕豆、扁豆、刀豆、四季豆;水生菜类有莲藕、茭白(茭笋)、荸荠(茈菇);野生菜类有冬笋、春笋、小竹笋、蕈类(以茅菇最多)、黄花、鸡谷莲茎、木槿花等。
  一、作物分布民国时期及以前,县内农作物的分布大体是南北部和西南河网地带以种一季晚稻、早稻和杂粮为主;中部岗丘平原地区主要种植早稻、秋杂粮、大小麦、大豆、甘蔗、棉花、油菜、花生、芝麻、烟草、靛青等作物。
  建国以来,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农作物的布局有所变化,全县划分为4个农业区: 南部高、中丘粮、油产区包括黎墟、王桥、瑶墟、虎形山、甘坑乡(场)和长林乡的湖岭、坪里,虎墟乡的仕桥、炉前、岗上积乡的青湖等行政村,总面积553263亩,其中耕地面积103616亩。主要种植双季稻、豆类、薯类、麻类、油料及其它杂粮。区域内田多、山多、人少,是全县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北部中、低丘粮油产区包括愉怡、杨桥乡和珀玕乡的北庄,小璜镇的余家、妙泉,邓家乡的董家、军岭、伍坊、古源等行政村,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总面积352603亩,其中耕地面积88832亩。主要种植双季稻、一季早稻、秋杂粮、油菜、芝麻、花生、蚕豌豆、大小麦等作物。区域内自然降雨量比全县平均值低,无水利设施的耕地面积大,低产田多,粮食增产潜力大。杨桥的油菜、花生产量在全县占重要地位。
  中部平原岗地粮、油、蔗产区包括长林、邓家、虎墟、岗上积、詹墟、珀开、小璜、红星、店前、红旗、红亮11个乡镇(场)和糖科所、农科所、幸福水库、横山水库等,总面积808436亩,其中耕地面积199619亩。以种植双季稻、油菜、甘蔗、大豆为主,新开垦的红壤岗地多种植油菜、芝麻、花生、豆类、柑桔、茶叶、薯类等作物。粮食是区域内的最大优势,单产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00斤左右,属全县高产、稳产的商品粮基地。甘蔗是区内的传统经济作物,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65.3%。1985年,列入全县农业重点建设的项目有小璜镇甘蔗基地,店前、詹墟、邓家的柑桔基地。
  西南部及北隅河网平原粮食产区包括马墟乡的大部和长林乡的新建,虎墟乡的阳光,店前乡的富贵,墟上桥镇的南辽,岗上积乡的水南、王溪、前桂、后边、上李,杨桥乡的宋塘、杏花塘等行政村以及红星垦殖场的枫树辽、东丰分场,总面积185599亩,其中耕地面积87036亩。以种植双季稻为主,河港水面盛产鱼类、河蚌、莲藕、菱角等。区域劳力资源丰富,耕地较肥沃,但春夏易涝,夏秋易旱,一季晚稻面积大,农作物产量不够稳定。
  一、作物产量解放前,东乡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低而不稳,主要靠广种薄收维持一定的生产水平。从民国时期3个年度主要作物面积和产量的变化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民国时期东乡县三个年度农作物产量表表4-4 单位:面积亩产量担建国后,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扩种绿肥,推广优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用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到1984年,粮食总产达到40808万斤(历史最高产量),比1949年增长近4倍,35年平均每年增长4.5%,其他作物也成倍增长,尤以“六五”计划期间增长幅度最大见表4-5)。
  建国以来,东乡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以粮食生产为例,1949-1952年3年恢复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通过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加上天时有利,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第1个五年计划和第2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62年)农村生产关系变革频繁,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简单划一,兼之连年自然灾害,生产发展缓慢,但自1958~1962年间,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了大量的劳力和资金,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绿肥面积由原来6~7万亩扩大到20多万亩,复种指数由1949年的121.3%提高到1984年的249.8%,加上其他技术措施,为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3年以后,农业生产开始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粮食产量每年平均增长3%;第6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粮食产量每年平均增长4.3%,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4.6%。
  建国后东乡县粮食作物产量表表4-5 单位面积亩产量担(百斤) 建国后东乡县粮食作物产量表表4-5续单位:面积亩产量担(百斤) 注:①作物面积指收获面积。②早稻含中稻。③红薯产量按5市斤折1市斤稻谷计算。④杂粮内含玉米、高粱、粟、大麦、蚕碗豆、绿豆、荞麦等。
  建国后东乡县经济作物产量表表4-6 单位:面积亩产量担(百斤) 第三节农业技术一、农技沿革旧志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知县周会藻在县城昭忠祠设农务总局,劝修水利、兴办垦种。三十年(1904年),知县何敬钊在东门外演武厅开辟农林试验场,示范新栽培技术,种植桑、桐、稻、麦、棉、蔗、豆、薯、芋等作物。
  民国31年(1942年)设县农林场。33年(1944年)引进江西省农业院培育的赣早籼一号、赣中籼十一号(细粒谷)、波阳早等水稻良种,推广面积83450亩;引进南宿州金大2905小麦良种,推广面积28432亩;引进红薯、荞麦等杂粮良种,推广面积11982亩。35年(1946年)以农林场为基础,成立县农业技术推广所,在东门城郊开拓实验基地30亩。
  建国后,新的农业技术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推广。1953年县人民政府农林科设农业技术推广站。以后,农业技术机构几经分合调整,到1985年,县农业局分设农技推广、经济作物、土地管理、经营管理、农业情报、畜牧兽医、植保植检、水产、沼气等专业站。农技实施重点:不断进行以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为主要内容的耕作制度改革,作物栽培、病虫防治及红壤开发等方面的技术推广和研究。
  二、耕作制度解放前,由于水利设施差,复种指数低,1949年早中稻一熟占耕地总面积的51%,晚稻一熟占19%,早稻与绿肥二种一收占16%,早(中)稻——大豆或红薯、黄粟、荞麦、萝卜、油菜二种二收占14%;旱地以一年一熟为主,少部分实行麦子——大豆或红薯二种二收制。
  从1954年开始,全县逐步推行旱地改水田,一晚改早稻,一季改二季等耕作制度;1958~1963年水利建设的大发展,带来了耕作制度的革新。到1985年,全县农作物茬口安排,大致有以下9种类型: 早稻——二季晚稻——红花草三种二收制,是50年代后期普遍推行的耕作制度,对提高土壤肥力和单位面积产量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容易导致土壤板结,透气性减弱,病害增加。
  早稻——二季晚稻——油菜跨年三种三收制,是70年代推广普及的耕作制度。这种耕作制度,有利于改良土壤,不过需要增加化肥、农家肥料的用量。
  早稻——秋杂粮——红花草留种(或油菜)三熟制,宜于水利条件较差,易发生伏秋旱的田地,有利于改土增肥。
  早稻——翻耕种红花草(或油菜、萝卜)二熟制,凡田多劳少,水利、劳力条件受限制的地区,多采用这种茬口安排生产,其单位面积产量及经济效益较低,但有利于养地改土。
  早稻——大豆(或绿豆、赤豆)——绿录肥轮作制,单位面积产量虽然较低,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含氮量。
  晚稻——―红花草二熟制,分布在河港两岸易受洪涝灾害的地带,有利于改土增肥,下年高产。
  一季晚稻一熟制,是易受涝灾的水网地带和山垄冷浆、深浆田所采用的一种耕作制度,单位面积产量较低。
  甘蔗——红花草~熟与稻——稻——绿肥(或油菜)三熟隔年或多年轮换制,能有效的改良土壤物理性能,提高地力。
  旱地夏作与冬作二熟制,是提高旱地利用率,争取多收的一种比较优越的耕作制度。其他还有粮食-,粮——菜,瓜——粮等连作、间作、混播、套种等耕作制,经济效益高,但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力、肥料、资金。
  三、品种更新水稻明、清两代,当家品种有早粘(宋大中祥符年间从占城国引进的品种——明嘉靖《东乡县志>载)、夏桃红、竹桠粘、冬粘、早稻、晚稻等10多个品种。
  民国时期有赣早籼一号,赣中籼十一号、波阳早、城下早、大叶白、处暑红、八月白、南特号、硬稿柳等。
  建国后,县农业部门把更新品种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从1953~1985年累计引进农作物品种400多个,其中水稻品种350多个。水稻品种的革新,经历了3个阶段:50年代,用赣农3425、南特号、莲塘早、浙场九号、黄禾子等高秆良种更换了原来的老品种。60年代初期,由于水肥条件的改善,原有品种又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当时县委书记王珍指出水稻种籽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赣农严重混杂,南特号大量退化,二晚久用老种,一晚红白交叉”。从那时起,水稻品种开始向矮化发展,先后引进了矮脚南特号、广解九号、珍珠矮、广陆矮、5450、早广二号、农垦58等品种,淘汰了高秆品种,有效地解决了水稻倒伏现象,产量大幅度增长。70年代,以发展杂交水稻为主,县内曾3次派出农业技术人员,到海南岛进行杂交水稻制种,在短期内实现了“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后,从1976年开始推广以籼优8号、汕优6号为主的杂交稻良种,以公社为单位建立了制种基地,自繁种籽,使杂交水稻栽培面积占二晚总面积50%。每亩比一般品种增产20%左右,粮食生产再次迈上新的台阶。
  棉花清代有大密花、小而丛、黑子棉等品种。民国初年引进推广常德铁子棉。1952年,用岱字15号逐步替换铁子棉,延续使用到1979年止。
  甘蔗东乡种蔗历史约700多年,传统品种有果蔗型大板青、青皮蔗、篾瓣蔗、黄皮蔗等品类,以大板青栽培面积最广。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知县张瞀从贵溪引进“竹蔗”,俗称“白糖蔗”,因产量低,种植甚少。1957年开始,先后引进适宜机制糖的硬皮甘蔗良种10多个,经过多点试种,确定推广的有台糖134、108;东爪哇2878、2883、3016;印度290、312;南非310;粤糖59/2.64。1980年,以赣蔗一号、东蔗七号、纳印310取代原有品种。果蔗型老品种,农家尚有少量种植。
  油菜早年多种植白菜型甜油菜和芥菜型苦油菜。1960年开始引进推广“胜利”油菜。1978年用半冬型甘兰型西南302取代“胜利”油菜。1985年引种低芥酸油菜81002、81008,产量虽不及西南302,且易得菌核病,但油脂质量较高。
  芝麻传统品种以春、秋适种的红芝麻为主,1979年引进武陵黑芝麻与佛座芝麻。
  花生原有品种为蔓生型大籽和小籽花生。1958年引种直立型小粒中流球和“强盗”花生,产量虽不高,但抗逆性强,耐酸耐旱,是开发红壤的先锋作物。1979年以后,逐步推广直立型珍珠豆大粒粤油551、小粒粤油58和海花一号花生。
  麻 1952年以红皮圆果麻替换原来的老品种。1956年引种印度长荚麻;1979年引进南选红麻,耐寒耐瘦,适应性强,产量高,推广面积大。
  大豆有春大豆、晚大豆两个品系,及田塍豆等。明、清及民国时期,以种植六月爆、泥豆、黑豆、花豆等品种为主,1953年用“大青丝”品种替换老品种。1980年推广春大豆“矮脚早”、晚大豆“矮脚青”,产量高于“大青丝”。
  小麦民国时期有龙公须、和尚头、南宿州金大2905、涂家埠大头小麦等品种。1955年用南大2419替换老品种。1958年后,引种万年二号、碧玛一号、墨西哥小麦。
  薯早年以种植白皮红心薯、番薯、洋薯为主,1953年引进“胜利百号”良种。
  四、栽培技术水稻早稻本田多在“清明”边翻沤红花草,一季稻田实行冬翻,插秧前做到两犁三耙一耥;早稻传统的育种时间是“清明前后,撒谷种豆”,从60年代初开始,早稻提前到惊蛰浸种,春分前后播种,并推广泥水、盐水选种、西力生浸种、温水地窖催芽等方法精选种籽;秧田与大田的比例过去为1:30,现在为1:10左右;每亩秧田的播种量由原来的300~400斤减少到150斤左右,改水播水育为开沟狭畦稀播、湿润灌溉。1969年推广薄膜育秧技术。二晚育秧,一般采取前期湿润,后期水育或旱育。杂交二晚实行稀播水育,每亩播种量20市斤左右。通过改进育秧技术,早稻插秧期一般比往昔提早10-15天,基本上做到了早稻不栽“立夏”禾,二晚不栽“立秋”禾。早稻插秧密度,50年代中期以前,行株距1.2~1.5市尺,1957年后缩短为9×10寸;60年代矮秆稻种逐步取代高秆品种,倡导因种、因田、因肥制宜,合理密植,推行行株距7x8、6x8、6x7、6x3、6x4、6×5寸的规格。晚稻密度略稀。杂交稻分蘖力强,边际效应大,行株距一般为8x4、7×4寸。水稻栽下10天左右开始耘田,以后每隔10天左右耘1次,至3耘结束。每次耘禾前结合追施农家肥或化肥。稻田灌溉,以往一直采取串落漫灌的方法,60年代以后,实行寸水返青、薄水耘禾、够苗晒田、足水养胎、浅水抽穗、湿润壮籽的科学灌溉方法,既节约灌溉用水,又能提高粒重。
  油菜传统播种方法是油菜籽直播。1960年引种甘兰型油菜,始逐步推广育苗移栽技术,苗期中耕一二次,结合施肥,“冬至”至“小寒”再施一次肥,花期喷硼以增加结实率。
  甘蔗是东乡种植业中的又一优势,以往采取蔗条直播。1970年开始,改“清明”播种为“惊蛰“用地膜育苗移栽。移栽后,中耕2~3次,苗期分期施壮苗肥,中期重施长茎肥,结合培土成垄,再施壮尾肥。苗期蔗田开沟排水,防止烂种,提高成苗率;后期田不“过白”,保持湿润。
  秋大豆一般采取板田点播(俗称种禾兜豆)和翻耕点播两种方法,用土灰盖穴;苗期中耕追施炉灰或火土灰。春豆多套种于麦田中,收麦后,中耕施1次灰肥。田塍豆及蚕豆、豌豆,自古而今挖穴点播,不中耕不施肥。50年代后期,豆科作物普遍推行“钙镁磷”肥作基肥,有的使用固氮菌播种,单产成倍增长。
  五、肥料解放前,农作物施肥水平很低,县境稻田仅20%播种红花草、肥田萝卜,或红花草与肥田萝卜混播,或油菜与麦子混播作基肥,80%的稻田是冬闲田。农作物施肥以猪牛粪、人粪尿、草木灰为主,少数经济作物施用枯饼及大豆,垄畈冷浆田有的施用石灰、石膏等矿物质肥料;稻田插秧后,一般不追肥,只有少数门前屋后近田追肥一次。
  建国后,为了解决农作物用肥问题,采取了四条措施:一是大力推广红花草,这是县内发展粮食生产的一项重大措施。1958~1965年,由于水利条件的改善,全县红花草播种面积由原6~7万亩增加到24~26万亩,并推广“三个一”措施(亩田一斤种籽、一百斤磷肥、一担草木灰),使绿肥亩产鲜草由原2000~3000斤提高到4000~5000斤,成为全省红花草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最快的县。1961年全国绿肥流动现场会议曾在东乡召开,县委书记王珍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二是养猪积肥。1985年,生猪饲养量由1949年的2.4万头发展到32.8万头,全县平均每亩耕地有0.76头猪的粪肥。三是充分利用自然肥源。每年抓“七金八银”,铲草垫猪牛圈、烧火土灰、挖塘泥、春季割青沤肥等。四是推广使用化学肥料。全县平均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1963年为10公斤,1978年34公斤,1981年40公斤,1985年80.8公斤。1965年推广绿肥施磷、磷肥育秧、磷肥沾秧根等技术;1970年始又推广微量元素肥料、细菌肥料和腐植酸铵类肥料;1980年后,采用叶面喷施、配方施肥和使用激素等新技术,提高了化学肥料的利用率。
  六、病虫防治水稻历史上县境以栽培一季早、中、晚稻为主,病虫害基数不高,当时主要有棉腐病、稻瘟病、恶苗病、胡麻叶斑病和二化螟、三化螟、浮尘子、稻飞虱、稻苞虫等。1958年后,双季稻面积及红花草留种面积逐年扩大,害虫越冬基数增高,加上种籽交流频繁,化学氮肥用量增加,稻草年年还田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病虫害也有所发展,20多年来增加了“七病”、“三虫”,即纹枯病、谷枯病、黄矮病、小球菌核病、褐色叶枯病、白叶枯病、稻曲病;叶蝉、稻蝗、卷叶螟。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后,水稻病虫害又有新的变化,总的趋势是病害胜过虫害,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逐年扩大,尤以稻瘟病为烈,早稻发病面积由1984年的6200亩猛增到1985年的7.64万亩,重者颗粒无收,轻者减产15~50%。
  棉花以棉蚜虫、棉铃虫、红蜘蛛、叶跳虫、地老虎、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黑斑病,茎枯病、角斑病危害较大。
  油菜有菌核、霜霉、病毒、白丝四大病害和蚜虫、潜叶蝇两大虫害。
  甘蔗有赤腐病、风梨病、黄斑病、绵蚜和二点螟。
  大豆有炭疽病、豆青病、兔丝子和豆芙螟等病虫害。
  小麦有叶锈病、赤霉病、麦蚜等危害。
  杂粮有玉米螟、粟灰螟、玉米黑穗病、甘薯黑斑病、马铃薯环腐病。
  蔬菜有大、小猿叶虫、菜青虫、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
  果树有天牛、柑桔大实蝇、锈虱等虫害。
  建国前,农民对农作物病害束手无策,对虫害也只能采取人工捕捉的方法,效果很低。1950年始,全县推行“三光”灭虫(禾兜拔光、田塍铲光、杂草烧光);1956年,开始建立农作物病虫测报站,配备了一些专业技术干部,训练了大批农民测报员;县站及时发出短、中、长期的病虫预报,采取以防为主,防治并重,集中力量歼灭的措施,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防病灭虫。全县农药使用量由1953年的1.3吨增加到1985年的1200吨。30年累计减少稻谷损失20233万斤。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天敌减少,同时造成农产品及环境污染。因此,1980年开始注重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改变了单一的药剂防治方法,提倡改革耕作制度,减少病虫越冬基数;采取点灯和黑光灯灭虫;人工繁殖赤眼蜂以虫治虫;禁止捕捉青蛙,用行政手段保护害虫的天敌;使用害虫的雌性、雄性干扰素,定向消灭害虫;禁用有病稻草还田,减少病害载体。这些措施,都取得一定的防病灭虫效果。
  七、土壤改良东乡土壤资料,史无查考,建国后,1959年、1981年,先后开展两次土壤普查,初步验证了境内土壤主要由冲积相第四纪红色粘土、河积物、红沙岩类风化物、泥质岩类风化物、石英岩风化物及酸性结晶岩风化物六种成土母质发育而成,农业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28%,山地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71.8%,其中红壤、低丘、荒岗占12%左右。
  稻田土壤改良县境稻田,潴育型水稻土占稻田土壤的95%;东南和北部山垄冷浸田属潜育性水稻土;垄畈沿山的排田和梯田属淹育性水稻土。1949年以前,因耕作粗放,水土流失严重,全县49%以上的稻田属低产田,按土壤性状可分为结板沙田、黄泥田、冷浸田、火夹田四大类,其共同特点是:有机质缺乏,理化性能不良,团粒结构欠佳,保水保肥力差,水稻亩产在200斤以下,这种田的面积约20万亩。
  解放后,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一直把“改土”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战略性措施。1958年,县委号召全县各级干部,改造20万亩低产田。要求县抓万亩低产畈,公社(镇、场)抓1000亩低产畈,大队抓500亩低产畈。县委书记王珍带领县委一班人在10年内,分别在长林公社的乌岗岭、小璜公社的小璜畈、虎墟公社的黄鳅畈等地安营扎寨,坚持干部、老农、农技人员三结合,深入田间,参加改造低产田的实践,总结经验,指导全面。改造方法,以水肥为重点,采取四条措施:一是逢坡植树,封山育林,大垄作库,小垄堵塘,保土防冲,控制表土流失;二是建立排灌系统,改善灌溉条件;三是抓有机质肥料,以扩种红花草为重点,发展养猪业,增施猪牛粪肥及其它农家肥料;四是适度深耕,熟化土壤,稻田耕作层由传统的3市寸普遍提高到4~5市寸。通过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958 年1月曾作为全省改造低产田先进县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南方六省低产田改造会议。到1985年,全县已有18万亩低产田成为亩产1000斤的中产田。
  红壤岗地改造境内有可垦红壤旱作土壤3万亩,岗地10多万亩,这是一项重要的土地资源。这类土壤的特性是酸性重,有机质缺乏,水利条件差。1957年始,以国营垦殖场为基本力量,带动周围农业集体单位,对这类土壤采取改善耕作条件,深耕熟化,增施有机质肥料,种植耐酸、耐瘦、耐旱的先锋作物,提倡油料和瓜果上山等措施,边改造原有耕地,边开垦新荒地;边利用,边出经济效益,做到了改一片成一片。1983年,抚州地区行署引进外资开发红壤,东乡被列为重点县之一,确定东乡开发红壤岗地4.2万商,投资总额2784万元,其中世界银行和图内低息贷款各占350%%%,县内自筹资金300%。到1985年底,全县已改造利用红壤岗地4.4万余亩,占低丘荒岗而积44%。这些新垦荒地一般以种植柑桔、花生、芝麻、油菜、饲料、饲草等作物为主。
  第四节果茶及其他一、果树县境栽培历史较长的果树有板栗、枣、毛桃、梨、李、梅子、柑桔等,葡萄、石榴也有少量栽培。
  板栗盛产于虎形山、瑶墟、长林、王桥、黎墟等乡,历史最高年产量1700担。
  枣境内分布较普遍,村前屋后种植者居多,以小蜜枣为主。唯长林坪里、湖岭一带有成片大蜜枣林(本地惯称糠枣),历史最高年产量3200担,1985年下降到1571担。产品由土产公司统一收购,加工成蜜饯,销售各地或出口。
  梨早年民间多在村前屋后零星种植。民国35年(1946年),始有乡绅引进良种梨苗,陆续建立了私人梨园四处: 1968~1985年,先后有红光垦殖场在新田、东乡磷肥厂在何坊水库西侧和老虎岗辟建新梨园,总面积150亩。民国时期的老梨园由于没有更新,树龄老化,全县梨产量由历史最高年的2000担(每担合100斤,下同)下降到1985年的581担。
  桃零星分布于各村,品种为毛桃。1960年,东乡磷肥厂和红星垦殖场引种水蜜桃与蟠桃。1985年,全县桃产量478担。
  李长林乡珠山,瑶墟乡万石塘为集中产地,历史最高年产量400担,1985年下降到150担。
  柿盛产于长林坪里、马墟赤岸等地,1985年全县柿产量991担。
  柚分布县境各地,栽培历史悠久,最高年产量3400担左右。
  野生果以虎形山、王桥、黎墟、瑶墟的杨梅、猕猴桃、毛栗著称。
  柑桔早年部分村庄有零星单株。1973年开始,先后在孝岗镇、小璜、虎墟、店前、王桥、红星、红亮、虎形山等乡(场)的红壤岗地上建立13个较大的柑桔场。1984年以来,进一步把柑桔生产列入突破性的生产项目,出现了家庭联户集资“种桔热”,两年内全县新发展了78个柑桔经济联合体,种植柑桔200余亩。到1985年全县温州蜜桔园地总面积发展到8215亩,保有量3860亩,已进入盛产期的桔园1000余亩,1984~1985年,全县平均每年产柑桔4100多担,为1982~1983年两年产量总和的117.8%,比1981年增长4.5倍。
  一、茶叶东乡产茶历史悠久,明嘉靖《东乡县志》载:“草之属,以茶为利,东北皆产之,而润溪独多,黄石独佳”。当时常年茶叶产量100担左右,运销赣东一带。1958年,国营红星垦殖场首创开发红壤岗地播种绿茶2000亩;1982年在县人民政府扶助下,引进绿茶种苗,先后在11个乡镇(场)辟建茶园1.25万亩。到1985年,全县保存面积3052亩,虎形山生产的甜茶,是东乡的特产,但无商品茶上市,有待开发。詹墟乡和马墟乡相邻的一些村庄出产药用“神曲”茶,原远销福建等地,今无。
  三、药材东乡植物资源丰富,可入药的植物数以百种(互见《自然地理志》)。农民素有种植、利用中药材的传统,但早年种植面积少,商品率低。1960年以来,在县医药公司的扶助下,先后在詹墟乡的东岗山、岗上积乡的水南和愉怡乡的李家建立了中药材生产基地,总面积300~400亩,种植品种有黄桅子、玄胡、白术、菊花、枳壳、留兰香、薄荷等。全县中药材总产量,1978年为157担,1984年增至252担,1985年又增到464担。
  第五节农具一、传统农具改良东乡农民世代以牛作动力,配以犁、耙、耙造、耥翻耕整地;脱粒用禾斛;田间劳作工具以锄、镢、铲为主;运输靠人力肩挑和独轮车;农产品加工使用砻、磨、碾、榨、风车、水碓;抗旱以龙骨水车、牛车、脚踏水车为主。
  建国初,着重于传统农具的改良,1952年开始推广江西水田犁,这种犁可根据土壤、畜力情况适度深耕。60年代推广辘轴打田,部分独轮土车改木轮为胶轮,并逐步推广双胶轮大板车,使人力运输效率提高了l~2倍。
  一、农业机械解放前,县境农业耕作、排灌、加工、运输,全靠人力和畜力。建国后,始逐步推广农机具。
  耕作机械 1957年下半年,省属红星农场开始使用拖拉机。1958年3月,江西省农业厅调入4台“雷诺”轮式拖拉机,组建县办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1959年,江西八一万能拖拉机问世,促使县境农机力量迅速增长。到1985年底,全县大、中型农用拖拉机拥有量为568混合台,18776马力,其中国有62台,集体所有39台,私有和联户所有467台;手扶拖拉机保有量为940混合台,11054马力,其中国有76台,集体所有210台,私有和联户所有654台。与各类轮式和手扶拖拉机配套使用的耕作器械有水田双滚轧耙、悬挂式水田四铧犁、圆盘犁、手拖旋耕犁、双铧栅条犁等机具。
  排灌机械 1955年开始,在乌岗岭、下溪陈家使用煤气机带动水泵抽水;1958年始用柴油机逐步取代煤气机;1967年开始,国家电网输电区,先后建立了电力排灌站,少数队、场还装置了喷灌机械(互见《水利志》)。
  收获机械1965年开始,县农机厂仿造人力脱粒机,1970年后普及全县。1978年开始推广动力脱粒机,有双滚筒、单滚筒两种机型,1979年县农机厂曾小批量生产。同时,从广西省购进全喂式联合收割机15台,分布在红星、红光垦殖场、畜牧场和少数公社。以上两种动力收获机械,作业故障多,成本高,经济效益低,1980年停止使用,水稻收获仍以镰刀和单滚筒人力打谷机脱粒为主。1985年,全县单滚筒人力脱粒机(农民惯称打谷机)保有量为2.3万台,每台平均负担稻田17.27亩。
  加工机械从70年代开始,农副产品加工,逐步实行了机械化、半机械化。80年代全县保有量最多的是碾米机,基本上普及到每个大村庄。其次是轧花机、榨油机、压面机、饲料粉碎机等。
  植保机械1952年,县内开始使用人力单管压缩喷雾器;1974~1980年,逐步推广手摇式和背负式喷雾器。农村普及家庭承包制以后,农家每户基本上都有植保机械。到1985年底,全县各式喷雾器械保有量2万架(个)。
  以上所列农用机械的总动力为7.9万马力,平均每亩耕地有0.181马力,其中拖拉机总动力2.98万马力,平均每亩耕地0.069马力。机耕面积最高年(1975年)为18.4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机耕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1985年,全县机耕面积4463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3%。粮、棉、油等农产品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和半机械化;收割作业仅在红星垦殖场有少部分农田实现了机械化;脱粒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农村长途运输机械化程度达90%以上。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全县培养了一支4000多人的农机队伍,其中汽车、拖拉机驾驶员1364人;农机销售网和维修网也基本形成,中型拖拉机中、小修和手扶拖拉机的大修,基本上不出乡镇。全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相对地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和耕牛负担。然牛耕面积仍占很大比重;林、牧、渔业和经济作物机械化基本上还是空白;水稻生产中的插秧、耘禾、施肥、干燥等农活,还全靠人力完成。
  三、农机管理 1973年前,全县大、中型拖拉机83%分散在生产大队,经营管理无定制,完好率低,台台亏损。1973年,小璜公社建立了公社农机管理站,按照“产权不变,单机核算,自负盈亏,统一调度,等价交换,经济兑现”的原则,建立“队有社管”的双层管理体制,把分散在大队的大、中型拖拉机集中到农机站统一管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机车完好率由60%提高到90%,耕耙作业量提高了3倍,标准亩成本下降30%,台台机车扭亏为盈。这种管理体制很快在全县推广,并得到地区和省的表彰。到1975年底,全县建立了公社农机管理站16个,国营农机管理站6个。1977年,各农机站实行按机车定产值、定耕耙作业、定成本、定利润、超利奖,欠利赔的生产责任制。1980年,在燃油偏紧的情况下,改为“按油定产、联产计酬”的形式,是年全县大、中型农用拖拉机完成产值132万元,盈利16万元,每马力作业量216.7标准亩,每亩成本平均0.878元,标准亩耗油0.5公斤。1981年以后,农用拖拉机实行包机到人、联产计酬、利润包干(或分成)责任制。在户营农机日益增加的形势下,!983年乡镇农机管理站改为农机服务站。1985年,红亮、詹墟两站试行户有站管的新体制,把农机家庭经营户逐步引入合作经济联合体,形成以户营为基础,责、权、利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结构,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知识出处

东乡县志

《东乡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东乡是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较发达的县份之一,历史悠久,素有编纂地方志的优良传统。从建县至今,曾多次修志,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已残缺不全,只留下明嘉靖、清康熙、同治等4部《东乡县志》。然而,新中国成立38年了,还没有一部反映东乡面貌的新志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