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档案业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115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档案业务
分类号: G275
页数: 3
页码: 624
摘要: 由于县市合并的原因,临川区分别在抚州城区设有第一档案分馆,上顿渡设有第二档案分馆。
关键词: 档案 抚州

内容

由于县市合并的原因,临川区分别在抚州城区设有第一档案分馆,上顿渡设有第二档案分馆。
  一、档案接收与征集根据《档案馆工作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等法规规定,县(市、区)档案馆接收机关保管10年具有长期以上保存价值的档案进馆,并全面接收机构改革、撤并转机关档案进馆。
  1988年以后,抚州市和临川县档案馆每年均接收机关文书档案进馆,其中有3次成批接收。1989年5月,临川县档案馆从县公安局接收了民国时期临川地方法院档案6295卷进馆,其中永久365卷,长期3930卷,创造了档案馆接收历史档案的最高记录。1995年市、县合并后,临川市档案馆第一、二分馆分别接收了市、县所属机关档案16个全宗1780卷进馆。1997年机构改革,接收撤并单位档案707卷进馆。至2000年,两个分馆共接收机关档案22253卷进馆。
  1995~2005年,两个档案分馆均着力组织了地方特色档案的征集工作,共征集临川贡酒等名优企业、名优产品档案20件,体现才乡特色名人档案15件,本地乡土风情档案6件,地方大型建设工程档案36件。
  一、档案保管 1988年,国家档案局制发《文书档案立卷格式标准》。次年,抚州市和临川县档案馆便推行使用国家标准卷皮、卷盒,更新装具。1998年,全面开始使用无酸纸板标准卷皮、卷盒。与此同时,分批次购进铁质档案箱。至2000年底,临川区档案馆第一分馆有铁质档案箱240只,第二分馆有铁质档案箱280只,促进了档案装具标准化。2005年11月一分馆购置档案密集架12组,大大扩充了档案装具容量。
  每年定期对库房进行检查,加强对库房内主要害虫毛衣鱼、烟草甲、白蚁等的防治。1987~2000年,两个档案分馆先后多次采用施放磷化铅片剂,闭馆杀虫灭菌。还两次请白蚁防治所技术人员到馆内捕杀白蚁。防霉措施主要是每年在档案箱内增施长效防毒灵,从而基本上控制了档案库房内虫霉的滋生和蔓延。2005年11月,临川区档案局购置了档案消毒柜、臭氧消毒机3台,加强了对虫害的防治。
  1987年开始沿用传统修裱技术,用手工宣纸,无面筋浆糊,对破损档案进行修补和拖裱,延长档案寿命。抢救档案则采用手工抄录复制方法进行。1987~2005年,两个档案分馆先后修裱破损档案217卷,抢救退变字迹档案共151.2万字,抢救民国档案1500卷。
  三、档案整理 1987年以后,市、县档案馆整理相关进馆档案,都遵循国家规定的档案整理原则,首先区分全宗,在全宗内按文件内容结合单位业务性质进行分类,在类目下视文件数量多少、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灵活运用文件材料的6个特征组合案卷。案卷的保管期限定为永久、长期、短期3种,长期16~50年,短期15年以下。然后排列案卷顺序,按各自全宗每年度从“1”号设一个流水号,依次排列,以固定案卷位置并按序装盒上架。1985年5月,临川县公安局移交历史档案6295卷,县档案馆按照上述原则进行全面重新整理,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有条不紊将档案分门别类,装订整齐,有效地保护了档案历史文化财富。
  在整理档案过程中,同时编制各种形式的档案检索目录,便于档案查找。至2005年底,区第一档案分馆编制了案卷目录1200本,全引目录1200本,专题目录60本;区第二档案分馆编制了案卷目录1100本,全引目录1000本,簿式专题目录70本,卡式专题目录19560张。此外,两个分馆还分另0编有档案指南、机构沿革、党代会、人代会简介等检索工具。
  在整理过程中,决定档案的保管期限并对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作销毁处理。1987年,市、县档案馆分别开始进行这项工作,县、市合并后,临川市档案馆将档案鉴定工作转入正常业务工作。1999年鉴定出无保存价值档案202卷,2000年鉴定出无保存价值档案206卷,经报批同意后均作了销毁处理。
  四、档案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1989年3月18日,临川县档案馆经县政府批准首次向社会开放民国时期2个全宗203卷档案。6月7日,抚州市档案馆经市政府批准首次向社会开放1958年以前的23个全宗533卷档案。之后,两馆又多次开放期满档案。至2000年底,区第一档案馆分馆向社会开放档案33个全宗1584卷,区第二档案分馆向社会开放档案15个全宗2889卷。
  档案馆在开展档案利用工作中,采取提供档案原件、提供档案复制件、制发档案证明、汇编档案史料、借阅档案、举办档案展览等多种形式为利用者服务,并开拓了电话查档、信函查档、预约查档、上门服务等灵活查档方式。至2005年底,两个档案分馆共接待查阅档案者40000多人次,利用档案资料30000多卷(册),复制档案9000多页,出具档案证明4724页。
  通过档案的开放利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材料,二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信息,三为解决山林土地、房主纠纷提供了依据,四为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提供了证据,五为编史修志提供了资料。《中国档案报》、《抚州日报》、《临川报》对临川典型档案利用效果实例,先后多次进行过报道。
  五、档案编研 1987年以后,两个档案分馆广泛开展了档案史料的编研和参与编史修志工作,至2000年,分别以文件汇编、革命历史资料选编、专题材料辅录等形式,其编研档案材料11种14个,计30余万字。其中有《抚州市档案志》、《抚州市名人、革命烈士、专家学者汇编》、《朱德剿匪在临川》、《临川人民抗日的一面旗帜》等。
  六、馆藏门类文书档案文书档案为馆藏档案的主体部分,收存较为完整齐全,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包含着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科技、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情况。1987年,抚州市档案馆馆藏文书档案全宗60个13692卷,临川县档案馆馆藏文书档案全宗43个13597卷。1990年后,加强特色档案的征集,馆藏的才乡特色档案、地方名优产品档案、大型经济建设系列档案大幅增加,极大丰富了文书档案成份。至2000年底,区第一档案分馆馆藏文书档案78个全宗21017卷,区第二档案分馆馆藏文书档案53个全宗25347卷。临川区档案馆2005年有民国档案25个全宗,9530卷,建国后文书档案58528卷和30161件。
  科技档案科技档案是相关单位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改革、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文件材料,包括图纸、图表、文字材料、音像材料等。至2005年底,区两个档案分馆共有馆藏科技档案256卷(册),一分馆科技档案内容主要为工业生产技术档案、城建工程档案;二分馆科技档案内容主要为基建蓝图。
  专业档案又叫专门档案,指部门在从事一定专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是专业活动的真实记录。至2005年底,区两个档案分馆馆藏专业档案有林业“三定”档案、土地房产证档案、人口普查档案、统战对象档案、统计档案共298卷,录音档案1盒,照片档案1663张,转制企业人事档案4000多份,案件档案5000多份。
  馆藏资料馆藏资料是馆藏档案的补充。至2005年底,区第一档案分馆馆藏资料28980册,区第二档案分馆馆藏资料8400册。其中比较有特色弥足珍贵的资料有晏殊、王安石、汤显祖等临川历史名人的传说、著作、研究材料;有《抚州府志》、《临川府志》、《文昌桥志》等;有民国时期的《大公报》、《正气日报》、《赣东青年报》等。
  第四节档案行政管理一、档案执法贯彻实施档案法规198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开始实施。抚州市和临川县分别召开了宣传贯彻《档案法》动员大会。1990年,国家档案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

知识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临川区志(1987-2005)》

出版者: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新编《临川区志》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地方志工作者近六个寒暑的辛勤耕耘,今天终于问世了!她的出版发行,是全区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