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川市城市居民消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0077
颗粒名称: 二、临川市城市居民消费
分类号: C913.3
页数: 3
页码: 80
摘要: 临川城市居民的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使得消费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城镇居民花在教育、医疗保健和旅游方面的开支越来越多。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63.3元,比1987年增加4.3倍,平均每年增长10.2%。“吃、穿、用”的费用全面增长,消费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其基本标志是“用”的支出增长幅度,远高于“吃”、“穿”的增长水平。食物消费水平与结构的变化,其基本标志是……
关键词: 临川市 消费

内容

临川城市居民的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使得消费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城镇居民花在教育、医疗保健和旅游方面的开支越来越多。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63.3元,比1987年增加4.3倍,平均每年增长10.2%。“吃、穿、用”的费用全面增长,消费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其基本标志是“用”的支出增长幅度,远高于“吃”、“穿”的增长水平。食物消费水平与结构的变化,其基本标志是主食消费量下降,副食与动物类食物消费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以家用电器为主体的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居民家庭。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是生活质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临川区城市居民生活从温饱走向小康的重要标志是以家庭影院、空调、电脑为主体的家用电器迅速进入居民家庭,并逐步得到普及。居民家庭各类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不断增大。据2004年对50户城市居民街家庭生活质量调查资料数据显示,临川区各类消费支出相对收入的弹性系数,“用”的为1.4,“穿”的为1.2,“生活服务”的为1.03,“吃”的为0.5,“烧”的为0.17。一般认为弹性系数超过1为“奢侈品”。上述弹性系数基本反映出临川区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追求和一般消费心态,表明居民的消费需求已从满足生存需要向发展和享受需要转化。
  2005年平均每人每月消费性支出为429.24元,比2004年增加31.06元。
  吃 1987~2005年,临川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由吃饱向吃好以及追求营养化、科学化、保健化、方便化方向发展,绿色食品、黑色食品、益智食品成为普通老百姓追求的时尚。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2405元,比2000年的1667元增加738元,增长幅度达44.3%;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为30千克,家禽11.8千克,鱼虾10.5千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有所增强。在崇尚科学膳食的消费潮流下,城镇居民对一些低糖、低盐、低脂、高蛋白以及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品消费量持续增加。与此同时,适应快节奏生活需求的冷冻食品、成品半成品以及各类快餐食品也越来越成为居民食品消费中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居民外出用餐的次数也明显增多,消费额迅猛增长,各类酒店、饭馆也不断增多,2005年市区个体餐馆有近500家。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为378.1元,比2000年增长51.9%。
  穿 1987~2005年,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观念和内容均发生巨大的变化。“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已经过时,城镇居民开始追求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突出个性、舒适时尚的消费模式,成衣化、时装化、品牌化、高档化、个性化及保健化已成为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主流。80年代初人们穿衣戴帽满大街几乎都是篮、白、灰,很难找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而2000年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认识和追求已不满足于单一的颜色和款式,注重的是生活的品质和品牌文化,希望通过服装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现自己的个性。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已从单纯的讲究“价廉物美”向有品位、讲品牌方向发展。服饰品牌已成为居民职业特点、生活品位、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人们追求的“无字名片”。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服装消费支出259.6元,而到了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增至433元,比2000年增长31.2%。
  住 1987年后,特别是城市干部、职工福利分房制度取消以后,临川城市居民的住宅建设飞速发展。2000年以后,城市的房地产业高速发展,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城镇居民越来越愿意把资金投向住房消费,每年都有许多家庭告别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居,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0.2平方米,比1987年增长77.48%。在城市居民住房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居住间数也日趋增多,辅助面积不断扩大,2000年城市居民户均居住2.22间,人均拥有辅助面积8.75平方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为633元,比2000年增长94.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5.6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26.6%。随着城市框架的不断扩大和对旧城改造加大力度,楼房在整个住宅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封闭阳台及较大面积的客厅出现在城市居民的新居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舒适和方便。为了适应较高收入者的需要,各式复式楼也应运而生,在各个楼盘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改善和配套设施的完善上的要求也不断增高。1987年临川城市居民独立用自来水户所占比例为74%,1990年上升到84%,2000年达到了95%。2005年底,城市居民76%的家庭居室内有浴室、厕所,96%的家庭用上了独立的自来水,几乎100%的家庭用上了液化石油气,60%的家庭购买了房改房,18%的家庭购买了商品房,64%的家庭对住房进行了装修(平均每户装修费用为9490元),2%的居民家庭拥有单栋住宅,拥有两居室及多居室的家庭所占比例为88%。在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日趋美化。
  行临川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公路,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汽车。1995年,抚州第一条二级公路——昌抚公路建成通车,这大大方便了居民出行。2000年,18米宽、双向四车道的昌厦一级公路建成通车。2005年,京福高速公路顺利通车,使临川公路干线直接融入全国交通网。基本形成以抚州为中心,以京福高速、梨温高速、昌厦、抚八、东临一级公路为主骨架,辐射东西南北的公路交通网络。这些都给市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
  在市内,市民的出行主要靠公交车和出租车。1995年临川市仅有4条公交线路,48辆公交车,这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要。摩的、拐的、蹬士就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道路建设的加快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公交车的车辆数量、线路扩展、车辆档次和服务质量都有较快的发展。到2005年,市区共有16条公交线路、168辆公交车,每天的行车总里程达45930公里。2000年以前,公交车日均客流量约为2.6万人次,而到了2005年达到7.5万人次左右。
  1995年市区的出租车主要是面包车和少量的、低档次的轿车,共有97辆。2002年1月出租车实行公司化管理,取缔所有面包车运营,取而代之的是奥拓、夏利、奇瑞等品牌的轿车,两公里内起步价为3元。到了2005年底,大多数老车型更改为捷达、千里马、富康、利亚纳,市区拥有出租车超过300辆,打的已不再是有钱人的奢侈,已成为市民出行的更快捷、更安全、更舒适的选择。
  乐随着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越来越得到重视,“花钱买享受”成为不少市民的共识。春天,市民纷纷邀朋唤友去郊外踏青,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夏季,“避暑游”成为市民热衷的休闲方式。秋季,更是市民旅游的旺季,“名胜游”、“出国游”热度不断升温。此外,市民热衷的生活方式还有欣赏影视歌舞、读书看报、学习琴棋书画、饲养花鸟鱼虫、上网冲浪以及运动健身等。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为573.33元,人均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为291.7元。随着交通和通讯事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居民这方面的支出也大幅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交通方面的支出为134.2元,比2000年增长70.5%;人均用于通讯方面支出为336元,比2000年增加88.4%。众多造型新颖、高档时尚、功能齐全的品牌手机受到市民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和青睐。
  用 80年代后期,商品日益丰富,居民的消费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居民家庭中拥有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逐步取代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为代表的旧“四大件”。90年代初至2000年,城市居民的耐用消费品又有新的变化,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陆续进入更新换代期,老式产品被新潮、高档、功能齐全的新产品所取代。至2000年底,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98台,冰箱78台,洗衣机92台。一些新型家电如微波炉、热水器、组合音响、影碟机等迅速进入居民家庭。2000年以后,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逐步退出“四大件”的宝座,空调、移动电话、家用电脑、家用汽车成为新的“四大件”。至2005年底,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空调46台,彩色电视机134台,移动电话96部,家用电脑30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家用电脑18台),家用汽车0.67辆。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城镇居民越来越追求享受现代化的耐用家电商品,各种新型家用电器如数字电视机、电磁炉、数码相机、DV摄影机等高端消费品也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日渐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新热点。

知识出处

临川区志(1987-2005)

《临川区志(1987-2005)》

出版者: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

新编《临川区志》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和地方志工作者近六个寒暑的辛勤耕耘,今天终于问世了!她的出版发行,是全区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