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宗教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黄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987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宗教团体
分类号: B929.2
页数: 2
页码: 659
摘要: 佛教佛教早在唐朝就传入宜黄,迄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宜黄县现有三大教派中传入最早,影响最深的宗教团体。1986年后,县内的石碧寺、石门寺、桃华山寺、中华山寺、九峰山寺、军峰山寺、曹山寺等先后陆续修复开放。尔后部分寺院初具规模,佛教信徒猛增。2005年,全县经有关部门批准开放的寺庙有曹山寺、石碧寺等14座,共有信徒936人。基督教基督教于20世纪初传入宜黄。1991年,有关部门经调查协商,落实了县城基督教房产政策。1997年9月11日,宜黄天主教召开了有28名代表参加的首次天主教代表大会,大会成立了宜黄县天主教爱国会,通过了天主教爱国会章程,选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名,常务委员9名。每年圣诞节,县城天主教堂均举行大型弥撒。
关键词: 宗教 宜黄县

内容

佛教佛教早在唐朝就传入宜黄,迄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宜黄县现有三大教派中传入最早,影响最深的宗教团体。1986年后,县内的石碧寺、石门寺、桃华山寺、中华山寺、九峰山寺、军峰山寺、曹山寺等先后陆续修复开放。尔后部分寺院初具规模,佛教信徒猛增。2005年,全县经有关部门批准开放的寺庙有曹山寺、石碧寺等14座,共有信徒936人。
  基督教基督教于20世纪初传入宜黄。由于是西方传入中国的洋教,“文化大革命”中被禁锢。1986年后,县城东关五队的基督教堂恢复活动。1991年,有关部门经调查协商,落实了县城基督教房产政策。县政府1996年批准县城基督教堂开放点,1997年批准县城东关五队基督教堂为开放教堂。此后,基督教在全县发展较快,2005年,全县有基督教信徒2148人,正常到教堂上课的信徒约60人左右。坚持每逢星期天做礼拜,上午8~11时上课,每星期三下午唱圣经歌,每星期一、三、五晚上讲课,抚州市牧师不定期到宜黄讲课。
  天主教天主教又称公教。传入宜黄时间较基督教略早,“文化大革命”中亦遭禁止,1986年后恢复活动。2005年,全县信仰天主教群众有1030人,主要集中在县城、兰水街上两地。1997年9月11日,宜黄天主教召开了有28名代表参加的首次天主教代表大会,大会成立了宜黄县天主教爱国会,通过了天主教爱国会章程,选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名,常务委员9名。1996年县政府批准宜黄县城和兰水乡(现名中港乡)所在地的两处教堂为开放教堂。
  2003年,县城天主教堂由神甫张冠雄主持教务,每日坚持早课(做弥撒)、午课(读圣经)以及对未到教堂上课的信徒进行上户补课,活动比较正常。每年圣诞节,县城天主教堂均举行大型弥撒。

知识出处

宜黄县志

《宜黄县志》

宜黄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抚河上游。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之间。东连南城县、南丰县,南接宁都县,西邻乐安县、崇仁县,北靠临川区。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分临汝地设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汇合之侧,故名宜黄。隋、唐间时置时废。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岱贤三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公元970)准请升场为县。县城所在地凤冈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县城所在地北距省会南昌163公里,距抚州市区58公里。2005年,县城建成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全县设凤冈、二都、黄陂、东陂、棠阴、梨溪6个镇,中港、新丰、神岗、圳口、南源、桃陂6个乡,黄柏岭、青年2个垦殖场。共有138个行政村和11个居民委员会,1101个村民小组,1273个自然村。全县共有58347户,2038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5388人。境内有临宁线、林崇线纵贯南北、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实现了乡乡公路硬质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