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间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976
颗粒名称: 三、民间运输
分类号: U12
页数: 1
页码: 213
摘要: 明、清和民国时期,本县陆上民间运输以肩挑和土车推运为主,水上则靠船筏运载。民国后期,县城有两个为地方势力人士把持的搬运组织:一是“搬运班”,有80余人参加,主要从事汽车货运装卸业务;二是“码头班”,有70余人参加,主要从事码头水上货运装卸业务。1963年成立城关镇交通运输管理站,1966年改为县民间运输管理站,对全县民间运输市场实行统一管理。1977年,县搬运大队改为县搬运公司,仍属县办集体企业。1981年,全县有集体所有制的搬运队11个,职工513人,共有胶轮人力车252辆,手扶拖拉机27辆、载货汽车2辆,年运输量28.5万吨、装卸量36.8万吨。此后,搬运队大都实行承包经营,个体运输户增加。
关键词: 黎川县 运输

内容

明、清和民国时期,本县陆上民间运输以肩挑和土车推运为主,水上则靠船筏运载。民国后期,县城有两个为地方势力人士把持的搬运组织:一是“搬运班”,有80余人参加,主要从事汽车货运装卸业务;二是“码头班”,有70余人参加,主要从事码头水上货运装卸业务。
   建国后,搬运工人和个体运输户逐步组织起来。1950年,以原搬运班、码头班的工人为主组织的黎川县码头工会,设有挑运、手车、装卸等组,承担县内和与邻县之间的货物运输任务。从1954年起,县城和宏村、樟村、西城、茶亭、厚村、熊村、潭溪、湖坊、坊坪等乡政府所在集镇先后建立集体所有制的搬运服务社(队)。民间运输工具,由肩挑和土车推运过渡到使用胶轮人力车(俗称大板车),1958年,全县有胶轮人力车500多辆。
   1963年成立城关镇交通运输管理站,1966年改为县民间运输管理站,对全县民间运输市场实行统一管理。
   1977年,县搬运大队改为县搬运公司,仍属县办集体企业。
   1981年,全县有集体所有制的搬运队11个(含县搬运公司),职工513人,共有胶轮人力车252辆,手扶拖拉机27辆、载货汽车2辆,年运输量28.5万吨、装卸量36.8万吨。此后,搬运队大都实行承包经营,个体运输户增加。1990年全县民间运输的有关资料不全。这一年,县搬运公司完成货运量0.75万吨、装卸量22.6万吨。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