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互助合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674
颗粒名称: (三)互助合作
分类号: K297
页数: 2
页码: 94
摘要: 1953年开始出现了几户农民联合组织的小型互助组。互助组采取以人工换人工、以牛工换牛工,或人工、牛工互换的形式从事生产,土地、生产资料及劳动所得仍属各户所有。到1953年底,全县农村已组成了互助组687个,参加农户共2967户,占全县总农户的14.9%,参组劳力3500个,占农业总劳力的15.9%。在这些互助组中,大部分为临时互助组和季节性互助组,常年互助组较为少数。随后,互助组形式在全县农村广泛推行,农民看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其中参加季节性互助组的5668户,参加常年互助组的6050户。
关键词: 合作 四川线

内容

土地改革后,农民虽然分得了土地,实行了“耕者有其田”,但由于是分户独立经营,土地块面小,较分散,劳力和生产资料不足,生产上一些较大的困难不便解决,特别是无力抗御天灾人祸,无法进行较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于是产生了互助合作的要求。1953年开始出现了几户农民联合组织的小型互助组。互助组采取以人工换人工、以牛工换牛工,或人工、牛工互换的形式从事生产,土地、生产资料及劳动所得仍属各户所有。到1953年底,全县农村已组成了互助组687个,参加农户共2967户,占全县总农户的14.9%,参组劳力3500个,占农业总劳力的15.9%。在这些互助组中,大部分为临时互助组和季节性互助组,常年互助组较为少数。随后,互助组形式在全县农村广泛推行,农民看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到1955年,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已达13608户,占总农户数的62.5%。其中参加季节性互助组的5668户,参加常年互助组的6050户。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