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省属德胜关综合垦殖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57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省属德胜关综合垦殖场
分类号: K921/927
页数: 3
摘要: 江西省国营德胜关垦殖场,位于黎川县境东南部,东与福建省邵武市、泰宁县相邻,南与福建省建宁县、黎川县岩泉林场毗连,西与黎川县宏村镇、社苹乡接壤,北部与黎川县栗塘、潭溪、熊村三乡交界。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14公里,总面积158.99平方公里,折合为237135亩。总场场部设德胜关,距黎川县城21公里,沿干线公路,到省会南昌280公里。德胜关地处武夷山脉中段西侧,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山地平均海拔500米以上,西北部多为丘陵,海拔在100—300米之间。人口总数中,男性10270人,女性9601人。以收定支单位的农工家庭收入普遍增加。
关键词: 德胜关 垦殖场

内容

江西省国营德胜关垦殖场(以下简称德胜关场),位于黎川县境东南部,东与福建省邵武市、泰宁县相邻,南与福建省建宁县、黎川县岩泉林场毗连,西与黎川县宏村镇、社苹乡接壤,北部与黎川县栗塘、潭溪、熊村三乡交界。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14公里,总面积158.99平方公里,折合为237135亩(其中林业用地192723亩,占总面积的81.3%)。总场场部设德胜关,距黎川县城21公里,沿干线公路,到省会南昌280公里。德胜关地处武夷山脉中段西侧,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山地平均海拔500米以上,西北部多为丘陵,海拔在100—300米之间。境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6度),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2300毫米),资源丰富,但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直至本世纪50年代初期,这里仍然人烟稀少,交通闭塞,丰富的自然资源未能开发利用,经济处于落后状态。
   1957年冬,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出发关于“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号召,动员省直属单位和南昌市的机关干部500余人,来到德胜关,创建国营德胜关林牧农综合垦殖场,隶属省农林垦殖厅领导。1958年11月,根据省人民委员会指示,该场划归黎川县领导,并更名为国营黎川县德胜关综合垦殖场,实行“县场合一”的管理体制。1959年11月,县场分开,复设国营德胜关垦殖场,收归省农林垦殖厅领导。1966年1月,中共抚州地委决定,将设在黎川县樟村公社境内的地属大源垦殖场并入德胜关场。1968年11月,德胜关场再次下放由黎川县领导;1973年,根据中共抚州地委决定,实行“地县合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1975年11月,德胜关场收归省管,由江西省国营垦殖场管理局领导,为县级农垦企业,这一体制至今未变。历任场党委书记为屈绍建、吴广祥、邓应根、余式高、郭殿显、龚桂珍、刘本助,历任场长为李云台、尹贵庭、丁金林、傅春举、余式高、刘德来、刘本助、伍日序。现任场党委书记伍日序,场长陈梅村。1990年总场下设21个单位:农业方面6个,即茅店分场、德胜分场、新店分场、东山分场、黎明分场、社苹分场,每个分场下设若干农(林)业生产队和小型工厂;工业方面9个,即电炉厂、整流器厂、耐酸泵厂、工艺美术厂、钢琴附件厂、竹编工艺厂、孵化机械厂、丝织厂、水电站;服务业方面3个,即汽车队、建筑公司、农工商联合公司;教育卫生方面3个,即职工医院、中学、中心小学。总场机关,按照党委、行政两大系列,设置了24个科室(部、所、处)。建立了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群众组织。1990年底,全场职工总数为7974人(其中:以收定支单位农工4640人);全场总人口19871人(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下同),其中汉族19736,少数民族共计135人(畲族123人、壮族3人、回族6人、白族3人)。人口总数中,男性10270人,女性9601人。
   德胜关垦殖场建立以来的33年间,经过艰苦创业,曲折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业已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所在地的落后面貌。
   建场初期,依托境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生产。1958年采伐木材3785立方米、毛竹10.5万根,林业收入达11.35万元,同时造林835亩。此后的数年中,由于重砍伐,轻营造,森林资源遭到破坏。1965年以后,逐步纠正“重砍轻造”的作法,林业生产走上了“造伐并举,采育结合,综合利用”的发展轨道,1965年至1990年的25年中,尽管有“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场仍累计造林4.78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1万亩。1990年,林业销售收入54万元,占全场销售收入的3.5%。
   农、牧、副、渔业有较大发展。1990年,分场统一核算的农业单位粮食(稻谷)总产为87.81万公斤,亩产比建场初期的1958年增长1.6倍,达到484公斤;全场油菜籽产量0.82万公斤,比1962年增长3.5倍;水果产量1.47万公斤,比1962年增长48倍;生猪年末存栏7204头,鲜鱼产量达2.3万公斤,都比建场初期有大幅度增长。
   场办工业异军突起。1958年,德胜关场只有5家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手工业工厂,产品主要是土纸、砖瓦、石灰和小农具,年产值仅8.5万元。60年代,场办工业以木竹加工为主,发展速度缓慢。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挥本场技术人才优势,并从外地引进专业人才,先后兴办了电炉厂、耐酸泵厂、硅整流器厂,相继试制成功井式工业电阻炉、耐酸离心泵、硅整流器等多种新产品,1971年全场工业总产值达到650万元。1972年至1978年,场办工业大发展,上述三家工厂正式投产,机械化程度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电炉厂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2000D高温箱式炉,并形成系列,先后向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出口电炉37套(台)。硅整流器厂生产的离子可控硅,荣获江西省国防工业科学大会奖。1978年,全场工业总产值跃上1274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1979年以后,德胜关场在巩固、提高骨干工业企业的同时,总场和分场两级又新办了一批小工厂,场办工业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化工陶瓷为支柱,与有地方特点的编织、工艺、美术、竹木制品业协同发展的新局面。1990年全场工业总产值达166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
   与工农业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1990年,场区范围内有省级干线公路2条(其中1条为过境线)、专用公路1条、场区公路2条,通车里程40多公里。总场到各分场、工厂均通汽车,93%的自然村可通机动车。全场拥有各种型号的汽车35辆,总吨位90吨,总功率3200马力。1990年,场办商业有从业人员76人,营业额131.5万元。此外,黎川县有关部门在该场设有供销合作社、粮油管理所、邮电支局、银行营业所等商业金融服务性机构。
   农、工、商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德胜关垦殖场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90年职工人均收入1412元,比1978年增长2倍,年末职工储蓄存款562万元,人均住房面积11.5平方米。以收定支单位的农工家庭收入普遍增加。据1990年抽样调查,全场每百户居民拥有自行车95辆、电视机87台、电风扇42台、洗衣机1.5台、电冰箱0.3台。第二是为国家建设积累了资金,建场33年中,盈利27年,累计实现利润700.52万元,上交利润235.32万元;共向国家缴纳税金950.84万元。第三是文化事业和集镇建设成绩斐然,1990年,全场有中心小学1所、完全小学8所、中学3所、职业高中1所,教职员工209人,1977年以来为国家输送大学本科生42名、专科生72名(其中7名成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各类学校有20多名毕业生在本场担任中层领导职务。总场办有职工医院,各分场办有卫生院(所)或联合诊所,1990年全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个,总场职工医院建筑面积达2292平方米,有病床42张,医务人员47名(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医疗设备和业务管理达到或接近县级医院水平。文化馆、影剧院、广播站、卫星电视地面站、老年人活动室等文化设施也都具有一定规模。场部所在地的关上村,旧貌换新颜,这个昔日人烟稀少的偏远山村,如今修起了一条长一公里的水泥路面林荫大道,两旁高楼耸立,商店密布,白天行人如织,入夜灯光璀灿,一个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现代小城镇已成雏型,它以新的风貌展示出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美好前景。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