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广昌县志》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483
颗粒名称: 新编《广昌县志》始末
分类号: G256.4
页数: 2
页码: 1093
摘要: 新编《广昌县志》由中共广昌县委领导,县人民政府主修,历经八年,五易其稿,三次总纂。于1992年11月5日,中共广昌县委、县人民政府下文批复:同意新编《广昌县志》稿上报。1993年4月10日,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查验收批文:同意《广昌县志》定稿出版。新县志编纂工作于1982年成立广昌县志编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对清同治六年《广昌县志》断句、标点、铅印、内部发行。新编《广昌县志》为一部宏伟巨著,具有开拓性、探索性的特点,编写难度大,而我们编辑水平有限,加上志书时空跨度大,因此,志中的谬误和遗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出,望下届修志校正补遗。
关键词: 新编 广昌县志 始末

内容

新编《广昌县志》由中共广昌县委领导,县人民政府主修,历经八年,五易其稿,三次总纂。于1992年11月5日,中共广昌县委、县人民政府下文批复:同意新编《广昌县志》稿上报。1993年4月10日,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查验收批文:同意《广昌县志》定稿出版。
  新县志编纂工作于1982年成立广昌县志编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对清同治六年《广昌县志》断句、标点、铅印、内部发行。1984年重新调整县志编纂领导小组成员。是年7月新县志工作上马,组建编写队伍,前赴南城、宜黄、崇仁、乐安、临川等地取经之后,中共广昌县委、县人民政府全面部署编纂《广昌县志》以及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工作。各级领导通力协作,普遍做到有修志机构、有专项经费、有办公场地、有编写队伍,一个单位编写人员一般为2~5人,全县采编人员多时逾500人,上下一致,内外配合,广征博采资料。为了取得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的主要资料,扣紧纲目完善、志稿评议、典型带动三个环节,促使全县53部部门志或行业志、17部乡镇志相继完成,并普遍达到“体例较好,门类齐全,资料丰富,特色鲜明”的要求。其中《水利志》、《农牧渔业志》、《工商行政管理志》、《商业志》、《供销合作志》、《教育志》内部出版发行。同时,注重县外资料征集,先后组织11批人次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共10个省(市)的档案馆、图书馆抄摘资料,又向广昌籍在外地工作的同志和在广昌工作时间较长的客籍老同志发征集史料的慰问信,以及向有关省市县寄《征集广昌县志资料启事》。经过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采集,共征集资料逾1200万字。这一做法于1990年7月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作了书面发言,其材料收录在省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的《关于提高志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一书中。
  1986年7月开始撰写县志初稿。首先试写练兵,内外评议试写稿,以寻求志稿的结构、内容、章法最佳方案,然后全面撰写。县志主体部分由县志办公室承担编写,专业性较强的专志由有关专业部门负责,专业性特强的专志请专业人才撰写。为了调集一批“笔杆子”到县志办公室,县里领导亲自出马挑选。县委办公室还明文作出规定:借调到县志办公室工作的人员在入党、提拔、职称评定、奖金、分房、子女就业等问题上与原单位其他职工一视同仁;未完成县志撰写任务之前,不得中途调离或换人;对聘用的离退休人员,原则上与在职人员享受同等待遇。从而稳定、充实、加强了编写队伍。
  150万字县志初稿形成之后,开展群众性的评稿活动,由县委办公室下通知,以卷(章)为单位召开评稿会。重点放在“反映全貌,突出特色,核对史实”方面。参加评稿的县属单位领导(以主要负责人居多)、业务骨干、老同志等逾500人。
  1988年1月,省社科院名誉院长姚公骞、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朱祥清、省地方志办公室编辑颜小忠及抚州地区方志办公室领导莅临我县指导,确定修改方案,解决编写难题。按照所定“反映全貌,突出特色,彰明因果,体现规律”的重点要求,再次组织人员征集、完善资料,反复修改纲目。县志评审稿产生后,先送志稿上门,后于1990年1月召开评审会,省、地方志部门领导,方志专家、学者,广昌县志编纂顾问再次到我县,与兄弟县同仁、县六套班子领导、县属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审查评议县志稿。
  1990年县换届选举后,成立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共广昌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延长县志下限时间,即由1984年延至1990年。随后,全面征集延长下限时间的资料与反复修改原县志评审稿相结合,产生150万字的县志终审稿。县志成书纲目的修改达10次之多。
  1992年1月起,对县志稿开展多层次审查,时间达1年之久。其中外审为4个月,请县领导审查政治性强的专志,其他专志由有关单位作终审;内审(县志办公室编辑审查)为7个月,前3个月审查志稿的行文规范、内容交叉等问题,后4个月又对数据、史实、语言文字、边界纪载、保密、褒贬用词等问题进行专项审查。
  1993年1~3月,根据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对《广昌县志》审查所提出的意见和“定清齐”的出版要求,对此稿再次修改并取得了省地方志编委会批准出版。
  新编《广昌县志》是众手成志,凝结集体劳动心血,汇集众人智慧的结晶。在此,向为《广昌县志》给予关怀重视的各级领导,切实指导的方志专家(学者),通力协作的县属各单位、各乡镇党政机关,提供资料的中央、省、地档案馆(图书馆)和老红军、老干部,付出辛勤劳动的行业志、部门志、乡镇志编写人员及县志资料员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新编《广昌县志》为一部宏伟巨著,具有开拓性、探索性的特点,编写难度大,而我们编辑水平有限,加上志书时空跨度大,因此,志中的谬误和遗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出,望下届修志校正补遗。
  广昌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994年1月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