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奇闻趣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455
颗粒名称: 三、奇闻趣事
分类号: K206
页数: 4
页码: 1033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关于奇闻趣事的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杂记 奇闻趣事

内容

天堆山南宋年间,今旴江镇河东、营庄一带,方圆十余里,平坦开阔。相传,绍兴四年(1134年)某夜,风雨大作,雷电交加,石砾之声不绝于耳。次日天明,其地见一座巨峰拔地而起,怪石嶙峋,千奇万状。童谣说:“天雷飞石头,一夜成高丘,五十年内兴公侯。”后人以淳熙十一年(1184年)何坦中进士,后官至宝谟阁学士、广东提刑附会童谣,几百年来一直成为邑人趣谈。
  定心寺由来定心寺位于赤水镇大禾村,距县城约30公里。这里群山环抱,溪水潺潺。寺院傍山而建,嵌于千峰耸翠之中,风景绮丽,别有洞天。
  相传,离该寺不远的黄泥坑村,住着一户善良俭朴的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倒也过得清静。唐咸通五年(864年)的一天,父子俩深夜打着松明照鳅鱼。在朦胧的松明中,忽见下面田中出现一簇簇粉红色莲花,宛如一群艳装少女在飘忽起舞。顿时红光四射,异香扑鼻,钟声、鼓声、佛声声声入耳。父子俩甚为诧异,感到是吉祥之兆。于是在莲花飘忽的田池,插上一株绿色的鸡婆秧作记号。第二天,父子俩带领乡邻前去观望时,大片田池都长满绿葱葱的鸡婆秧树。群众一传十,十传百,顿时全村乡邻人人皆知。此事被僧宗祐知道后,认为莲花是“佛门圣花”,田池里深夜出现莲花就是佛菩萨显圣。遂劝化田主广郑施田为寺,广郑以“佛教化人为美”欣然从之。宗祐遂四处化缘,群众也乐于捐助。历时1月,寺庙建成,因取定心归佛之意,故名“定心寺”。并在山门口石刻楹联一对,上联为“定水无波新月现”,下联为“心触法界慧日明”。
  僧尼多达300余名,成为广昌著名山门之一。
  刘秀洞距县城南偏西40公里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海拔732.4米的高山,气势磅礴,秀插半天。因“世传刘汉高祖行此”,故名刘季尖岭。山下有一岩洞,洞口如瓮,进口狭窄,初入皆暗,往下则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相传,刘秀在称帝之前,为逃避新朝王莽迫害,曾逃难至此。隐居在刘季尖岭下的岩中,数年饮食衣着,全靠山下巫畲村巫姓村民供应。刘秀称帝后,为报答村民救济之恩,派出使臣赍旨到巫畲村,钦封那位村民为都督。岂知那村民不愿为官,让乡亲出面谎称人已病故。使臣无奈,只好回京复命。为维护“圣旨”尊严,刘秀改封那村民为“死都督”。从此,刘季尖岭改称刘秀峰,岩洞则称刘秀洞。
  千僧寺和洪水坑清代初年,在距驿前圩西北15华里,与宁都县交界的丛山中,先后建有18个寺庵,僧民多达千人,故名千僧寺。相传,寺内有位法师,每天必去百里之外的龙凤岩点火焚香,当日往返,风雨无阻。某日,点火回来,适与山下借火吸烟的农民相遇,农民问以点火焚香情由,法师据实相告。农民不信地说:“你如果能吊住太阳,我们才相信。”法师答:“这有何难!”说罢,只见他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向太阳作了一个深揖,便回寺去了。果然那天红日高悬不落,农民一天栽了几天的禾。从此,附近农民深信高僧确有佛法,赞颂备至。不料,“吊日”之事,干犯天条,触怒了玉帝,遂派天兵天将降临下界讨伐。法师得知此事,为应变逃劫,吩咐僧众各自栽个觔斗倒立,并施法将他们变成一山芭蕉。天兵天将来到千僧寺之后,不见法师和众和尚踪影,难返天庭复命。正在为难之际,忽有该山的土地神,因怨恨法师瞧不起他,变成小鸟出面告密。在天将面前反复飞叫:“和尚变芭蕉,下变上。”……天将顿然大悟,随即拔剑朝一株芭蕉砍去,只见鲜血迸流。于是众天兵天将挥动刀剑,片刻将一山芭蕉砍光。法师和千名和尚无一幸免,鲜血汇成一坑溪流,因此遂有红水坑名。其实红水坑是以山洪冲成小溪而名,红是洪的谐音。
  《孟戏》的传说明永乐间(1403~1424年),甘竹乡舍上村曾子华素性孝友。其母双目失明,子华嘘寒问暖,端茶捧饭,久而不倦。
  某年春,乱兵至,情势险恶。子华背母逃避深山,忽有三员神将自天而降,退乱兵。
  子华正待拜谢救命之恩,三员神将化作旋风,不知去向,但闻锣鼓之声发自山谷。子华循声四找,竟在一个山崖后面发现2只斗大木箱装满《孟戏》戏本及24只大小面具,其中有3只大面具正象杀退乱兵的三员神将。他呼喊群众认领,但四周空寂无人。子华将木箱搬出,母亲用手一摸,顿使瞎眼重光。
  此时,子华认为是神灵相助,这24个面具就是《孟戏》中扮演的角色,三员大将即蒙恬、王翦、白起(甘竹人称为“三元”将军)。赐《孟戏》戏箱乃是要他依此演出,以传后世。子华回家,与族人筹建戏班,按戏本和面具分脚色排练。从此,赤溪、舍上、黄泥排三地曾姓每年新春时节必演《孟戏》,藉以酬神祭祖,祈年救雨。
  弘治间(1488~1505年)新春某夜,赤溪村曾姓裔孙照例上演《孟戏》。当地大路背村农户刘金铎携孙儿过河看戏,戏演完,小孙仍眷恋戏情,不愿回家。金铎只好以“明年我们自己也来做戏”一语哄孙儿。冬季去,新春到,但金铎却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入夜,梦神人以“君无戏言”相责。于是,他立即组织族人学戏,创建刘家戏班。形成与曾家《孟戏》(二夜本)不同的刘家《孟戏》(三夜本),同样在新春演出。
  赖巽的传说一天,真隐寺长老正在经堂凝眉打坐,忽地他脑子里幻化出一座单孔石拱桥,桥身四周光环飘渺。长老心以为异,随命小和尚向东探望。原来,在去池源村的路上,一座单孔石桥上横卧着一位衣衫褴褛的农家少年,两手抱着一根挑柴用的茅担,和衣而卧,酣睡入梦。小和尚轻轻地把他唤起,一问才知他叫赖巽。二人一同回寺,长老请赖巽禅院相见,见其面目清癯,但气度不凡,于是问:“小童子,大清早起来,为什么就在桥上睡觉?”赖巽说:“我起早摸黑卖柴买米,累了就在石桥上歇歇脚,不知不觉就睏着了。”长老听了,动了怜悯之心,连称:“善哉!善哉!”吩咐小和尚给赖巽家中资助钱粮,挽留赖巽在寺就读。由于长老循循善诱,赖巽发愤攻读,日有长进。明永乐十三年赖巽中进士。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