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医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14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医疗
分类号: R199.2
页数: 4
页码: 888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卫生医疗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医疗

内容

一、队伍中医新中国成立前,县内中医或开铺或坐堂行医,多为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也有极少儒医,医技为自习医书所得。1938年(民国27年),县内有中医17名。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16名中医参加中医诊所工作,大多仍为自行开业。1956年,中医人员大部分加入中医诊所,时有中医药人员143人,其中,中医66人,中药77人。1969年,部分人员下放农村当社员,县内仅78名中医药人员从事本行业工作。1973年,原被下放的中医人员大部分收回。是年有中医人员129人,中医54人,中药75名。嗣后,相继有人退休、有人顶编,至1990年全县有中医、中药人员137人。其中中医副主任医师3人、中医主治医师5人、中医师21人、主管中药师6人、中药师8人、中医士71人、中药剂士12人、其他中医人员1人、中药剂员10人。
  西医 1934年,县立诊疗所成立时,有西医人员4人,其中医师、医助各1人,护士2人。后有部分部队西医人员流落广昌县。1945年,县内卫生技术人员发展到20名,其中医师6人,助产士6人,护士3人,调剂员2人,医护员3人,助理员5人。
  1950年重建县卫生院时,只有卫技人员4人,其中医师1人,司药1人,助产士1人,护士1人。后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发展,卫生技术人员逐年增加,至1965年,全县有西医、药人员145人,其中:医师22人、医士45人、护士18人、助产士9人、药剂士5人、检验士5人,妇幼保健助产员6人,其他初级卫生人员35人,比1950年增长35倍。“文化大革命”期间,医疗队伍发展缓慢,1975年有西医、药人员174名,比1965年增长20%。1979年后,县内西医药人员发展迅速,至1990年,全县有西医药人员329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主管)医师32人、医师75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22人、主管药师4人、药师4人、医士20人、护士51人、助产士6人、药剂士13人、主管检验师2人、检验师8人、检验士8人、其他技师2人、其他技士1人、护理员8人、药剂员9人、检验员2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7人,比1975年增长69%。其中县人民医院西医药人员108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14人、医师17人、医士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19人、护士20人、护理员3人、主管药师2人、药师2人、药士1人、药剂员7人、主管检验师1人、检验师2人、检验士3人、其他初级卫生人员5人。
  草医 1960年对全县草医草药人员进行普查,有草医草药人员125人,吸收4人参加国家医疗部门工作,聘请9人为特约医生。
  乡村医生 1955年,医疗卫生部门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培训不脱产保健员11人,此为乡村初级医疗卫生人员之始。1964年后,各乡镇卫生院(所)陆续培训农村半农半医医生,学成返队后,或设医务室或仅配保健箱巡回医疗。1969年县内实行合作医疗后,乡村医生队伍有较大的发展。1971年,县内有“赤脚医生”241人,其中女“赤脚医生”50人;有生产队卫生员(含接生员)629人。此时的“赤脚医生”,大部分为农村社员经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培训合格后担任,也有少部分县内和省城等地下放的医务人员。1976年,县内144个生产大队有“赤脚医生”263人,平均每个大队1.83人;1150个生产队有不脱产卫生员931人,平均每个生产队有0.8人。1981年有“赤脚医生”213人,其中经考核合格获得《赤脚医生证书》有107人,占50.2%。1984年,县内213名农村医生经过地区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获得《乡村医生证书》40人,占16%;获得《赤脚医生证书》77人,占36%。全县不脱产卫生员22人,接生员123人。
  1990年,有乡村医生99人、卫生员107人。
  二、设备县人民医院 1949年广昌临解放时,县卫生院药械设备均被破坏。1950年7月,重新建院时仅有几把换药镊子,无法开展正常的医疗工作。1951年6月配置显微镜1架。1954年,县卫生院增设手术床、接生床,再添显微镜1架。1960年后,县人民医院配有200MA与30MAX光机各1台,救护车1辆。后历年增添药械设备,至1984年底,县人民医院拥有400MA X光机、眼科裂隙灯、牙科综合治疗床、万能手术床、心电图机、麻醉机、静电摄影仪、纤维胃镜、病历车、治疗车、急救车、救护车等较大型的医疗器械、设备及其他中、小型设备。1987年,增置救护车1辆。
  乡镇卫生院 1960年前仅有部分换药器械。后陆续由上级拨给和自身添置,至1978年有8个公社卫生院配有4种医疗设备。后设备不断增加,全县卫生院共有X光机10台,显微镜11台,高压消毒器17台,手术床8台,无影灯7台,电冰箱4台,压片机3台,粉碎机4台,乙种刀包5套,丙种刀包9套,腹部刀包7套等。
  县药检所 1987年添置自动施光仪、片剂崩解仪、数字酸度计各1台。
  县妇幼保健站 1987年添置胎心音监护仪和综合产床各1台。
  三、技术内儿科 1950年,县卫生院建院初,仅能开展一般疾病诊治。至1957年始能对一些疑难病症进行抢救处理,少数医务人员能做肾囊封闭和腰椎穿刺。1960年后,腰穿、胸穿、腹穿和氧气疗法已在县医院开展。1970年后,县人民医院又能进行骨穿、胸腔水封瓶引流、人工自动呼吸器、心电监护等,并且开设了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1980年后,消化道内窥镜检查,部分现代急救技术,心、肝等重要脏器穿刺治疗,肝活检等均能在县医院进行。1986年,儿科开始应用婴儿颈部测试体温。后囱门穿刺抽血新技术在儿科应用。
  外科 1953年,县卫生院仅能开展简易外科小手术。1955年也只在腰椎麻醉下施行2例阑尾切除术和2例下腹部手术。1963年后县医院施行胃大部分切除术、胆囊摘除术、总胆管探查术、脾切除术、膀胱取石术、甲状腺切除术、乳腺癌根治术等。1970年后,县医院开展脑外(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术)、骨科手术(内固定、骨牵引术等)、肾摘除、肾取石术,并开始硬膜外麻醉。1980年后,县医院已开展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加肌瓣填充术、心包积脓切开引流术等。1985年后,县医院又增肝叶切除术、外伤性股A断裂吻合术,并开始深颈丛阻滞麻醉、r-OH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等新技术。
  妇产科 1950年,县卫生院只开展妇女孕期、产前检查,妇科常见病诊治及新法接生。后逐年发展提高,开展产钳术、剖腹产术。1953年推广无痛分娩法。1963年开始进行输卵管结扎、子宫瘤切除、子宫全切除、巨大卵巢囊肿切除等手术。同时设立计划生育技术指导门诊,配专职医师负责节育手术。1971年后,接生员逐步掌握新法接生、早孕诊断、产前检查和难产鉴别等技术。至1977年基本达到“结扎、人流、上环”术不出公社;县医院、头陂、赤水、苦竹卫生院可进行大月份引产术。1984年,县医院开展尿漏修补术、子宫脱垂悬挂术等。1985年后,县医院开展剖腹产同时放环术、庆大霉素宫腔内注射治疗子宫内腹炎、维生素B6治疗青春期功血、宫腔内药物注射治疗子宫内膜炎等新技术。
  五官科 60年代只能作一般五官科检查和处理常见五官科疾患。1970年后,开展白内障摘除、泪囊鼻腔吻合、改良乳突根治等手术。1985年后,开展眼睑疤痕畸形矫正术、下颌骨囊肿摘除及颌骨部分摘除术。
  放射科 1962年,县人民医院设置放射科时只能透视、拍片及进行胃肠钡餐透视和肾造影。1970年后,县医院开展双重对比造影、输卵管、盆腔空气、后腹膜空气造影、针刺静脉尿路造影、静电摄影等。1980年后,县医院进行结肠双重纸张造影、经肝脾穿刺胆道造影、断层摄影等。12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普通透视和拍片。赤水、头陂中心卫生院能开展胃、肠钡餐透视。1985年后,县医院开展X线小肠对比检查、气管分叉断层摄影、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术、喉部断层摄影、左右前斜位胸部断层摄影。
  中医科据县人民医院1960年工作总结载:外科、中医科应用针灸、穴位注射治疗阑尾炎,取得显效;以挂线疗法代替肛痔手术,灭痔灵注射治疗痔疮代替手术疗法;蝉退治破伤风,八里麻治蛇伤取得满意疗效。1971年,县医院用草、中、西相结合办法治疗腹蛇、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等多种毒蛇咬伤56例,治愈53例,治愈率达94.6%。1973年后,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放射科创用针刺法取代传统的“压迫法”进行静脉尿路造影,获得满意效果,成功率达86%。1983年,县医院中医科用肿节枫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获得一定疗效。
  四、制度公费医疗 1952年11月,县内开始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县内党政机关、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享受公费医疗。公费医疗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下达,由县卫生科统一掌握使用,凭据报销药费。1953年,县内23个单位1241人享受公费医疗。1978年元月份开始,县内实行划区定点公费医疗制度,按“就近就医”原则,县医院和公社卫生院均划为定点医疗单位,确定管辖范围,经费按各定点实际享受公费医疗人数分月(季)按标准拨给,节约归点,合理超支上报研究解决。
  免费医疗 1952年12月开始,对革命烈士直系家属,革命军人直系家属,在乡复员、转业军人及革命老根据地贫苦人民中确实贫困而无经济能力就医者,实行医药免费医疗。至1956年全县共免医药费13354元。1964年后,每年皆对免费医疗对象给予合理的医疗费减免,当年减免医疗费1.1万元。1978~1984年,共减免医疗费16765元。
  劳保医疗 (见本书《劳动人事卷·劳保章》)。
  合作医疗 1971年,县内开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凡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村社员,每年交1.5~2元医疗费(个人、生产队、生产大队各负担1/3),就诊者每次只交挂号费5分,医药费全免。1979年后,农村实行多种形式办医,主要有:(1)由村民委员会集体投资,乡村医生保本经营,看病者自费;(2)乡村医生联办,独立核算,自负盈亏;(3)乡村医生个人承包,大队或社员筹集防疫保健经费;(4)乡村医生个体行医。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