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妇幼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136
颗粒名称: 三、妇幼保健
分类号: R199.2
页数: 3
页码: 886
摘要: 1981年后开展“独生子女”健康普查,建立独生子女健康体检登记卡。在336名应检儿童中检查261人,检查率达80%,查出患有各种疾病儿童39人,发病率为15%,对病孩进行矫治。同时,对点上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服小儿麻痹症糖丸139人,预防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74人、乙脑疫苗223人、流脑疫苗186人、白喉类毒素54人、种卡介苗22人。同年对城郊公社下兰、小港、顺化3大队进行3岁以下儿童“两病”查治工作,在186名应检儿童中检查130人,检查率达70%。结果:轻度贫血102人,未发现佝偻病儿;体格发育情况:体质:好18人,中等99人,差13人;身长:好27人,中等81人,差22人。
关键词: 广昌县 妇幼保健

内容

儿童健康保护 1953年开始,每年“六一”儿童节前,由县、区卫生院、所对县内7岁以下儿童进行健康检查。1974年后,每年进行1~2次儿童疾病普查普治,积极预防和矫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1979年和1981年,为18423名儿童蛔虫患者驱除蛔虫。1981年后开展“独生子女”健康普查,建立独生子女健康体检登记卡。1982年,县妇幼保健站在城郊公社北门大队开展儿童健康试点工作,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在336名应检儿童中检查261人,检查率达80%,查出患有各种疾病儿童39人,发病率为15%,对病孩进行矫治。同时,对点上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服小儿麻痹症糖丸139人,预防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74人、乙脑疫苗223人、流脑疫苗186人、白喉类毒素54人、种卡介苗22人。同年对城郊公社下兰、小港、顺化3大队进行3岁以下儿童“两病”(佝偻病、小儿营养性贫血)查治工作,在186名应检儿童中检查130人,检查率达70%。结果:轻度贫血102人,未发现佝偻病儿;体格发育情况:体质:好18人,中等99人,差13人;身长:好27人,中等81人,差22人。
  1983年6月,对城关镇308名“独生子女” 进行儿童“两病”调查,采取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化验红血球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按出生后10天、28天、3个月、5个月、6个月、9个月、1岁、2岁、3岁、4岁、5岁、6~7岁各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缺铁性贫血患儿148人,患病率达48%,其中1岁年龄组发病较高,达81%;5岁年龄组发病较低,但也达到30%;佝偻病患儿6人,患病率为1.9%,其中28天年龄组较高,患病率达28%,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逐渐减少。
  1984年在翠雷山垦殖场苦竹大队开展妇幼卫生工作试点,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系统管理:1岁以内每3个月健康检查1次;1~3岁每半年健康检查1次;4~7岁每年检查1次。全村7岁以下儿童163人检查153人。结果:血色素12克以下64人,贫血率达41.8%;佝偻病5人,患病率3.2%;身高超过均值55人,低下98人;体重超过均值63人,低下90人;查出各种疾病18人,矫治18人。
  1985年,738名独生子女建立咨询卡,占全县独生子女82.9%。
  1987年,县内新生儿系统管理率和婴儿系统管理率分别为90.2%和74%。是年,开展“四病”普查普治,检查725人,其中,血色素低于11克的254人,发病率35.8%,全部进行矫治。
  1989年,新生儿系统管理人数2346人,管理率达98%。
  1990年,全县0~7岁儿童29374人,其中0~~1岁婴儿7542人,系统管理3260人,管理率43%;死亡21人,婴儿死亡率0.28%。是年,3岁以内儿童佝偻病普查,检查2117人,患病170人,矫治167人,缺铁性贫血43人;体弱儿66人,管理65人,结案57人。
  妇女保健 “四期保护”:1953年,县内提倡和推行妇女月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四期”保护,实行农村妇女农忙季节“三调三不调”制度(月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1958年,普遍建立妇女“四期”挂牌制度,开始实行机关、厂矿女工产假休息56天工资照发制度。1981年后规定年龄在24周岁以上(含24岁)初产妇产假延长34天;婴儿在1周岁以内乳母,每天工作时间减少1~1.5小时,作为哺乳时间。
  1985年,在旴江镇胜利区开展围产期保健。区内有孕妇26人,早孕建卡10人;对产妇进行测血压,量骨盆、身高,作内科一般情况和胎位检查。1986年后,县内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
  妇科病查治 1960年,县内建立妇女“两病”(子宫下垂、闭经)防治委员会,抽调医务人员组成工作队进行防治。当年查出子宫下垂病人826人,闭经病人2608人,成立简易疗养院,免费收治。推广“明矾甘油”子宫颈旁注射、肾脂肪囊封闭、口服补中益气丸、金樱子根汤、上子宫托、阴道坐药等综合疗法。1974年后相继开展了3次全县性妇科病普查普治和8次重点查治,调查已婚妇女103910人次,查出各种妇科病人19620人次,其中:子宫脱垂140人(其中:Ⅱ°以上122人),尿漏病人17人。治疗19605人次,其中:子宫下垂120人,治愈107人;尿漏病人17人,手术治愈14人。
  1985年,县内开展妇科病普查,检查1263人,查出病人275人,发病率36%,其中宫颈癌1人,宫颈糜烂154人,阴道炎117人,其他病人3人;未发现新发尿瘘及子宫脱垂病人。后,每年皆开展一次妇科病查治。
  1990年,在县属厂矿企业开展女职工妇科病普查,检查437人,患病268人,其中阴道炎25人,宫颈炎239人,附件炎1人,肿瘤3人,全部进行治疗。
  新法接生新中国成立前,县内城乡产妇分娩基本上是旧法接生。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推行新法接生。1957年列“一躺三消毒”为新法接生规程。1980年后,部分地区开展围产期保健,对孕产妇实行系统管理与监护。1984年,全县出生2591人,新法接生2470人,新法接生率95%。1990年,全县新法接生率达到99.6%;住院分娩1075人,住院分娩率为35%。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