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13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保健
分类号: R199.2
页数: 8
页码: 881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卫生保健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保健

内容

一、职工保健 1976年5月,对县印刷厂的加工车间进行卫生学调查,同时对该厂接触铅作业职工进行健康检查。检查30人均有不同程度铅中毒反应,临床表现以神经衰弱症候群最为突出;尿铅检查11人,均超过健康人正常值,最高超过30倍,初步认定铅吸收11例。主要原因是熔铅、排版、铸字共置一车间,而车间内无防尘排风装置,空气铅浓度较高。1976年6月,对17单位257名接触有害毒物作业工人分别进行卫生学调查和健康检查,结果尿铅检查77人中17人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诊断为慢性铅中毒3人,铅吸收14人,其中4名送赣州地区职业病院住院治疗。同年选择21个点进行有害车间空气毒物测定,结果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其中:空气矽尘最高为13.6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勰倍;空气苯、二甲苯最高为11.5毫克/立方米,空气铅浓度最高达1.81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58.7倍。同时对白釉、翻砂土、胫土的二氧化矽含量测定,结果为釉土二氧化矽含量为53%,白釉为33.1%,翻砂土为48.5%,胫土为2.4%。
  鉴于此,地区普查队和县防疫站向有关部门提出卫生防护措施。县农机厂撤掉冶炼废铅作业;纺织器材厂增添吸尘装置,并且改用松节油代替香蕉水作稀释液减少苯的危害;造纸厂增设水幕除尘装置以减少二氧化硫的危害。另外还普遍健全接触尘毒作业工人营养津贴制度。
  1986年,县内制定《广昌县工业卫生建档实施方案》。是年完成27个尘毒企业建档工作,县内2924名职工中,接触毒害人数1098人,其中粉尘668人,毒物202人,物理因素386人。
  1990年,全县20个工矿企业单位全部建立工业卫生档案;57个有害尘毒源点,监测43个,占75.4%;892名接触尘毒的职工,监测721人,占80.8%。
  二、学生保健据《江西统计提要》载:民国34年(1945年)对2108名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缺点例数319人,矫治287人;短治次数482人;矫正188人。
  1960年9月,广昌中学设立卫生室,有校医1名;小学设保健老师和保健箱。
  1981年,对广昌中学和旴江镇2所小学3670名中、小学生进行全面生长发育调查和视力监测;同时对广昌中学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第一次以五等四类法制定7~17岁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相关评位表,作为县城五年内7~17岁中、小学生生长发育个体或团体的评价参考标准。(五等:上等:均值加2个标准差;上中等:均值加1~2个标准差;中等:均值加减1个标准差;中下等:均值减1~2个标准差;下等:均值减2个标准差以下。四类:发育良好:身高为上等、上中等,体重、胸围均称或身高为上等、中上等及中等而粗壮者。发育一般:身高为中等、中下等、体重、胸围匀称或身高为中下等、下等而粗壮者。发育较差:身高为下等,体重、胸围匀称或身高为上等及中等而细长者。发育落后:身高为下中等及下等而细长者。) 广昌县中、小学校男、女生生长发育回归评价表 7岁男生 (1981年10月) 单位:厘米、公斤 7岁女生 17岁男生 17岁女生说明:7~17岁每年龄组,有回归评价表,此表列7岁、17岁两个年龄组。
  1981年,开展中、小学在校学生为重点的“两病”查治,检查学生27385名,查出头癣患者150人,疥疮患者85人,由卫生部门拨专款治疗。1982年,检查35595名在校学生,查出头癣85人,治疗78人,治愈49人;疥疮1009人,治疗989人,治愈900人;头虱7764人,治疗7689人,治愈7432人。
  1982年对广昌中学不同建筑类型28间教室进行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调查(自然照度为上午9~10时测定,人工照明度为晚上自习开始后半小时测定),结果:没有一间全部指标能达卫生标准;有16间一部分指标达标,另一部分指标接近标准;12间集光照度极差。“I”字型教学楼大部分教室,采光照度严重不合卫生要求。为此,县防疫站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1984年对广昌中学、顺化小学1056名学生进行肠道寄生虫病调查,查出蛔虫感染656人,占62.12%;钩虫感染45人,占4.26%;鞭虫感染37人,占3.5%。同年召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会,对19所非重点中、小学校1567名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查,建立体质、健康档案。
  1986年对3475名学生视力进行监测,调查9463名学生健康情况,结果:砂眼发病率为30.3%,龋齿发病率3.15%,鼻病发病率2.63%。对广昌中学高三年级5个班294人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监测,结果:阳性57人,阳性率达19.5%。
  1990年,41所乡镇中、小学校建立健康档案,并调查县乡中、小学校学生生长发育情况。是年,收集、整理大中专考生体检资料,作出统计分析。
  三、妇幼保健儿童健康保护 1953年开始,每年“六一”儿童节前,由县、区卫生院、所对县内7岁以下儿童进行健康检查。1974年后,每年进行1~2次儿童疾病普查普治,积极预防和矫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1979年和1981年,为18423名儿童蛔虫患者驱除蛔虫。1981年后开展“独生子女”健康普查,建立独生子女健康体检登记卡。1982年,县妇幼保健站在城郊公社北门大队开展儿童健康试点工作,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在336名应检儿童中检查261人,检查率达80%,查出患有各种疾病儿童39人,发病率为15%,对病孩进行矫治。同时,对点上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服小儿麻痹症糖丸139人,预防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74人、乙脑疫苗223人、流脑疫苗186人、白喉类毒素54人、种卡介苗22人。同年对城郊公社下兰、小港、顺化3大队进行3岁以下儿童“两病”(佝偻病、小儿营养性贫血)查治工作,在186名应检儿童中检查130人,检查率达70%。结果:轻度贫血102人,未发现佝偻病儿;体格发育情况:体质:好18人,中等99人,差13人;身长:好27人,中等81人,差22人。
  1983年6月,对城关镇308名“独生子女” 进行儿童“两病”调查,采取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化验红血球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按出生后10天、28天、3个月、5个月、6个月、9个月、1岁、2岁、3岁、4岁、5岁、6~7岁各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缺铁性贫血患儿148人,患病率达48%,其中1岁年龄组发病较高,达81%;5岁年龄组发病较低,但也达到30%;佝偻病患儿6人,患病率为1.9%,其中28天年龄组较高,患病率达28%,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逐渐减少。
  1984年在翠雷山垦殖场苦竹大队开展妇幼卫生工作试点,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系统管理:1岁以内每3个月健康检查1次;1~3岁每半年健康检查1次;4~7岁每年检查1次。全村7岁以下儿童163人检查153人。结果:血色素12克以下64人,贫血率达41.8%;佝偻病5人,患病率3.2%;身高超过均值55人,低下98人;体重超过均值63人,低下90人;查出各种疾病18人,矫治18人。
  1985年,738名独生子女建立咨询卡,占全县独生子女82.9%。
  1987年,县内新生儿系统管理率和婴儿系统管理率分别为90.2%和74%。是年,开展“四病”普查普治,检查725人,其中,血色素低于11克的254人,发病率35.8%,全部进行矫治。
  1989年,新生儿系统管理人数2346人,管理率达98%。
  1990年,全县0~7岁儿童29374人,其中0~~1岁婴儿7542人,系统管理3260人,管理率43%;死亡21人,婴儿死亡率0.28%。是年,3岁以内儿童佝偻病普查,检查2117人,患病170人,矫治167人,缺铁性贫血43人;体弱儿66人,管理65人,结案57人。
  妇女保健 “四期保护”:1953年,县内提倡和推行妇女月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四期”保护,实行农村妇女农忙季节“三调三不调”制度(月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1958年,普遍建立妇女“四期”挂牌制度,开始实行机关、厂矿女工产假休息56天工资照发制度。1981年后规定年龄在24周岁以上(含24岁)初产妇产假延长34天;婴儿在1周岁以内乳母,每天工作时间减少1~1.5小时,作为哺乳时间。
  1985年,在旴江镇胜利区开展围产期保健。区内有孕妇26人,早孕建卡10人;对产妇进行测血压,量骨盆、身高,作内科一般情况和胎位检查。1986年后,县内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
  妇科病查治 1960年,县内建立妇女“两病”(子宫下垂、闭经)防治委员会,抽调医务人员组成工作队进行防治。当年查出子宫下垂病人826人,闭经病人2608人,成立简易疗养院,免费收治。推广“明矾甘油”子宫颈旁注射、肾脂肪囊封闭、口服补中益气丸、金樱子根汤、上子宫托、阴道坐药等综合疗法。1974年后相继开展了3次全县性妇科病普查普治和8次重点查治,调查已婚妇女103910人次,查出各种妇科病人19620人次,其中:子宫脱垂140人(其中:Ⅱ°以上122人),尿漏病人17人。治疗19605人次,其中:子宫下垂120人,治愈107人;尿漏病人17人,手术治愈14人。
  1985年,县内开展妇科病普查,检查1263人,查出病人275人,发病率36%,其中宫颈癌1人,宫颈糜烂154人,阴道炎117人,其他病人3人;未发现新发尿瘘及子宫脱垂病人。后,每年皆开展一次妇科病查治。
  1990年,在县属厂矿企业开展女职工妇科病普查,检查437人,患病268人,其中阴道炎25人,宫颈炎239人,附件炎1人,肿瘤3人,全部进行治疗。
  新法接生新中国成立前,县内城乡产妇分娩基本上是旧法接生。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推行新法接生。1957年列“一躺三消毒”为新法接生规程。1980年后,部分地区开展围产期保健,对孕产妇实行系统管理与监护。1984年,全县出生2591人,新法接生2470人,新法接生率95%。1990年,全县新法接生率达到99.6%;住院分娩1075人,住院分娩率为35%。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