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防接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117
颗粒名称: 一、预防接种
分类号: R199.2
页数: 3
页码: 872
摘要: 1935年起,开始接种牛痘疫苗和注射霍乱、鼠疫菌苗,预防天花、霍乱、鼠疫病,但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开始就抓紧接种牛痘疫苗和注射鼠疫、霍乱、伤寒菌苗。1963年10月颁发《广昌县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法》。是年,全县建接种卡片1641人,建册32163人。以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联合制剂、牛痘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为儿童基础免疫制品,实行计划免疫。是年,经省、地考核验收,被确认达标。1990年,加强计划免疫管理制度落实,做到县防疫站一苗一运转,各乡镇卫生院一苗一会一训。是年,经地区考核,“四苗”覆盖率86.67%,卡介苗接种率96.67%,麻苗接种88.57%,糖丸接种率93.81%,百白破接种率93.81%,实现第2个85%的目标。
关键词: 广昌县 防疫 预防接种

内容

1935年(民国24年)起,开始接种牛痘疫苗和注射霍乱、鼠疫菌苗,预防天花、霍乱、鼠疫病,但收效甚微。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开始就抓紧接种牛痘疫苗和注射鼠疫、霍乱、伤寒菌苗。
  1963年10月颁发《广昌县预防接种工作实施方法》。1980年,县内贯彻卫生部《关于函发开展计划免疫工作的两个办法》规定,根据传染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开始实行计划免疫,使各种预防用生物制品按所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接种。并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计划免疫建卡、建册,城镇居民和机关、厂、矿、场、校儿童实行1人1卡;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按年龄组建立花名册。是年,全县建接种卡片1641人,建册32163人。以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联合制剂、牛痘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为儿童基础免疫制品,实行计划免疫。
  1985年,县卫生局、教育局、妇女联合会联合转发省、地《关于我省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的通知》,要求县内儿童入托、入学时,必须持有符合规定、记录完整的预防接种证。
  1987年,全县儿童建卡率达100%,各种单苗接种率:卡介苗、脊灰炎疫苗为99.05%,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为100%;“四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活疫苗、脊灰炎活疫苗、卡介苗)覆盖率:12个月龄为88.57%,8个月龄为98.1%。是年,经省、地考核验收,被确认达标。
  1990年,加强计划免疫管理制度落实,做到县防疫站一苗一运转,各乡镇卫生院一苗一会一训。是年,经地区考核,“四苗”覆盖率86.67%,卡介苗接种率96.67%,麻苗接种88.57%,糖丸接种率93.81%,百白破接种率93.81%,实现第2个85%的目标。
  广昌县预防接种表(一) 单位:人、份广昌县预防接种表(二) 单位:人、份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