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戏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025
颗粒名称: 三、古戏台
分类号: K872
页数: 2
页码: 854
摘要: 明清时代,广昌戏台遍布全县,有置于祠堂内的,有与庙堂相对而建的,也有建在村边空旷地带的。古戏台一般为亭榭型高台,砖木结构。舞台为三面开口伸出式,台上有四顶柱子,台顶藻井绘有彩画。后台以隔拉墙壁与前台相隔,板壁上往往有各戏班写下的唱戏年月和剧目。今保存完好的古戏台有尖峰开城戏台、高虎脑西坑戏台等。西坑戏台在高虎脑乡中寺西坑村北头,西临中寺港。戏台重建于清道光十六年,为砖木结构,长5.85米,深4.70米,高3.50米,后台长9.10米,深3.30米。后台有四只造于清道光二十年的戏箱,左侧墙上嵌有“令坊乐助箱衣碑记”的石碑。顺港而上约1公里,在中寺也有一戏台,重建于咸丰四年大水后。
关键词: 广昌县 历史文物 古戏台

内容

明清时代,广昌戏台遍布全县,有置于祠堂内的,有与庙堂相对而建的,也有建在村边空旷地带的。古戏台一般为亭榭型高台,砖木结构。舞台为三面开口伸出式,台上有四顶柱子,台顶藻井绘有彩画。后台以隔拉墙壁与前台相隔,板壁上往往有各戏班写下的唱戏年月和剧目。今保存完好的古戏台有尖峰开城戏台、高虎脑西坑戏台等。
  开城戏台位尖峰乡天城村边,将军庙对面。建于明天启年间(约1627年前后)。台长4.73米,深4.05米,台口高约3米,后台长6.05米,深3米。后台板壁上残存的墨迹记载从清光绪五年(1879年)到民国6年(1917年)新顺班、吉庆班、闽省福庆班,先后数次在此演出的日期。
  西坑戏台在高虎脑乡中寺西坑村北头,西临中寺港。戏台的前右侧是清源庙,西坑有“没有清源庙就没有万年台(戏台)”之说,清源庙的前右侧是薛家祠堂,台、庙、祠堂朝同一方向。戏台重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为砖木结构,长5.85米,深4.70米,高3.50米,后台长9.10米,深3.30米。后台有四只造于清道光二十年的戏箱,左侧墙上嵌有“令坊乐助箱衣碑记”的石碑。顺港而上约1公里,在中寺也有一戏台,重建于咸丰四年(1854年)大水后。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