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003
颗粒名称: 一、古遗址
分类号: K872
页数: 3
页码: 851
摘要: 古文字符号散布在赤水镇古源村后龙山上大小不等的陨石上,占地约400平方米。有的刻凿在巨大平整的硬石上,有的刻凿在坚硬的石坡上,有的刻凿在稍为平整的石壁上,勾、勒、圈、点、横、竖、撇、捺,刻划分明,粗放恢宏,神秘莫测。1989年1月发现后,经考古专家实地勘察鉴定,此处古文字符号面积之广,线形之古拙,堪称世界之奇,为破译远古人类文化奥秘,揭示古文字演变,提供了一部罕见的、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枫坑遗址位赤水镇杨坊村,依山傍水,水土流失严重,出土印纹陶片。隋末唐初以来,广昌莲农举行庙会、祭祀莲神之场所。现存太子庙,重修于明末清初。太平军战斗旧址共3处。
关键词: 广昌县 历史文物 古遗址

内容

古文字符号散布在赤水镇古源村后龙山上大小不等的陨石上,占地约400平方米。有的刻凿在巨大平整的硬石上,有的刻凿在坚硬的石坡上,有的刻凿在稍为平整的石壁上,勾、勒、圈、点、横、竖、撇、捺,刻划分明,粗放恢宏,神秘莫测。1989年1月发现后,经考古专家实地勘察鉴定,此处古文字符号面积之广,线形之古拙,堪称世界之奇,为破译远古人类文化奥秘,揭示古文字演变,提供了一部罕见的、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
  商周文化遗址有8处:赤溪遗址位于甘竹镇赤溪村,布于猫咪窝、蛤蟆跳金井、弯小丘、蜡烛形四处,每处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500米,距旴江1500米,高出地面15米,属山岗遗址,出土陶器生活用具21件和石磷、石斧等9件石器。洙溪排下山遗址与赤溪遗址隔河相望,高出地面10~30米,水土流失严重使文化堆积保存较差,出土陶片、石斧。陈公寨遗址位赤水镇治一水之隔的山冈坡地上,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米,出土印纹陶片11种和石戈、石磷等,印纹陶片有20多种纹饰。大岗上栗树坪遗址在赤水镇应家村,遗址距河较近,冲刷严重,遗物大多散失,出土印纹陶片。枫坑遗址位赤水镇杨坊村,依山傍水,水土流失严重,出土印纹陶片。
  民俗文化遗址莲神太子庙,位于赤水镇大和村。隋末唐初以来,广昌莲农举行庙会、祭祀莲神之场所。据民间相传,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六日为莲生日之时,赣、闽、粤边境居民云集此处,从事莲贸活动,促进广昌白莲外销,为莲文化的重要活动形式。现存太子庙,重修于明末清初。
  古城遗址 3处。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南丰县城城址土屯耆在今甘竹镇大嵊村,距今广昌县城约5公里,古城系土筑,周长2.5公里,东延连绵小山,西靠旴江,中部开阔,今为稻田;遗留古屯寺一座。宋代广昌县城城址顺化坛在今旴江镇顺化渡,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端平中(1234~1236年)筑城,未竟。当时筑城台基,今时有发现。明清广昌县城城址揭坊耆在今县农科所田畴内,一面临江,残存宣化城门一处和一段长1400米的城垣,出土城砖有6式铭文,反映的年代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天启二年(1622年)、崇祯十年(1637年)和十一年。
  古窑址赤溪窑下山唐代青瓷窑址位甘竹镇赤溪村北,窑场分布于4个山头,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存大量陶片、瓷片和窑具。
  高虎脑乡明代青花瓷窑窑址分布在中寺港(古称寺川港)沿岸,北起西坑,南至双港口,中有桥寮坳、界吉湾、鞍山坝、沙罗坪、洪水坑、招禾排等共13处窑场,皆依山傍水,窑床为阶级龙窑,窑具、残器、瓷片俯拾皆是。
  大禾村合港明代青花瓷窑位赤水镇大禾村合港口,分上厂、下厂3处窑址,为阶级窑,残破器皿堆积如山。与高虎脑乡诸青花瓷窑同时代。据老窑工回忆,旧窑场门楣对联是:“生涯宗子贡,瓷兴效陶朱。” 1983年,古陶瓷专家薛翘现场考察鉴定,上述十多处瓷窑烧造年代始于元、盛于明、衰于民国。1988年1月上海古陶瓷专家陈文平、陆明华来广昌考察后认为:广昌明代青花瓷的体系和产品风貌与景德镇的明代青花瓷完全不同,有独特风格,烧造历史悠久,胎体细腻,釉面光亮,纹饰粗放,富民间情趣;窑址保存完好,遗物丰富,粗细兼有,历代交替;高虎脑乡鞍山坝瓷厂,不但窑床、作坊保存完好,而且绵延数百年,历代不衰,仍采用古老配方、古老工艺烧造民用瓷器,是研究明代青花瓷制瓷工艺的生动形象的标本;广昌出土的明万历外销青花瓷可能是广昌或广昌附近某个窑口烧造,找到这种窑口,广昌烧造仿古瓷就有销路。
  古矿址宋代水南铜矿遗址,位水南圩乡张坊村的深山中,共7处矿洞,直形,深11~14米。宋代茨湖银矿遗址,位水南圩乡茨湖村。
  古陂、古井雯峰陂位甘竹镇鹅龙村,俗称官陂,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为明史学家、教育家饶秉鉴(号雯峰)与弟合资所建,故名“雯峰陂”。1977年在古陂体上浇筑混凝土成官陂水库的拦河坝。
  雯峰井位甘竹镇甘竹街的下街,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井底以熟锡铸成,刻“饶秉鉴”3字,今保存完好。
  雍正井位甘竹镇甘竹街上街,花岗石砌成,井圈刻有“雍正口年修”。今居民仍在此汲水。
  古战场明正统末(1448~1449年)邓茂七农民起义军山寨位驿前镇姚西村三角排,山寨周长400米,高3~4米,用条石、块石砌成。邓茂七义军曾在此与明官军激战,今山寨完好。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陈百花农民起义军抗清山寨位苦竹镇潘田村阳石砦。今山寨遗址完好。
  清嘉庆八年(1803年)天地会众竖旗暴动地——姚氏祠堂位驿前镇姚坊村。
  太平军战斗旧址共3处。三宫殿位县城西2公里处,太平天国七年(清同治七年,公元1857年)8月,太平军杨义清部与湘勇王鑫(珍)战于此,不胜。长生桥位县城北,杨义清部由三官殿退此,再战,再败,退南丰。杨家牌(杨家排)在杨溪乡,太平天国十四年十月,幼天王洪天贵福、干王洪仁玕等为湘勇席宝田部紧追,退经尖峰、塘坊至漠溪岭,与席部接战,9日夜于杨家牌被席部突袭而溃散,幼主一人走脱,在石城为清军所获。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