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50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历史文物
分类号: K872
页数: 8
页码: 851
摘要: 有的刻凿在巨大平整的硬石上,有的刻凿在坚硬的石坡上,有的刻凿在稍为平整的石壁上,勾、勒、圈、点、横、竖、撇、捺,刻划分明,粗放恢宏,神秘莫测。1989年1月发现后,经考古专家实地勘察鉴定,此处古文字符号面积之广,线形之古拙,堪称世界之奇,为破译远古人类文化奥秘,揭示古文字演变,提供了一部罕见的、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枫坑遗址位赤水镇杨坊村,依山傍水,水土流失严重,出土印纹陶片。民俗文化遗址莲神太子庙,位于赤水镇大和村。隋末唐初以来,广昌莲农举行庙会、祭祀莲神之场所。现存太子庙,重修于明末清初。
关键词: 广昌县 历史文物

内容

一、古遗址古文字符号散布在赤水镇古源村后龙山上大小不等的陨石上,占地约400平方米。有的刻凿在巨大平整的硬石上,有的刻凿在坚硬的石坡上,有的刻凿在稍为平整的石壁上,勾、勒、圈、点、横、竖、撇、捺,刻划分明,粗放恢宏,神秘莫测。1989年1月发现后,经考古专家实地勘察鉴定,此处古文字符号面积之广,线形之古拙,堪称世界之奇,为破译远古人类文化奥秘,揭示古文字演变,提供了一部罕见的、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
  商周文化遗址有8处:赤溪遗址位于甘竹镇赤溪村,布于猫咪窝、蛤蟆跳金井、弯小丘、蜡烛形四处,每处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500米,距旴江1500米,高出地面15米,属山岗遗址,出土陶器生活用具21件和石磷、石斧等9件石器。洙溪排下山遗址与赤溪遗址隔河相望,高出地面10~30米,水土流失严重使文化堆积保存较差,出土陶片、石斧。陈公寨遗址位赤水镇治一水之隔的山冈坡地上,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米,出土印纹陶片11种和石戈、石磷等,印纹陶片有20多种纹饰。大岗上栗树坪遗址在赤水镇应家村,遗址距河较近,冲刷严重,遗物大多散失,出土印纹陶片。枫坑遗址位赤水镇杨坊村,依山傍水,水土流失严重,出土印纹陶片。
  民俗文化遗址莲神太子庙,位于赤水镇大和村。隋末唐初以来,广昌莲农举行庙会、祭祀莲神之场所。据民间相传,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六日为莲生日之时,赣、闽、粤边境居民云集此处,从事莲贸活动,促进广昌白莲外销,为莲文化的重要活动形式。现存太子庙,重修于明末清初。
  古城遗址 3处。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南丰县城城址土屯耆在今甘竹镇大嵊村,距今广昌县城约5公里,古城系土筑,周长2.5公里,东延连绵小山,西靠旴江,中部开阔,今为稻田;遗留古屯寺一座。宋代广昌县城城址顺化坛在今旴江镇顺化渡,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端平中(1234~1236年)筑城,未竟。当时筑城台基,今时有发现。明清广昌县城城址揭坊耆在今县农科所田畴内,一面临江,残存宣化城门一处和一段长1400米的城垣,出土城砖有6式铭文,反映的年代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天启二年(1622年)、崇祯十年(1637年)和十一年。
  古窑址赤溪窑下山唐代青瓷窑址位甘竹镇赤溪村北,窑场分布于4个山头,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存大量陶片、瓷片和窑具。
  高虎脑乡明代青花瓷窑窑址分布在中寺港(古称寺川港)沿岸,北起西坑,南至双港口,中有桥寮坳、界吉湾、鞍山坝、沙罗坪、洪水坑、招禾排等共13处窑场,皆依山傍水,窑床为阶级龙窑,窑具、残器、瓷片俯拾皆是。
  大禾村合港明代青花瓷窑位赤水镇大禾村合港口,分上厂、下厂3处窑址,为阶级窑,残破器皿堆积如山。与高虎脑乡诸青花瓷窑同时代。据老窑工回忆,旧窑场门楣对联是:“生涯宗子贡,瓷兴效陶朱。” 1983年,古陶瓷专家薛翘现场考察鉴定,上述十多处瓷窑烧造年代始于元、盛于明、衰于民国。1988年1月上海古陶瓷专家陈文平、陆明华来广昌考察后认为:广昌明代青花瓷的体系和产品风貌与景德镇的明代青花瓷完全不同,有独特风格,烧造历史悠久,胎体细腻,釉面光亮,纹饰粗放,富民间情趣;窑址保存完好,遗物丰富,粗细兼有,历代交替;高虎脑乡鞍山坝瓷厂,不但窑床、作坊保存完好,而且绵延数百年,历代不衰,仍采用古老配方、古老工艺烧造民用瓷器,是研究明代青花瓷制瓷工艺的生动形象的标本;广昌出土的明万历外销青花瓷可能是广昌或广昌附近某个窑口烧造,找到这种窑口,广昌烧造仿古瓷就有销路。
  古矿址宋代水南铜矿遗址,位水南圩乡张坊村的深山中,共7处矿洞,直形,深11~14米。宋代茨湖银矿遗址,位水南圩乡茨湖村。
  古陂、古井雯峰陂位甘竹镇鹅龙村,俗称官陂,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为明史学家、教育家饶秉鉴(号雯峰)与弟合资所建,故名“雯峰陂”。1977年在古陂体上浇筑混凝土成官陂水库的拦河坝。
  雯峰井位甘竹镇甘竹街的下街,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井底以熟锡铸成,刻“饶秉鉴”3字,今保存完好。
  雍正井位甘竹镇甘竹街上街,花岗石砌成,井圈刻有“雍正口年修”。今居民仍在此汲水。
  古战场明正统末(1448~1449年)邓茂七农民起义军山寨位驿前镇姚西村三角排,山寨周长400米,高3~4米,用条石、块石砌成。邓茂七义军曾在此与明官军激战,今山寨完好。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陈百花农民起义军抗清山寨位苦竹镇潘田村阳石砦。今山寨遗址完好。
  清嘉庆八年(1803年)天地会众竖旗暴动地——姚氏祠堂位驿前镇姚坊村。
  太平军战斗旧址共3处。三宫殿位县城西2公里处,太平天国七年(清同治七年,公元1857年)8月,太平军杨义清部与湘勇王鑫(珍)战于此,不胜。长生桥位县城北,杨义清部由三官殿退此,再战,再败,退南丰。杨家牌(杨家排)在杨溪乡,太平天国十四年十月,幼天王洪天贵福、干王洪仁玕等为湘勇席宝田部紧追,退经尖峰、塘坊至漠溪岭,与席部接战,9日夜于杨家牌被席部突袭而溃散,幼主一人走脱,在石城为清军所获。
  二、古建筑 “墨庄”民居系明代建筑,位塘坊乡营下村。傍山而建,占地121.37平方米,砖木结构。大门内屏风式板壁之上,悬岳飞手书“墨庄”木匾。门檐及室内窗棂隔扇雕有精美图案。
  “亦忱甫居”民居位驿前镇驿前村。门额上“亦忱甫居”4字,为清代文学家黄永年所书。
  “奎壁联辉” 为广昌保存较完整的大型明式民居建筑,位驿前镇驿前村。深七进,各进都有精美雕刻。建于明末清初。
  世科第位于甘竹镇罗家堡村。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为罗玉珊别墅。门首石匾署“世科第”3字。今为民居。
  进士第位驿前镇驿前村。系清《吁源考》作者赖晋之故居,仅剩半截围墙及门楼。
  “清汲旴源”民居明代建筑,位驿前镇驿前村中心,面北背南,临水而建。屋前围墙石门楼上书“清汲旴源”4字。整座建筑全用杉木榫接。重檐亭式屋顶远望如孤帆泊岸,民称“船形古屋”。
  总宪世第明代建筑,位驿前镇池源村。系明云南按察使赖巽故居。青石门楼的额题“总宪世第”及石刻门联:“门临碧水起添龙;户绕青山看翥凤”,为赖巽手书。
  榜眼第位甘竹镇罗家堡村。系清代榜眼、官至功臣纂修的饶学曙幼年生活之处。今存牌坊式门面,檐下有砖雕,石匾上线刻“榜眼第”3字。
  张氏上、下新屋位杨溪乡江背村,西屋相距300米,清代建筑。上新屋为三进,上厅有精致的木雕飞檐式神龛,神龛两侧有朱熹手书联板“礼义廉耻,孝弟忠信”。下新屋大门石匾“风度曲江”及石柱楹联“青竹四周君子宅;苍松一带大夫家”,为屋主、清儒学训导张丕书。
  赖布政祖庙位驿前镇驿前村。明云南布政使赖瑛为官刚正,民称“贤能御史”,赖瑛后人建此祠以追思之。明代建筑,占地1560平方米。
  赖巽家庙位驿前镇驿前村街后。明代建筑,占地3584平方米。
  魏五湖公祠位甘竹镇甘竹村中街。明代建筑。今祠堂外部改观,内貌犹存。
  雯峰书院位甘竹饶家堡。史学家饶秉鉴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主建筑面积5032平方米,有上、中、下3厅,深七进。有士子读书号房56间,大小庭院3处,院中有院,园中有园,有池,有楼。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率国立幼师迁此继续教学。今保存完整。
  寺庙、观、庵清同治六年(1876年),县有寺庙、观、庵共57所,最早的寺为建于唐初的极乐寺和惠安禅寺。今存名寺6处(详见卷三十一《宗教风俗》)。
  跃龙桥位甘竹镇饶家堡。始建于元天顺元年(1328年),明宣德五年(1430年)修葺。青麻条石构筑、单孔发券。长17.7米、宽4.6米,桥上建亭,桥亭合一。
  吁姆桥位驿前镇。南唐保大二年建。今桥体完好,为驿前至姚西的一公路桥所涵盖。
  塔明中坊塔、杨坊塔、南宋雁塔先后毁于1942年、1958年、1968年。今保存的塔有:千善佛塔,位于千善乡高洲村,距县城25公里,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今完好。塔区平面呈梯形,占地约40平方米。塔高3.2米,正中立碑书6位和尚名,碑顶有三层条石,顶部呈凹凸形。碑两侧有室,石门可开,室内置盛骨灰的瓦罐。塔两侧有7层石阶,拾级而上,可抵塔顶。
  龙凤岩塔基林,位于龙凤岩古松关路侧的石壁上和对面山腰上,依岩洞大小或1座、或1列白色小塔。
  二、古戏台明清时代,广昌戏台遍布全县,有置于祠堂内的,有与庙堂相对而建的,也有建在村边空旷地带的。古戏台一般为亭榭型高台,砖木结构。舞台为三面开口伸出式,台上有四顶柱子,台顶藻井绘有彩画。后台以隔拉墙壁与前台相隔,板壁上往往有各戏班写下的唱戏年月和剧目。今保存完好的古戏台有尖峰开城戏台、高虎脑西坑戏台等。
  开城戏台位尖峰乡天城村边,将军庙对面。建于明天启年间(约1627年前后)。台长4.73米,深4.05米,台口高约3米,后台长6.05米,深3米。后台板壁上残存的墨迹记载从清光绪五年(1879年)到民国6年(1917年)新顺班、吉庆班、闽省福庆班,先后数次在此演出的日期。
  西坑戏台在高虎脑乡中寺西坑村北头,西临中寺港。戏台的前右侧是清源庙,西坑有“没有清源庙就没有万年台(戏台)”之说,清源庙的前右侧是薛家祠堂,台、庙、祠堂朝同一方向。戏台重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为砖木结构,长5.85米,深4.70米,高3.50米,后台长9.10米,深3.30米。后台有四只造于清道光二十年的戏箱,左侧墙上嵌有“令坊乐助箱衣碑记”的石碑。顺港而上约1公里,在中寺也有一戏台,重建于咸丰四年(1854年)大水后。
  四、古墓崖墓位于苦竹镇潘田村杨家排匙仔岩。岩内排列5具木棺,有墓碑,系清代平民墓葬。
  汉墓位旴江镇顺化坪。长6米,宽4米。掘出多块花纹砖后,封土保存。
  汉墓群位千善乡。依山势而筑,范围较广,表土发掘花纹砖后,封土保存。
  东晋墓有3座,位旴江镇店埠、岗上村后。3座墓并列,2座墓已开挖,1号墓宽2米、长6米、深0.8米,出土花纹砖11种和“东晋大兴五年”纪年砖。
  西晋墓群一处位赤水严坊村,出土花纹砖、陶制品、铜器及残片等。另一处位赤水乡留田村,被挖一座,出土陶制品、铜鼎残片。
  南朝墓位甘竹镇大嵊村古南丰县城遗址东。墓室长4。68米、宽2.62米、深0.78米。出土十脚、十一脚陶质辟雍砚各1个,花纹砖及铜勺残片。
  唐墓位驿前镇驿前村,为驿前赖姓始祖赖荪墓,筑于唐贞观年间,今完好。
  宋墓有3座。杨敏修墓位沿江乡白田村,已被发掘,出土大观二年(1105年)地券一方、一只完整的文臣瓷俑和一批瓷俑残片。赖有庆墓,位驿前乡驿前村,墓主曾任宋将军统制掌宣抚司军政事,墓在。赖有谟墓,位驿前乡驿前村,墓主曾任大宋统领军务事。
  元墓位赤水镇南公坑,墓主为元监察御史姚回。墓高1.7米,宽1.8米,墓顶有一长72厘米、高33厘米石匾,刻“祖德重光”4字,有3通碑,主碑阴刻墓主姓名。
  明墓饶秉鉴墓,位甘竹镇南应山。墓区占地920平方米,有2层环形石阶至墓地,竖3通墓碑,刻“诰命”及墓志铭。墓主曾任廉州太守。
  揭稽墓位旴江镇白田村。墓区占地340平方米,墓以巨型麻石砌成,主碑高1.35米、宽1.19米。墓前有3道台阶。墓主曾任明兵部左侍郎。
  黄必登墓位旴江镇青桐村。冢高数米。墓志铭为明大戏剧家汤显祖撰。墓主曾任知府。
  黄太次墓位旴江镇顺化村。墓穴尚存。有墓志铭。墓主为诗人,汤显祖为其作《黄太次诗集序》。
  清墓饶学曙墓,位甘竹镇罗家村。冢高3.25米。墓区为饶氏家族墓群,其父、兄、子均葬于此,其弟学曦墓在右侧,亦完好。饶学曙为清榜眼。
  魏允迪墓位甘竹镇株溪村。地表部分毁,封土堆完好。
  五、金石、器皿北宋地券出土于旴江镇白田村杨敏修墓。青石质。高41厘米、宽84厘米,横式直书,字体遒逸娟秀,刻工洗练,碑文有道教色彩。1982年入藏于县博物馆。
  江知县平寇记碑收集于头陂镇山下村。红石质。碑文记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知县江浩镇压农民起义军事,为何文渊撰。1981年入藏。
  极乐寺碑原置于千善乡千善村口极乐寺(已废)内。大理石质。明景泰三年立。碑正面刻明代皇帝御印图案,背面有“讲经天童净观”字样、蒙文和一铁线人物刻像。碑文记叙农民起义军杀死地主武装首领饶秀远的情况及饶之后人重建极乐寺的经过。碑文为明何文渊撰,揭稽篆额,南京刑部山西清史司主事李瑄书丹,碑体断为2截,上截于1981年入藏。
  复兴东岳宫碑出土于县城教师进修学校附小后山。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复修东岳宫时立,明文学家何涛撰碑文。今藏于县博物馆。
  石〓 出土于甘竹镇赤溪村,四方扁平,磨光,长6.6厘米,宽3.3厘米,厚1.2厘米。
  石斧 1件出土于甘竹镇赤溪村,长8厘米,宽3.9厘米,厚2厘米。1件出土于甘竹镇株溪村,长7厘米,刃宽1.3厘米,厚1.8厘米。
  南朝辟雍砚南朝随葬品出土于甘竹镇大嵊村。瓷质,圆形,周边环水,中心稍隆起,呈铁灰色,内心直径15.3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18.8厘米。有11只脚,饰以米黄色釉彩,脚高2.5厘米。1983年入藏,为二级藏品。
  皈依瓶北宋随葬品。出土于旴江镇白田村。高28.5厘米,底径8.5厘米,腰围径30.8厘米,顶径6.5厘米。宝塔形,冰裂碎级瓷,中有莲叶花瓣形图案。
  瓷俑随葬品。北宋文臣俑,出土于旴江镇白田村,1982年入藏。明渔翁俑,高5.5厘米;骑象书童俑,高8厘米;小狮俑,高4.5厘米;鳌鱼水注俑,高6厘米。此4件瓷俑都出土于县档案馆基建工地,为明万历法华瓷俑,其中渔翁俑为一级藏品。
  三足兽面香炉元代造。1983年出土于旴江镇羊面岭村,高13厘米,口径32.7厘米。虎爪形脚高3厘米,瓷胎细腻。
  折枝石榴蝶恋洗明随葬品。出土于旴江镇大塘村。瓷质,高8厘米,口径14厘米,3脚。1983年入藏。
  祭篮花瓶六角形,两耳,口小唇平,颈短腰鼓。高40.5厘米,口径15.9厘米,底对边距离13厘米,肚围60.5厘米,颈围28厘米,全器呈深蓝色。
  瓷碗 2只元代瓷碗出土于甘竹镇图石村豆绿色;1只明代成化年间瓷碗呈棕褐色,外围有9种蓝色图案。
  釉里红屋脊攒尖顶为明代甘竹镇图石一古庙屋脊的瓷构件,高34厘米,底径15厘米。1982年入藏。
  瓷盘多为寿盘,用于棺内托住死者头部。收藏甚众,主要有:菱口六开光青花大瓷盘,为明万历年造,蓝边,蓝釉,盘内四周为葵花和四吉祥图案,中心为开窗盆景花卉,1983年出土于旴江镇;祭蓝瓷盘,明万历造;此类瓷,属广昌外销瓷。葵口青花盘、青花蔗节纹盘、团菊青花瓷盘、青花盘皆为清代烧造。有的盘外壁书、刻墓主姓名、生殁年月。
  英国瓷碟 1982年出土于旴江镇顺化坪。为清代烧造。盘底绘一皇冠纹饰,上下有英文,译为中文,上方的为“王室器皿”,下方第一行为“约翰逊·布劳斯”,第二行为“英格兰”。
  龙泉剑原藏于杨溪乡江背村一明代上屋中,木鞘铁剑。长61厘米,宽4厘米,为清代制品。1983年入藏县博物馆。
  铜香炉铸于明宣德年间,为定心寺法器,三鼎二环,高5.8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8厘米,底部有监督官姓名。
  铜镜卷边,有2条清晰槽沟,镜背铸有“五子登科”4字,直径10厘米。
  三宫殿寺钟铸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钟高49厘米,纽高14厘米,略呈直筒形,上围径154厘米,下围径157厘米,钟上铭文清晰可见。
  太阳庙寺钟铸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高75厘米,上围径115厘米,下围径163厘米。顶有四扁纽,纽侧有狮面图案,四沿铸4个铜钱图案,外壁有阳铸直排铭文。
  1986年4月,头陂乡塘下村出土1只陶罐,内藏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10余件,为江西首见。
  广昌县1985~1988年入藏文物统计表古币宋代银锭2件,出土于1987年。这2件宋银锭,均系浇铸而成,整体成长条束腰形。两端较宽,呈弧状。背面有铸造时的气眼如蜂窝密布。属江西首次发现。1号银锭重990克,2号银锭重1000克。铭文仅依稀可见“出门税”3字,及两腰的工匠姓名。
  六、恐龙化石 1986年5月6日,在甘竹镇赤溪村山丘上发现裸露化石。5月23日~6月8日,江西文物工作队、上海自然博物馆和广昌县博物馆联合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个体较为完整的化石103件。经排列,基本显示了一具完整恐龙化石的骨骼,是国内发现的最为完整的一具。经专家鉴定,这是一种有棒球结的、俗称为“爬行类的坦克”的恐龙的化石。该种恐龙属于甲龙科和结龙科的甲龙亚目类的草食性动物,生存于白垩纪晚期,距今约7000万年~1亿年左右。化石由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据化石骨骼复制的恐龙模型,体长6米、宽1.7米、高1.6米,体型扁矮,四肢粗短,前足短,后肢长,有鳞片和骨刺。1989年10月,在南昌展出这一模型并介绍发掘过程。《光明日报》有关这一化石发掘的报道中指出,它的发现不仅证实珍贵罕见的“坦克类恐龙”在我国的活动范围由北方扩展到南方广昌一带,解开赣、粤一带曾发现过恐龙蛋化石之谜,而且为我国填补了中生代白垩纪晚期至新生代第三纪之间生物发展史的空白。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