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报刊通讯与广播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498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报刊通讯与广播电视
分类号: G219.2
页数: 5
页码: 844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各时期报刊通讯与广播电视发展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报刊通讯 广播电视

内容

第一节报刊通讯一、县办报纸 《突击》 中共广昌县委1934年2月16日创办,油印。
  《新赣报》 创刊于民国33年(1944)6月,四开单张,三日刊,县内外发行。广昌县政府、国民党广昌县党部合办,饶世澄主持,毛德冈、邱引之先后任主笔。宣扬三民主义和国民党“抗战建国”方针,反映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亦转载国内外新闻。1949年6月停办。与《新赣报》社同时,向国民党广昌县执委会提出申请并准予备案的还有民治报社,但该报社未出报纸。
  《党的生活》 1956年4月创刊,为中共广昌县委机关刊物,介绍党的建设工作经验,指导城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八开双面版。原定半月刊,实际不定期,在县内发行。1958年停刊,共出16期。
  《广昌简报》 1958年创办,宣传党的农村、城市方针政策。四开单面版,一般为10日刊。1962年3月休刊,共发行274期。
  《广昌卫生》 1982年2月,由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广昌卫生防疫站联合创办,八开四版,季刊,报道广昌卫生新闻,指导防疫工作,介绍卫生知识,至1984年出12期。
  《广昌科普》 1984年由广昌科协创办,八开4版,不定期出版,一般第一版登县内科技新闻。
  二、新闻报道 1953年4月,县委宣传部为开展全县新闻报道工作,配备通讯员,主要任务向抚州农民报社投稿。
  1960年,以生产大队党支部为核心建立业余通讯组,每个通讯组又在生产队建立6个通讯小组,每个通讯组每星期至少写一篇稿寄《广昌简报》或《赣南日报》社。1961年,县委宣传部设立专职新闻干事,建立和健全全县专业通讯员和业余通讯员队伍,并加强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宣传报道网的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宣传组内设报道组,对外称县革委报道组。
  “文化大革命”后,以县广播站所联系的专职报道员和业余通讯员为骨干,加强新闻报道工作。到1980年,每年安排公社报道员到县广播站跟班学习。1981年,对5个公社的专职报道员实行分工负责制,既负责所在公社的报道,还兼管一、二个无报道员的公社的新闻报道工作。每年举办2~3次专职和业余报道员学习班,分组采访组稿。县广播站组编的《欢笑遍莲乡》在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县办节目》中播出。1984年县委宣传部组编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专版文章,分别在《江西日报》和《赣东报》上刊用。这一年按县委宣传部新闻用稿的奖励规定,全县有55名专业和业余报道员获新闻报道奖,其中一等奖18人,二等奖14人,三等奖23人。
  1990年新闻报道有2篇分别获地区一等奖和二等奖。
  第二节广播一、广播网站广昌县广播站驻旴江镇建设路9号。呼号为广昌县人民广播站。
  1951年,始建广播收音室(归县人民政府秘书室领导)。1953年设广播收音站(归县委宣传部领导)。仅1名收音员。
  1955年4月,建县广播站(属县文教局和县委宣传部双重领导),有3名职工。
  1961年、1962年并入文化站,1963年恢复。“文化大革命”初,被“红卫兵”短期强占,后实行军管。同年,并入“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播音呼号仍为广昌人民广播站)。1973年复归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宣传组领导。
  1976年在卖竹坪(今建设路)建广播大楼,次年迁入。大楼占地600多平方米,内有2间录播室,1间机房和数间办公用房。设备较全。
  1981年与新设立的广昌县广播事业局合一。
  1984年6月,县广播站为广昌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的二级单位。全站职工19人,全年事业经费3.5万元。
  1990年,站有职工18人,全年事业经费4.66万元。
  广播网 1956年县广播站利用县区电话线传送广播音频信号,线路总长100公里,全县共有广播喇叭400只。1959年,赤水人民公社(今赤水乡)建起全县第一个公社广播站。当年,江西省广播事业局在此召开全省农村广播工作现场会。1960年,全县有10个公社建放大站。1968年恢复广播站时,用于传送广播信号的电话线路总长180公里,全县有喇叭2950只。
  1967年始建县城广播线路。
  1968年冬开始,全县大办广播。至1972年,全县15个公社全都建了放大站。县城有线广播线路4.6公里,全县喇叭总数为11373只。1977年是全县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发展顶点,县城广播线路10.2公里,全县喇叭总数19385只。1978年1月,架设第一条县城至公社(新安)的广播专线(双线),长12杆公里。
  1982年,农村广播网处于线断杆倒的状况,通广播的生产队只有29.2%,喇叭入户率17.2%。此后,各社队抓恢复工作,筹集资金2.28万元,恢复15个大队、99个生产队的广播线路。其后又有所下降。1984年,新安乡集资7000元,用2个月时间,恢复村村通广播,户户有喇叭。这一年,除新设的大株乡外,其余乡镇都建有广播放大站,共有“三员”(机线员、报道员、播音员)42人,全年事业经费2.6万元。
  广昌县农村广播网建设表单位:公里、只说明:1990年农村线路数为全县合计数。
  到1984年底,全县通广播的村民委员会共70个,通广播的农户2022户,除舌簧喇叭和压电喇叭外,有5~25W高音喇叭209个,动圈喇叭405只,乡镇广播站有录音机7台、收音机15台、收扩音机17台,总功率4700瓦。
  1984年县城主要街道的高音喇叭改为低音音箱。
  1985年县广播站建立广播调频发射台,全县各乡镇基本上能收转县广播站的调频广播。至此,县广播信号既不用电话线传输,也无直达乡镇的专线。各乡镇进行了广播整网工作,甘竹镇自筹资金8000元,恢复了镇至村的部分广播网络。1987年,新安乡架设了乡至4个行政村的广播专线,苦竹镇恢复部分广播网络。1988年,大株乡在省军区及地、县有关部门的支援下,建起乡广播站,实现行政村通播率100%,村小组通播率25%。
  二、广播宣传民国末期,广昌的电讯新闻,每日按时收录国内及江西要政,抄送张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收音室和收音站每日抄收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夜间记录新闻,油印或石印后,分发张贴。
  1956年,县广播站正式播音时,主要转播上级电台新闻节目,也播报广昌新闻。
  1958年,为大造“大跃进”声势,在青桐水库工地现场播音。“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播送“大批判”文章为主。
  1977年开始不定期播出自办的《谈古说今话广昌》等乡土节目和带音响的节目。1979年在《全县联播》节目里举办不定期的专题节目。1981年除《全县联播》、《天气预报》外,增设《农业科技知识》固定专题节目,并开始评选广昌好新闻。1984年调整形成三套自办节目:一、《全县联播》、《天气预报》;二、《对农村广播》;三、《文化生活》、《法制园地》等固定专题。每天3次播音,播音时数共5.5小时。同时还围绕各时期中心工作举办临时专题。
  1985年以后,将原设栏目作多次调整,到1990年,设置的栏目有:《广昌新闻》、《学习与思考》、《文化与科学》、《法制园地》、《农业科技》、《农村天地》、《为您服务》等。
  第三节电视 1979年4月,筹建广昌县电视差转台(又名郭凤山台),是广昌第一座属于省规划的小功率电视差转台。位于旴江镇东3公里老虎塅郭凤山嵊上,当年10月1日试播,年底正式转播。覆盖范围北达甘竹镇、南至新安乡,有效人口覆盖区主要在县城、沿江乡、甘竹等地,覆盖区约6万人。
  建台初期仅有50瓦差转机1台,接收南昌梅岭台五频道江西电视讯号,发九频道。1982年增1台10瓦机。1984年10月,江西省宁都县莲花山台开播,郭凤山台即将50瓦机改为收一频道,发九频道。10瓦机改收四频道发七频道。编制4人,没有自办节目。
  1983年11月9日,第一座乡级差转台——长桥乡台开播。1984年12月,尖峰乡台开播。乡级差转台规划、安装、维修由县差转台负责,日常事务由该乡广播站机线员兼管。
  到1985年,县电视差转台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可直接通过卫星转播中央一套节目,随后添置50瓦发射机1台,可转播中央台第二套节目。这样,县民可看到3套电视节目。16个乡镇中,除旴江镇、新安乡在县电视差转台信号覆盖中,其余乡镇都建有差转台,头陂、驿前、苦竹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能同时转播2套节目的有高虎脑、驿前、苦竹、头陂4乡镇。东华山、龙井2个国营林场也建有差转台。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