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527
颗粒名称: 四、疫病防治
分类号: F307
页数: 2
页码: 211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养殖业的畜牧业疫病防治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养殖业 畜牧业 疫病防治

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猪牛鸡鸭传染:ii流行,主要有猪瘟、猪肺疫、猪丹毒、鸡瘟、牛出败、牛炭疽等,仅1940年县城北门张家和山上发生牛炭疽、牛出败,就死亡耕牛30余头;新安沿线流行猪瘟,死猪500余头。1945年牛出败流行。畜禽疫病猖獗,无医无药,死亡惨重。农民无力抗御,每于猪牛传染病流行时,在猪牛栏门上书写“姜太公在此”,祈求“保护”。
  1963、1979年两度进行了畜禽疫病、寄生虫病调查,1986、1987年进行了耕牛锥虫病查治。确定全县重点防治疫病如下:. 传染病:有猪丹毒、猪肺疫、猪传染性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瘟、牲畜五号病、羊布氏杆菌病、牛血痢、鸡瘟、禽出败.雏白痢、鸭瘟。
  普通病:有牛羊前胃病、风湿症与红薯黑斑病中毒。猪亚硝酸盐中毒、有机磷中毒也多发。
  寄生虫病:有猪蛔虫病、姜片吸虫病、猪弓形体病、牛羊肝蛭病、前后盘吸虫病,耕牛锥虫病。
  防治1953年全县开始打猪牛预防针,结合小猪市场补打和药物治疗,防止畜病。1955年消灭牛炭疽病。1987年获省颁消灭牲畜五号病考核证书;1990年广昌被评为抚州地区消灭牲畜五号病、控制猪瘟、鸡瘟先进单位。
  畜病合作防治制度:1965年各公社畜牧兽医所首次开展生猪“三包”(包防疫、包治疗、包阉割)工作(不包药费)。1974年又推行牛、鸡“三包”工作。1975年初,城郊公社(今沿江乡)试行生猪“四包”(原“三包”加“包药费”)、“一扶助”(畜牧兽医所赔补社员死猪的部分损失)。耕牛也进行“四包”(每头3元),使技术服务与经济责任直接挂钩,增强了兽医职工责任感。1976年全县铺开此项工作。
  1984年坚持“四包一扶助”仅有苦竹镇、长桥、高虎脑乡;搞“三包”有6个乡(镇),其余的乡实行看病收费。1986年推行兽医承包合同制。1989~1990年改为技术承包责任制。
  广昌县畜禽防疫注射头数和疫病死亡数单位: 家畜检疫:1955年起对猪牛进行收购检疫,对进入市场交易的小猪、鲜肉也进行了检疫。取缔出售病猪和病畜。患有一般传染病的畜肉,必须煮熟出售。1982年县政府就加强家畜防疫、检疫工作发布专门通知。1986年县农牧局对家畜检疫与白肉检疫进行过一次检查,母猪肉上市要亮牌,病、死猪之肉,要作无害处理。
  广昌县兽医卫生检疫情况表单位:千头 1990年运输检疫,还有耕牛89头,鸡11920羽。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