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525
颗粒名称:
分类号: F307
页数: 2
页码: 210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养殖业的畜牧业猪的品种改良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养殖业 畜牧业

内容

1955年县农场首次引进中型约克夏公猪与广昌黑(母)猪杂交,其后代因对当地青粗为主的饲料条件不适应,饲养效果不理想:1970年县食品公司引进赣州白猪(公、母均有),无偿地送给社员饲养,繁殖也未成功;1974年县畜牧兽医站又引进苏联大白猪4头,巴克夏19头,分配给尖峰、长桥、赤水、头陂等地饲养,其中只有耐粗饲的巴克夏种猪及其杂种后裔,适应性好而保存下来。1976~1977年重点引进巴克夏(公1、母2)、(苏联)克米洛夫种猪(公8、母4),并在各地建立配种站,以本地母猪为母本,实行人工授精和经济杂交。开始时,群众不愿买克米洛夫杂种仔猪(因其嘴长、爱拱地)经过一些农户饲养,确认此种猪“吃得苦,长得大”,一变而为抢着买。1978年尖峰公社干部吴某饲养1头克米洛夫杂种仔猪(断奶时体重15公斤),12个月龄体重达238公斤。
  1980年后,饲料质量逐步提高,县农业部门再度引进中型约克夏(公44、母6头),克米洛夫(公3、母1头),大型约克公猪(4头)。1985~1989年引进中型约克夏种公猪57头,大型约克夏种猪6头,长白8头,杜洛克公猪2头。1989年甘竹畜牧兽医站职工魏如峰自筹资金养公猪,办人工授精站。1990年引进大型约克夏公猪4头,中型约克夏公猪10头。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